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说:在中国为期不长的互联 历史上,太多的 IT 产品如昙花般匆匆一现,腾讯能够走过 18 载春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对于我们来说,腾讯QQ 绝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用于聊天的软件而已,因为它更承载着我们青春的记忆。
正文
QQ 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模仿产品”。
1997 年,当时 26 岁的马化腾接触到了 ICQ —— 一款由三个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当时,这款软件支持在 Internet 上聊天、发送消息和传输文件等功能。
现在回头看,有很多事情就是天意使然。如果 络寻呼机被广州电信成功纳入麾下,那么 QQ 的极限,可能至多就是一个“早几年出现的飞信”而已。
但是 QQ 杀出了重围。
1999 年的中国,互联 用户平均的下载速度只有 5 Kb/s,下载速度最快的用户也只能达到 100 Kb/s。
软件可不是一个小东西,现在你用 Word 写一篇文档,大小就要有一、两兆(大概1000 – 2000 Kb)。在当时,很多软件包的大小都差不多在 3-4M 左右,下载一个软件,动辄就需要一到两个小时,而且当时上 的 费是要小时计算的。
但,对比起来,OICQ 的软件大小是——220 Kb。
就算你的 速只有 1 Kb/s,你也能在五分钟内下载完成。
是的,220Kb,这个大小一度创造了即时通讯软件行业的最“轻”记录。也正是这个大小,让 OICQ 成为了成千上万用户的“通讯软件”首选。
其次,早期上 OICQ 的用户,大多都是人民群众里的“异类”和“极客”。这些第一批使用 OICQ 的用户在生活中很少能找到也使用这款软件的亲朋好友。所以,他们在 OICQ 上聊天的大多是陌生人。当时,每个 OICQ 的用户都可以有一个很可爱的卡通头像,让用户想象电脑屏幕背后和我聊天的那个 Ta 是一个怎样的人。
就是这些傻傻的头像,给了很多中二青年表现自己的机会。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重塑自己的形象。
而且你不得不说,OICQ 早期的产品十分健壮。当时的马化腾和它的小伙伴只有一台服务器,当软件的使用人数从 1000 人,2000 人上升到 10000 人的时候,他们还是穷困到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更多的服务器,这就迫使他们从架构上不断的对软件进行优化。
只用了一年时间,QQ 的使用人数就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即便是现在的创业公司,能收获这样的数据也是极其令人振奋的。
深受振奋的马化腾,终于有钱给 OICQ 换了个好看的吉祥物。
千禧年,第一次经济泡沫洗刷了整个互联 产业,马化腾进入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做出了一些微小贡献的马化腾一度四处寻求出售腾讯。
但是世上总是有许多命中注定。没有贱卖 OICQ 的马化腾被迫开始寻找国外的风险投资,最终在 IDG 和 盈科数码那里拿到了第一桶投资款。
QQ 在这一年里上线了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功能—— QQ 群 和 视频聊天。
光是看上面这张配图,你就发现 QQ 在2003年展现出的样子,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说中国移动帮助腾讯奠定了良好的营收基础,那么在这一年,QQ 裹挟着亿级用户寻找互联 变现之路的高歌猛进,就是把腾讯彻底推进了高速运转的良性轨道上。
通过 QQ 会员、QQ 秀等产品探清了盈利模式的腾讯,路走得越发坚定。QQ 在不断升级换代。
2004 年 6 月 16 日,腾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互联 企业。
也是在 2004 年,腾讯面临着一个产品规划甚至是企业发展上的重要选择:关于此后腾讯的产品线,是专注于自己比较熟悉并且确定能盈利的即时通讯领域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点,把版图画得更大一点,搭建一个前景和风险都未知的“在线生活”概念strong>
经过漫长而严肃的讨论,腾讯团队的选择是后者。自此,腾讯围绕着 QQ 为中心,逐渐开始开枝散叶。
从 2004年 到 2010年,腾讯陆续上线的产品还包括 腾讯 TM(2004年)、QQ 音乐(2005年)、Foxmail(2005年收购)、QQ 医生(2006年)、QQ 拼音(2007年)、QQ 旋风(2008年)、QQ 影音(2008年)……
以 QQ 的海量用户为基础,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在相应领域内都迅速冲到了行业用户数第一的位置。
当然,腾讯还有 QQ 游戏,以及围绕 QQ 游戏辐射出的游戏帝国。
在 PC 时代霸屏电脑的 QQ,也没有错过手机移动端市场生根发芽的机会,我记得每一个时代手机 QQ 的样子。它出现在各种手机上(诺基亚、摩托罗拉抑或山寨手机),即便每个月只有 30M 的流量,我也能玩的异常开心。
2000 年的企鹅是 2D 的,既没有渐变,也没有质感。2006 年,QQ 加上了水晶立体质感的效果。
这主要是苹果引领的,虽然当时还没有 iPhone,但是 Mac 系统上的水晶立体质感很受用户欢迎。
彼时,腾讯QQ 和 奇虎360 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个客户端软件。互联 史上著名的 “3Q大战” 一触即发。
之后,互联 影响力颇高的杂志《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题为《“狗日的”腾讯》封面头条文章,文中把腾讯作为互联 公敌进行批判,将互联 商业竞争写成了不可调和的恩怨。文章里详细叙述了联众、奇虎360等与腾讯之间的恩怨情仇。文章“刀刀见血”,并伴有联众创始人鲍岳桥等“受害者”声泪俱下的哭诉。《计算机世界》更采用了一只身中多刀的腾讯企鹅作为其封面。
2011 年初时的 QQ 怎么也想不到,把自己搞死的,竟然可能是自己的兄弟。
QQ 的发展第一次出现了微妙的瓶颈。
任何一个通讯、 交软件在发展到了极致后,都不可避免地会给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负担和打扰。对很多已经用了十多年 QQ 的用户们来说,那些多不胜数又不好意思退出的 QQ 群,那些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昵称还总改来改去以至于你完全认不出来谁是谁的好友,都是这些负担和打扰中的一部分。
每逢此时,你总是会特别需要一个干净、简单而又不失便利,可以给你机会,让你开始“重新维护一个 交圈子”的地方。
2012 年,移动互联 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高速期,最明显的分水岭是:手机 QQ 的收发消息数量在这一年里第一次超过了 PC 端 QQ。
在这个时刻,张小龙带着微信,走进所有人的视野。
起初,微信的发展也和所有的腾讯产品一样,借助了 QQ 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打磨,至确保可以提供顺畅的使用体验后,微信在 V1.0 – V1.4 的初期版本中开放了“导入 QQ 现有联系人”的功能。这一招成为了打败同类产品的的胜负手——有了现成的用户导流关系后,一款手机应用自然会开始进化出更多的使用场景。
微信 V2.0 版本发布以后,上线了语音对讲功能。微信找到了手机用户最准确的使用场景,从这时起,微信的用户数开始出现飞跃式增长,一骑绝尘而去。
QQ 把自己的弟弟送上了神坛,也因为自己的迟暮,开始逐渐露出了颓势。
2012 年,手机 QQ 的用户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日活跃用户始终在 1 亿左右徘徊。
曾经一度,QQ 想将自己的用户场景转化成为商务专用,这种思路集中体现在 2012 年时,QQ 打造的新 LOGO 上。这款新 LOGO 只留下企鹅的背影,显得十分干净和冷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