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相关课程考核,计算机专业编程实践类课程考核方法

摘要编程实践类课程对于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类课程存在评价困难、考核的模糊空间较大等问题。为此,可采取基于分组、成果和答辩的综合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包括自由分组、题目选择、有效管理和答辩评分等环节。

关键词实践类课程;教学实践;考核

一、缺乏有效考核机制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将使教师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缺乏确定的标准,给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障碍。例如C++中结构体、指针的知识未能真正掌握的话会导致后续的 络编程的学习出现困难。其次,没有准确的评估结果就难以科学体现学习效果的区分度,客观上会影响学生的各类奖助学金等的评定,影响公平性。众所周知,高校奖助学金或保研评选工作等都是特别敏感的问题,微小的分值差距都会影响学生的权益。

二、实践类课程考核的难点

以笔者所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类课程 络编程为例,其教学内容以C++语言的项目式编程为主,主要包含TCP,UDP的编程基础,基于MFC的聊天程序、邮件收发程序以及各类服务器编程模型的编写等。以往的课程考核一般具有如下问题。

(一)基于笔试的考核方法不能适应教学内容

实践类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项目的目标,根据目标选择适用的方法,随后根据正确的方法通过排除错误达成预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点的作用犹在,但这些知识更多地作为达成目标的基础而存在。如各类socketAPI函数的使用,其知识点是极其零碎的,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习 络编程中Serve:和Client都需要做什么、使用哪些API,怎么正确使用这些API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控制流程实现预定目标。这些知识是无法通过笔试来评判学生的掌握情况的。

(二)基于项目的考核方法所需时间较长相

对于传统的笔试,实践类课程一般需要完成特定的编程目标。完成一个贴近应用并产生实际功效的项目需要经历前期需求分析、功能选择、模块划分与界定、技术方案选择、技术文档阅读、编码实现与调试等环节,而且,技术文档阅读、编码和调试环节是需要不断循环反馈进行的。因此,项目考核在传统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例如,三人一组完成邮件收发客户端的编程,他们需要查询SMTP协议、Pop3协议标准、Base64编码方法,这些非常耗时。

(三)基于分工的考核方法中成员分工和个人贡献较难界定

基于上述理由,大部分院校选择基于分组完成一个项目的方式进行考核。从原理上讲,这种考核方法是符合教学实际的,然而其困难在于没有操作标准,模糊空间大。如果没有配套的细致而不至于死板、深入而不失灵活的具体操作方式的话,那么客观上将造成实际考核效果不理想的情况。[2,3es例如,一个小组完成局域 的聊天程序,人员分工全凭设计 告,具体到每位成员所完成的具体事项及其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均无从得知,这样特别容易造成浑水摸鱼、滥竿充数的现象。

(四)分组成果易于复制

数据成果类的实践课均存在这一问题,一旦某个学生做出了结果,其他学生就复制一份,或稍做修改就堂而皇之地提交了。比如 络编程中基于CHtm1View的简易浏览器,其结果表现形式差不多。这种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远比笔试中的作弊更加隐蔽,更难以界定。从现实来看,对这一问题一般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才能发现,而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考核所需的工作量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加难以量化。

三、基于分组、成果和答辩的综合考核方式

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所在院校采用了一种分组、成果和答辩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具体包括自由分组、题目选择、有效管理和答辩评分等关键环节。

(一)自由分组环节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其他因素自由组合成为一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成员不能超过三人,项目组成员之间必须明确分工,且这种分工要符合项目开发实践要求,要避免为组合而组合、为感情而组合、为照顾而组合的情况发生。成员之间最好能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互补性,最好能够较为容易地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在发生分歧和争论时至少有一名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成员起到核心作用。

(二)题目选择环节

对于C++程序设计、 络编程、Web编程、Java应用程序开发、程序设计这几门课程,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向学生公布考核方式,使学生明确平时多实践的重要性,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并非卷面考试,也不是依靠突击、临阵磨枪就能过关的。与此同时,要将项目设计的大致内容、关键知识点、所采用语言以及是否允许自选题目等基本信息告知学生。一般而言,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平时就已经在不断进行积累,这些学生已经能够就这些实际问题向授课教师提出问题。

(四)答辩评分环节

教学结束后的1}2周是考核环节,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项目进行公开答辩。答辩要求每个项目组以组长为主、以组员参与为辅的形式进行。每组答辩平均需10分钟左右,答辩内容分为学生自述、同学提问和教师提问三个步骤。通过答辩,不同项目组的同学可以了解其他项目组所做的题目、思路及使用到的技术,从而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扬长补短的学习效果,实现在考试中学习、在学习中考试的目的。为保证公平性,答辩要求每一个被考核的学生都充当评委,对其他项目组进行评分,答辩最终成绩以学生打分和教师打分加权平均为准,这样更能够保证答辩的公平、公正。

(五)项目成果 告

每个项目组需将最终完成的设计或成果以纸质文档的形式上交给任课教师,该文档应达到以下要求:(1)项目完成后提交包含统一封面、内容框架和格式的最终设计 告。(2) 告正文应包含设计题目、设计目标(介绍所选的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和步骤(包含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流程图、运行效果截图),设计总结、参考文献等。(六)运行实践效果上述编程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在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以往考核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空间,实现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刚性考核,堵住了学生蒙混过关的可能。实践类课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考核来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采芳,黄金刚.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2015(2):165一167.

[2索望,昌燕,何林波.CD10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9);99-102.

[3孙康宁,张景德,李爱菊.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1.山东高等教育,2015(1);38-43.

相关资源:百度快速排名软件集群软件- 管软件工具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4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