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App应该在哪里备案?我带的这些材料够不够?”年初,一家主打进校的学习类App工作人员曾拿着厚厚一叠材料辗转于广东省教育厅各个科室,但都没获得确切的回复。
如今,广东省教育厅完成了第一批校园学习类App名单,并向 会公示征求意见,共53个产品基本符合5月27日发布的《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拟列入白名单。
上述公示名单的背后,一个学习类App监管的广东样本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首个省级实施细则,给原本面临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双审查”,需要经历长时间备案等待或许还徒劳无功的企业一个进校的“求生通道”。虽无先例可循,但《管理办法》最初起草到最终印发,只经历了5个月的时间,多部门联动修改与征求企业意见并行。
在教育和资本之间,广东省教育厅敏锐地把握平衡——被用户投诉最多的内容不当和侵犯隐私问题成为管理重点,却未杜绝企业收费渠道,强调进入白名单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与部分企业担心的“一刀切”不同,规范和服务成为了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态度。不做最优推荐,不干涉市场,政府只进行合规审查的门槛把握,选择权利交给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用户。
伴随着广东省第一批校园学习类App白名单呼之欲出,整个校园学习类App行业开始迈向初步成熟阶段。
难题
学校和上级部门“双审查”,有企业几年才能完成全国备案
千亿量级的在线教育市场,在新年伊始迎来了教育部的首份“整顿令”。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官 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对进校App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 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此外,要求各地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需经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对于进校园的备案审查,具体到审查哪些内容、如何审查等问题,上述通知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一家学习类App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不少省级主管部门的备案机制和管理细则仍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有些企业积极备案,近半年时间备案了多少个学校?全国总共备案了千余所。全国千余所学校什么概念?广东省都有1万多所学校。”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企业用户量达几百万,同一产品被几千所学校使用,却需要经过每个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审查,如果完成全国备案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工作量大,推进效率低。
各省备案推进情况不一,相关部门或许有着多重顾虑。
例如,目前互联 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很多软件一个月更新一次,有可能今天审完合格,明天不乏有害内容,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承担的审查压力过大;有些产品在上海开发,北京注册,服务器可能放在国外,而广州的学生在用,政府很难进行属地管理;涉及学习类App管理的部门繁多,与教育、 信办、公安等部门均有密切联系,由谁来牵头审查,也尚未明确。
谈到如何规范该问题,国务院参事汤敏曾于今年1月提出,教育部提出的学习类App“凡进必审,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双审查”责任制,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备案,实际过程中有操作难度。将App审查权下放,或会滋生腐败问题。
制订
无先例可循,广东多部门联动与企业交流并行
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在线教育,一边是野蛮发展衍生出的危害。如何在促进教育新业态健康发展和保护用户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新的监管困境。
在各家教育科技企业对进校处于观望和担忧之时,一份规范学习类App的省级细则悄然出台。
今年3月29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全国首个由省级层面制定的实施细则,并面向 会征求意见。
在向 会公开前,广东省教育厅从2018年底开始起草方案到今年初成型。春节前夕,方案交由省直单位征求意见。3月上旬,广东省教育厅加强与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沟通,对文本进行修改,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们获得了多个政府部门的响应与配合。特别是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加班加点进行修改,对于审查程序、关停处置措施等诸多内容都提出了修改建议,甚至方案中的相关用语都进行了规范。”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主任科员张志立说,在联动相关政府部门的同时,还召开了企业代表座谈会,“这是将‘串联’变成‘并联’”。
2月21日面向企业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吸引了150多家公司 名,最终选定了20余家,类型兼顾大中小,广东省内外,成立时间长短等。
一个名为“广东学习类App”的讨论群也由此诞生。广东省教育厅组建该QQ群,希望加强政府、企业双方沟通、推动新规落地,为企业在政策执行上遇到的问题解惑。
“有时候感觉自己像辅导学生的老师。”每天应对群里各式提问,广东省教育厅工作人员都耐心解答并逐一记下,“也有企业提出的建议,能改的我们尽量改,政府与企业线上实时交流,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
出台
从起草到问世仅用5个月,内容不当和侵犯隐私是管理重点
从办法最初起草到最终印发,只经历了5个月的时间。
全文约20000字,从政策依据、审查范围、内容要求,到审查程序、动态监管、实施时间、市县职责等方面逐一明确。
“校园学习类App问题很多,但问题有轻重缓急,先把最紧迫的解决,引导一批,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主任科员张志立说,得实事求是,让大部分企业跳一跳,够得着,能依据方案完成整改。
内容不当和侵犯隐私是当前家长对有害App投诉最多的问题。办法着重聚焦于这两大问题的管理。
有家长反映,注册后需要填写姓名、单位、职业,甚至身高、体重,通话记录有时都被调用。注册第二天,就接到一堆校外机构的来电“你是某某学生的家长吗?我们培训课程的优惠力度特别大”。
此次《管理办法》规定,校园学习类App不得调用和学习相关功能无关的隐私权限,不得征集与使用本App功能无关的学生和家长个人信息。鼓励技术、功能等相同情况下,优先推荐和使用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或以上)备案的产品。
学习类App的内容更是成为关注重点。
南都2018年10月至12月曾 道国内多款知名学习类App存在的乱象:有的App官方微信公 中含大量不雅、性暗示内容;有的App内含大量游戏,助推孩子“氪金”;有的则发布大量明星榜单和打榜攻略;有App 区功能存在不良内容,内含大量软色情。
《管理办法》对此明确要求,不得存在性暗示、性诱惑等不良、低俗内容,不得存在吸引眼球、非法营销的垃圾内容,产品(含各功能版块)不应存在与学习功能无关的内容和链接,具体是指不应存在各种 络游戏、商业广告、购物美食、互动交友等内容和链接。
对于互动的问题,有企业曾在交流群里提问,孩子在班级空间里发表博客,同学是否可以进行评论、点赞?如果被老师、同学认可,他会获得成就感,对孩子写作提高有很大帮助。
“App的个人动态、用户评论对学习帮助非常有限,更多是让学生上瘾、消耗无效时间。面对成千上万的各类公开评论,你们能确保监管到位吗?确需评论也应尽量控制在班级圈、本校范围”张志立建议。
很多教育科技企业从互联 转型而来,加强用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如何更快捷地拓展流量,他们深谙此道。
对于刚起步的企业,政策也指明的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
发展
未杜绝企业收费渠道,白名单不是一劳永逸
学习类App行业,作为K12赛道主要产品形态之一,围绕核心教学、练测评等环节,提高学生、老师、家长效率,商业模式以免费服务进校引流,附加功能收费为主,或转化为辅导用户收费等模式。
2018年,学习类App的头部企业作业帮和猿辅导融资均在3亿美元以上;一起作业E轮融资2.5亿美元;作业盒子C轮融资一亿美元。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对于互联 教育企业的迅速发展,教育行业的传统特点——慢,就显得不那么讨喜。
资本希望在短期内快速增值,而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快手活”,二者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像房地产项目几个月落成,教育一定是润物无声的,虽然短期增长缓慢,但后面但复合增长率是非常高的。”张志立说,担心企业用互联 思维来做教育产品,太过注重KPI的考核,与教育理念相悖。
在他看来,学习平台得靠内容取胜,教学水平、教育质量、教材设计等才是核心。
以广东省为例,中小学生有1800万人,加上家长3600万人,潜在市场有5000多万人。如果成为合规的教育App,面对这么庞大的基础用户群体,可以产生很多的变现手段。
除了对不良内容和商业广告的限制,《管理办法》并没有完全杜绝收费渠道。
对于面向基本功能、面向全班的校内学习类App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不得恶意扣费,但对于其他个性化服务,比如针对某一科目学习的VIP课程,在自愿原则下,是可以收费的。
学科培训类App作为更加市场化的产品,收费则更为宽松,按照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办法,对每个科目一次性收费的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者每个科目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60次进校收费。
虽然实行一次审查通过,全省通用,但进入白名单后,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管理办法》进行动态监管,为的是确保企业今后的良性发展。如果白名单产品升级换代更新后,出现了违规内容,第一次经查实将被罚“黄牌”警告,第二次则被列入黑名单。
态度
政府提供合格审查的“门槛”服务,让市场公平竞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都充分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从近年来财政教育经费划分的状况来看,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资金投入和所占比例都在迅猛增长当中。
“实现教育信息化,政府部门推动是一方面,但政府主导的市场灵敏度没那么高,效率不一定有那么强。”张志立认为,企业非常灵活,可以贴近市场满足家长的需要。合规的产品能够帮助政府将事业做得更好,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政策制定方来看,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曾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分享,教育政策的制定意图来大致有3个:规范、指导、激励。
广东省教育厅的《管理办法》同样响应了这三个方面。与部分企业担心的“一刀切”不同,规范和服务成为了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态度。
对于企业而言,此次政策出台意味着一个重大的改革,减少了庞大的人力及沟通成本,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申 材料的接收、审查的组织实施、管理平台开发、第三方机构等全由政府一手包办。
自3月底发布《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以来,已经有400多家企业咨询审查事宜,对60多个学习类App产品进行免费预测评,其中仍有产品面向学生用户收费、存在娱乐化、低俗内容、包含 络游戏等问题。
很多声音说,政府能不能推荐一个最好的学习类App?
“市场太大,广东省有1万多所学校,各地、各学校情况不一,难以统一推荐最优的学习类App。我们做的是一个门槛的把握,只要合规的我们都纳入进来。白名单的企业,每个市县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自主选用。。”张志立表示,政府将审查的任务揽过来,而把选择权利交给地方、学校和用户,实现企业自主市场竞争。
如今,第一批拟列入白名单的53个企业迈出了探索第一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