点击蓝字“废纸帮”,关注最美书人书事
编者按:
信札,是互联 时代下少有的产物。现如今的年轻人几乎都是通过电子邮件与 交软件进行交流与对话,但在互联 并未产生之前,人们依靠手写信札传递情感,无论是去信或者复信都有比较严格的格式规范,只是今天,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之中,信札收藏也成为了人们追寻美好的“雅癖”,当然,对于信札初来乍到的小编而言,没有眼力也没有财力去发掘更古老的信札,但每每看见一张纸上的文字力透纸背,走笔游锋间记载了诸多墨趣,纵然只是一睹旧时风貌,于今于昔亦是一桩知足之事,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近期小编收有几篇书札,乃供一览,或可见诸笔下情怀,也可了解到旧时人们的笔上风情。
唐圭璋致柳诒徵长孙柳曾符信札一通
用札: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札
内容:
曾符先生:
嘱写诗,即奉寄。
请改正,如不合用即不用可也。
勿复即颂。
近安。
弟圭璋顿首
七月十二日
青年时期的唐圭璋
唐圭璋夫人尹氏
唐师著作一览
金性尧致编审李易信札一通
内容:
李易吾兄:
大札寄来时,弟适因冠心病进医院一月,前日始返舍,致稿裁答,乞鉴谅。拙稿已照尊意,作了大部分的修改,仍请斧正。姚合诗的最后两句,究应如何译才恰适,亦盼斟酌,如拙译未允,尽乞改译可也。兄审稿极为细致认真,甚以为佩。拙著《宋诗三百首》已脱稿,目前正审阅中,预定九月中发稿,出书需俟明岁矣。湖南的岳麓书 亦将出宋诗的周振甫先生选注,贱恙尚须休养,恕草之。此间已入高温,京中如何,顺叩著安。
弟金性尧顿首
金性尧
此封是文史大家金性尧写给出版 编审李易先生的信札,内容主要是有关《宋诗三百首》一书的选译、周振甫先生关于宋诗的选注以及唐代诗人姚合诗的末两句,后注释里言为姚合《原上新居》一诗。对于金性尧,国内目前整理出版的即有《金性尧全集》,前一阵则出版了关于他的佚文,合编为《金性尧集外文编》,由中西书局出版。时光匆匆,这些大家的信札流落辗转,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的相承。
金性尧著作一览
邓见宽、姚伊致萧乾、文洁若信札一通
用札: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内容:
萧乾、洁若先生:
惠书收悉,各情已逝,前辈的确留下种种扼腕之惜,是时也,非命也。人不可违时,时不我待,奈何!
近觅文府一家谱,复印一份寄上,是否可释悬念,请您及文府所思,作为外人向言,看了这一家谱,一个轮廓的线条较丰富些而已。
去年十二月廿九日贵阳扶风山(城东、距东山不远,有印象吗?)尹道珍(名“珍”,东汉人,为贵州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到中原求学,后又返黔任教传播儒学的第一人)祠开馆,其中陈列历史文化名人,皆贵州著名人物,在全国有影响的,茫老(易之按:即姚伊祖父民国藏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姚茫父)我俩在开馆的当天,在茫老像前留影一帧,献给你们,作为纪念。茫老的相较画好,权作为此。并希望睹物引起思乡之情,以一人而思众乡亲,贵州总体看来较后进,而个别的看,尤其是近现代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人士。
还有何要求在贵阳待觅的?能办的尽量去做。
再祝
春节欢乐!
见宽、姚伊
96.2.16
致学朴老弟的信及照片,麻烦转交,恕不恭!
刚开始这封信札并不吸引我,即便上款是萧乾、文洁若两先生,但得知姚伊即民国藏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姚茫父的孙女之时,再加上信中提到有关萧乾与巴金的点滴之时,才让我有所心动。整封信写得很规整,但仍然存在简繁字交替的问题,提到萧乾、文洁若,诸多人并不陌生,但是提到姚茫父,诸多人不知其为何人,实际上即姚华,因其字重光,我总会想到李后主。姚华的主要成就在于其对于金石篆刻、书画戏曲的贡献,民国十五年,与诸多当时的梨园大佬都有所交集,诸如梅兰芳、程砚秋等尊称其为老师,而这封信札于我,则是对于家学一脉相承的窥欲,虽说已至第三代,但可见信本身恰当得体,于此间流连,也是乐事一桩。
民国书画家、藏书家、金石学家姚茫父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致上海文艺出版 沈以澄先生信札两通
用札:上海文艺出版 信札
内容:
其一:
以澄兄:
我已搬出原住处一年多了,忘了告诉你,今天顺便经过,才收到你寄的《旅游天地》,谢谢,附一张名片,以便联系。我近三年都在忙一部文学史,连外出的时间也没有。但稍有机会,一定在你那里发点稿子。还有,谢谢前次你写来的短信,我一直收着。
祝
快乐!
骆玉明
8.9
其二:
以澄兄:
如需要何种文字,请吩咐即是,我当努力完成。有时我写一些纯粹散文式的东西,免可算作游记一类,然而在介绍的意义上无甚价值,不知是否合适?譬如我曾想写一组旅程人情,原计划给某种文学刊物的,如合适,也可给贵刊。不过我总是胡乱地混日子,能否写出来也难说。
圣遂兄常在我面前提起您,因此我也就觉得同您是熟人了。虽未曾见面,写信的麻烦之一是不知如何称呼,称“兄”乃是偷懒的法子,望原谅。
顺颂
安好!
骆玉明
8.7
又:照片背面有说明
之于骆玉明老师,应该追溯到我07年16岁之时,那时候还在上高一,在书店买了一套《中国文学史(修订本)》,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出版的,定价78元,几乎用了我整整三天左右的零花钱,应该说这是我的第一套文学史,早于游国恩、袁行霈,同样也早于民国的郑振铎、台静农、钱穆等人。11年时,去上海拜访过这套文学史的两位主编,一位是章培恒,另一位则是骆玉明。但在我拜访不久,就听闻章师仙逝,尤为惋惜。因此这两封信札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其算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虽未曾去复旦听过一节他的课,但收到他的信札依然让我备感亲切,这两封信札虽然只是骆师投稿的信札,但其中提到的文学史,想必就是这部文学史,只是这部文学史的成书时间并非07年,从邮戳来看,信是95年的,离97年的《中国文学史》初版时间算来吻合,也算是对我这段经历的一个纪念吧。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柳宗元集》主要校点者彭建致贾敬颜信札一通
内容:略
其中提到的老吴当为《柳宗元集》的主要编者吴文治
吴文治、彭建等校点本《柳宗元集》
对于旧时的信札,有一种别样的喜好,那就是专注于旧体诗人与近现代学者的书信,那种肆意挥洒与描摹的感觉,足以让人流连其中。
?关于“废纸帮”:
废纸帮
关注最美书人书事
微信 :feizhibang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