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愿军“断刀”再论敏捷之道(上篇)

从志愿军“断刀”再论敏捷之道(上篇)

??在现在的IT项目中,以往常用的是瀑布模型套路,这些年敏捷模式大受欢迎,关于敏捷,现在诸人开口PMI-ACP,闭口则SCRUM,又有诸多实践、案例遵行其要旨,但力行其法者,却是既有成功者,亦有失败者,还有勉强完结者,这是什么情况呢br>
??先举个旁证,说说我家小孩学书法的事,她1年前在学校的安排下开始学习书法,刚开始学书法时,肯定是未得书法要义,只能按书法老师所教,倾心于首笔之顿,末笔之收,写横写竖都缓缓而行,务求直正,随笔起落偶有不均匀处,又回手填描使之看似均匀,到现在写出的字,咋一看横平竖直,貌似马马虎虎,但实际差得很远。前不久我让她看一个大神用牙刷写字的视频,虽然牙刷就不是用来写字的,远非毛笔可比,但大神居然写得神韵飞扬、荡气回肠,牙刷写来还是好字!我问她,为什么牙刷也能写得这么好,她想了想说,这个人肯定用毛笔写过很多很好的字,所以用牙刷才能写得这么好!小孩子的总结暂且不论,也不必计较这位大神用毛笔写过的字到底多不多,但此大神一定是已然窥得书法之道之人,即得其道,故而化掌为兵,运化神通自然不在话下。

??那么,各位看官,俺们IT各种“农”苦苦追求的敏捷之路,除了“书法老师”ACP、SCRUM们的教诲的“看板、早会”之类的“起顿尾收”的法则之外,是否也有高人大神的“牙刷”示道之举呢

??1952年11月下旬,进入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在军长秦基伟不眠不休多个昼夜的指挥下,全体官兵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奇迹般地守住了上甘岭。一天,秦基伟电话直通上甘岭,在了解完战况和部队情况后,秦军长感念这支自己从太行山里带出来的部队此时的奋勇和艰辛,说了句慰问语“转告坑道里的同志们,军党委和军首长都很惦记前面的同志……”,然而话只说得半句,就被我们今天已不知姓名的话务员打断了:“首长,别啰嗦了!拣要紧的说,先下命令吧!”秦基伟事后不但没有责罚,反而盛赞了这名士兵。
??上面这个场景你能看到什么,如果你认为这不过是曾经在老版教材上出现过的列宁与哨兵故事的翻版——关于讲原则的士兵和通情达理的高官的又一个故事,那么你就错过了认识1950年代这支震惊世界的中国志愿军真实面目的机会,作为一个在敏捷之路上求索的IT人,你也就错过了从“道”之维度来一窥敏捷的机会。
??关于此,我看到过另一个佐证——现在你在百度文库应该还可以搜到一篇让人痛心的文稿《79年对越作战149师炮兵团加农炮3连2排覆灭及应吸取的教训》,这是距上甘岭战役后47年后,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惨痛教训——当时的随军决策者,如果有一颗强悍似1952年上甘岭之话务兵的“敏捷之心”,敢于面对复杂的局面当机决策,“加农炮3连2排”就不会被覆灭,此后还有极大可能立下赫赫战功——对于军队而言,敏捷就是生命!
??1950年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毛泽东豪情提诗“虎踞龙蟠今胜昔”的龙虎之师,这支军队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历经了23年的战争考验,军中将校几乎都“发于行伍”,其中士兵也都是身经百战。反衬甲午惨败后,光绪皇帝发布天下的罪己召中所谓“将非宿将,兵非宿练”,此时的志愿军正是“将为宿将,兵则宿练”。现在的各种宣传中,强调“我军”的优点大多是: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或者纪律严明、敢于牺牲、威武英勇等等,但很少提及这支军队的另一方面:敏捷与敏捷中的智慧——其实一支持续打了23年仗,并保持高胜率的军队,一定是一支高度符合敏捷之道的团队!
??因为它的敏捷是靠一枪一炮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当年当然不知道SCRUM,更不知所谓PMI-ACP。他们是历经战斗的幸存者,因为战斗不息,所以为了胜利,也为了在战争中幸存,他们必须在每一次幸存于战斗之后总结,然后形成制度和文化,最终凝练成这支军队所独有的敏捷之道。这个敏捷,不是学自SCRUM和ACP的,而是学自自身的实践,这种生死中磨砺出来的经验和文化,其实慢慢接近所之谓“道”。这个道,可以理解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万物间“自然而然”的终极真理,正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故此,我们今天可以试着从这支深谙敏捷之道的“龙虎之师”身上来管窥敏捷,通过再观当年战例来试悟何之谓敏捷之“道”。

(上篇完)
从志愿军“断刀”再论敏捷之道(上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9月6日
下一篇 2018年9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