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进程中的“思”、“想”、“念”
“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决策”,“行动前,先用仿真软件算算吉凶”,“谋定而后动”。。。
这些东东,不好吗?
如果这么问,我想没人会说:不好。
然而,为啥中国的企业家没有“一拥而上”,就像当年抢购日用品,食盐和马桶盖一样?
其实,从上个八九十年代,国内企业界一直都处在“被忽悠”的状态。各种“理念”,“概念”满天飞。老外忽悠忽悠也就算了,毕竟人家有“版权”,国内这些“砖家”也一起起哄,就不应该了。
事实上,自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产生了一批生产管理理论后,这些年,鲜有“爆款”。
为什么?
原因也很直接:欧美中低端产业外移了。
对,您没听错。其实对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管理(组织)技术与资本汇 要求之间的矛盾, 称“现代企业管理大师”的欧美企业,也没啥办法,否则,他们能坐视产业空心化吗?
那么,这跟“数字化”有毛线关系呢?
且慢,待我?娓娓道来啊。
从传统制造业微笑曲线看,其实,所谓“产业外移”并非我们直觉的全部外移。事实上,只有制造环节,实实在在的外移了,而“研发”,“市场”等核心单元却没有。
这种“架构”就造成了一个“协同”的问题。用我们IT经典的术语讲,就是需要一个“异步管理体系”。在异步管理中,主要需要解决“执行单元随动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管理方需要将远在万里之外的制造单元,利用数字化技术,拉倒自己的桌面,以便伺候好自己的客户,不要出现任何“surprise”。而从制造单元的角度看,好的数字化是能提供“整体制造过程的可控性”。
貌似这两种诉求是“殊途同归”的啊。
但,可是。。。
如果能仔细,认真补了钙之后想上一想,你就会发现,它们竟然是截然相反的。
管理层的可控,是要求“变中可控”,而制造端的可控是“不变可控”。
我们老祖宗有一本奇书,叫做“周易”。我知道,你已经猜出来了。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般变化皆在于这八八六十四卦当中,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是制造单元理解的“变化”和“可控”,符合儒家思想。
而“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则是管理层的认知。
吊诡的是,这两种“认知”,竟然都源自《周易》。
于是,这两种认知,导致了对“数字化”的不同理解。
君不见,当下流行的数字化技术,都是为“管理数字化”服务的,目的是提升“管控力”,而面向制造环节的数字化技术,由于缺乏完整的体系,所做的项目,无非是原有技改记错的延伸。
所以,如果不能改变现有工业的整体布局,升级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做不到企业生存环境的有效治理,制造端数字化,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在中国方块字中,“思”为心上一亩田,心中之田,代表对“丰收”的憧憬 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原动力”。
而“想”,是心中有“相”。也就是利用方法论,把“思”中的愿望,描绘成具体的“蓝图”,由“意”生“相”。
与之类似,“念”为心上有“今”。用英文的语法解释,就是“进行时”,是“行动中”。
这三个字,代表了企业数字化的三个层次:
明确,清晰的原动力
完善,实用的规划
和
行动力。
切记,不管是“思”,“想”还是“念”,它们都有“心? ”才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