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新者亡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梦想,怎么可能引领这个时代呢。有一次汇 工作,研发主管让我不用打开PPT,让我打开PBC,看挑战目标是什么,问我们组织的梦想是什么知道如何才能够得到A的每个成员是否都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得A呢p>

 

没有梦想,很难卓越。就如老余说的:“眼界决定境界,定位决定地位。”如果没有伟大的梦想牵引,就很难诞生出乔布斯,就可能没有现在的苹果。没有梦想,也不可能有特斯拉、SpaceX。老余如果没有梦想,也不可能有现在的CBG。回头想想,老余的梦想当年谁会信呢出超过苹果和三星,引来业界一片笑声,留下余大嘴的称 。但,如果没有美国的阻拦,今年华为手机销售量原本可以进入世界第一的。是啊,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个可能也是无线研发主管的一个传统了,比如现在的欧研院长周红总,自己就维护了一套PPT,这个材料描述的就是他自己的梦想。他每年跟几百个教授交流,见到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思想,他将收获和思考总结和凝练到这个材料里面,然后在全公司进行布道,推动相关的梦想实现。我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他讲述他的Vision。引用周总的话,如果没有梦想的牵引,很多创新活动有可能就是蝇营狗苟,都是Me too而已。

 

 4. 创新大赛

 

无线有很多针对民间的创新活动,比如每年一次的创新大赛、算法大赛、软件编程大赛等。还有各种民间的创新组织,比如无线研究部的Tech Forum,我很荣幸的成为这个组织的首任主席,但实际上主要是由几个博士在操作。不要小看我们这个民间组织,我们有一个装饰得很有品位的场所,而且每年都能够贡献很多技术点子。

 

无线创新大赛是有预算支撑的,前几名能够获得额外预算,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无线的高端专家也作为教练被卷入到这个活动中去了。

 

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激活了产品线的创新氛围。带来很多好处,比如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点子。一些创新成果被有效的纳入团队的工作中去了。同时也带动了某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快速提升,比如基于AI模型的软件大赛使得产品线产生了一大批对AI有深入理解的开发人员。

 

这些活动还带来了其它一些附加好处。比如,提供了员工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有几个老员工连续获得创新大赛的金奖,证明了自己。也给年轻人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一次大赛,都会有几个优秀的年轻人进入管理团队的视野,而且年轻人确实能够创造奇迹。

 

无创新者亡

在2017年的软件编程大赛上(用AI算法下方格棋),我们一个见习期的硕士,作为主力队员,帮助团队打入决赛,最终小分惜败,获得亚军。但是他的算法模型是公认最好的,这也是我是第一次感受到计算机神经 络下棋,战胜人类,难度是挺大的。这个成绩应该是研究团队在历届无线软件编程大赛上获得的最好成绩。我记得当年的主管对我说,你们的团队能否在软件大赛上创造一个奇迹,我说我们试试,然后一个新人帮我们做到了。

 

5. 开放创新模式和3不问

 

“断裂技术”技术的牵引会导致功利主义的滋长,容易涸泽而渔。这一点上产品线领导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创新工作一直又采用非常开放的策略,给予创新团队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对于创新活动的评价上也比较宽容,采用较长周期综合评价。

 

关于创新活动如何评价,我自己就干过一件傻事。2008年的时候几个物理层技术研究专家(当年的无线研究8大怪)为了如何衡量创新价值吵得不可开交,为了公平起见,我跟专家们搞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度量标准,比如发了一篇paper积累几分,写一个专利算几分…。我拿着这个“完美”的度量标准找我的领导汇 ,被我领导嘲笑了一次,告诉我搞偏了,创新不能搞成富士康模式。

 

过了几年,又有一个同事搞了一个超级精细的创新人力计算模型,被我嘲笑了一次。但他坚持去给领导汇 ,也被领导劈头盖脸的批了一次。

 

关于开放创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主管发了感谢卡给我们的一个专家,感谢他提出的“创新三不问”的建议,建议主管不要过早的拷问商业价值,把创新之路给堵死了。在创新活动中专家和主管就好像阴阳鱼的两极,专家在自己的技术领域里面敞开思考,大胆尝试。而主管会从商业价值角度来对于创新活动进行牵引和约束。这两极要有一个均衡,既不能过于天马行空,也不能管控太严。对创新管控太严,实际上是用主管的技术高度和眼界来丈量未来的创新,是很难产生大的突破的。管控太严,就有可能将不确定性创新活动管理成确定性的解决方案开发了

 

在无线专家的地位是很高的,你看产品线每年输送出去大量的管理干部,但是对专家却看得很紧,典型是:铁打的“专家团”,流水的“干部队伍”

这个主管接受了这个专家的意见,给每个专家配备了团队,划分了责任田,通过梦想和最终商业价值来牵引专家的研究,但对于专家的技术活动进行了弱管理。这个改变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活动因此非常活跃,产生了大量的想法,这跟KK所说的“技术是涌现”的提法是一致的。

 

6. 创新决定未来,无创新者亡

 

在这个行业里面,创新决定一切,无创新者亡。不但对公司和团队这样,对于个人也是一样。这些年很多公司消失了,很多团队解散了,也有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行业。

 

比较自豪的是,在我自己这个子领域,2012年后各项创新指标就是业界No.1了,实际上我自己也不怎么跟CT的竞争对手比较了,主要盯着OTT公司。在5G领域,该拿的成绩都拿了,该拿的国际职位也都拿了,最牛的时候3GPP的两个工作组的主席都是华为的。在早年,曾经华为跟竞争对手的谈判专利50%以上来自这个领域,不过那主要是文林他们的功劳了。所以我前几年的日子还是挺好过的,还有时间写写博客,做做总结。离开无线创新团队已经一年多了,有些怀念大家。

 

回头看过去十几年,有很多让我们自豪的一幕幕,比如我们向最牛的科技公司收了很多专利费,比如我们5G领先竞争对手1-2年,比如我们受到美国全球打压,依然高歌猛进。这一切都是因为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

 

但过去的十几年,也遇到过几次至暗时刻,创新结果面临质疑。比如2011年诺西提出LightRadio的方案,2012年三星提出了Smart LTE方案,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虽然回头来看,他们的方案都没有成功,而华为给出了更有竞争力的方案,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当时整个无线创新团队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我记得在一次多方电视会议上,一个主管深深自责,说到动情处,哽咽不能出声。后来这个主管调动工作,我们给他送行,酒喝多了,他对在自己手上没有搞出象SingleRAN和分布式基站这种划时代的创新深感遗憾,留着眼泪,喋喋不休的说自己是个失败者。

 

所谓,哀兵必胜,几年后他的团队帮助公司在消费者领域构建了决定性的竞争力,满墙贴的都是他们兄弟的功勋。

 

在我们这个行业,无创新者亡。

同类文章

1:祖国荣耀,我辈扛起

2:成长中的中国,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3:自古英雄多磨难,唯有勇者留其名

4:永不言弃

5:谈国运,中国还能够韬光养晦吗p>

6:美国压制华为的三个可能原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