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还是让大家失望了。不过,现实总不会如预想那么好,但也没有差太多。
那么,对于自动驾驶,2020年到底该算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呢p>
在《周易·易经·》中,乾卦爻辞的三、四爻辞这样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我们知道,《易经》的乾卦描述了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九三是一个处处危机、小心谨慎的“惕厉”时刻,而九四则是事物开始摆脱困境,可上刻下的“跃渊”时刻。
放到自动驾驶近几年发展的语境当中,2019年可谓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惕厉”时刻,而2020年则可以算作是重新走出低谷,开始迎来大好局面的“跃渊”时刻。
法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大自然没有飞跃”,一切变化都处在一个连续的链条当中。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从“惕厉”到“跃渊”之间,很难说存在那个关键的“奇点”时刻,比如去掉安全员,Waymo在2019年就已经悄悄开始测试,2020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去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Robotaxi模式真正上路,作为一项商业化产品正式出现。
2020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同样很难,但好在疫情之下,也迎来了向上的增长局面,这是我们用“或跃在渊”来形容这一年的关键词。
回顾2020,我们关心自动驾驶产业的产业气候、技术水位和商业沸点这三个方向。下面进入正题。
产业气候:靠自动驾驶卖车VS靠自动驾驶载客
我们知道,自动驾驶有两条赛道,一条是渐进式,从L2起步,逐渐迈向L3、L4的高级自动驾驶,特斯拉等车厂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卖车是主业,自动驾驶目前是附加值;一条是激进式,直接从L4起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Waymo、百度等自动驾驶企业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做Robotaxi出行是主业,卖技术给整车厂或成主业。
2020年,成为这两条赛道的交汇点,低赛道玩家正在谋求向L4级高级自动驾驶迈进,而高赛道玩家则正在向低赛道降维,主业难以营收时寻求更多合作,实现技术变现。
有意思的是L3级这个尴尬的过度级别。2020年3月,曾经率先要推出L3级汽车的奥迪,正式放弃L3级自动驾驶项目,分别转入L2和L4级两个方向的自动驾驶项目的研发。
L3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能的,但是一旦投入落地其可行性甚至不如L4级。因为L3级自动驾驶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接管悖论”,即当L3级自动驾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候,处在分神、休息甚至睡眠状态的驾驶员如何来接管、何时来接管车辆的问题。
第二种思路,我们正在从Waymo、百度以及布局无人驾驶出行的厂商那里看到。
伴随着这两条赛道的竞争日益升温,资本和政策也开始给予大力的支持。
先看几个重大资本动作。去年5月,Waymo完成30亿美元的首轮外部融资,创下自动驾驶公司单轮融资的全球新纪录。年底12月,Aurora用股权并购了Uber ATG,晋升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三大独角兽,Uber自动驾驶业务的卖身只能被视作它自身的失败,而自动驾驶Robotaxi和共享 约车业务的融合,仍然是自动驾驶最具商业价值的赛道。
同样在国内,从年初到年尾,小马智行、AutoX、滴滴、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公司也都拿到了数亿美元的融资。财团资本、科技资本以及主机厂仍然是投资这几家的主力,也从侧面印证整个行业对自动驾驶产业未来的乐观预期。
再说中美两国的政策支持。2020这一年,疫情并没有阻碍产业政策发展的脚步。美国在去年1月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4.0》,明确美国政府对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的推动。而我国在去年2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确立了自动驾驶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推动L3级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应用。
更为具体的利好政策也在去年落地,比如,美国加州出台了允许自动驾驶出租车收费的政策,相当于给了Waymo、Cruise们开始真正从商业化服务中获利的美好“钱景”。在国内,为推动自动驾驶在特定环境下的市场化应用,包括长沙、广州、北京等地的地方政府陆续颁发了开放道路的全无人驾驶路测的许可证书。
可以说,做大规模的路测或者做仿真道路数据测试,成为自动驾驶车企未来真正敢于进行大规模落地,确保接近100%安全的压舱石。
在2020年,包括BAT和华为在内的互联 科技巨头都已经投入到仿真路测的赛道上来。有的为自己的系统服务,有的是为主机车厂服务,来卖自己的云或硬件,但无疑不说明,路测数据对于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2020年,在自动驾驶的硬件层面,又有哪些新变化呢p>
简单来说,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硬件系统,涉及车载计算平台、传感器系统以及整车架构及动力总成等部分。车载计算平台发挥着大脑的作用,负责自动驾驶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决策,传感器相当于车辆的感官,负责对真实世界数据的采集,而整车架构就是自动驾驶系统驱动的身体,执行自动驾驶的各种能力,如转向、制动、通信和供电等。
对于车载计算平台,我们看到2020年整体发展趋势是,在算力大幅提升,整体向车规级水平靠拢,并且硬件体积缩小,并可以集成到车体架构的内部空间。
目前行业领先的车载计算平台有特斯拉搭载FSD的Autopilot3.0、Mobileye EyeQ5、英伟达 Xavier、Orin X、高通Snapdragon Ride和华为 MDC等系统平台。
按照行业共识,自动驾驶每提升1级,算力就需要提升5-10倍,现在的L2级需要10TOPS算力,而像特斯拉FSD3.0可以达到144TOPS,满足L3级别,而到L4级则会需要500-1000TOPS的算力。目前现有计算平台基本能够满足L2-L3级别的自动驾驶,甚至少部分高端芯片的算力可以支持L4级别。
对于传感器平台,最值得关注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激光雷达(LIDAR)。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智能派”,仍然强硬地坚持不用激光雷达。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功,无疑刺激到一部分自动驾驶企业,对于较低级别的辅助自动驾驶,能够靠视觉智能解决问题,那就不用昂贵无比的激光雷达。
但是,在高级别(L4及以上)自动驾驶上采用激光雷达,已经是一种业内的共识。而且,随着激光雷达步入千元时代,其使用的车型正在从无人驾驶出租车向可量产乘用车下沉,像ARCFOX、小鹏和长安汽车都将计划让激光雷达上车,未来最新发布的ET7也搭载了一颗高精度激光雷达。
未来两年,真正考验自动驾驶企业和整车厂的能力是从原型车向量产车过度中,解决成本控制和质量要求,让自动驾驶汽车步入规模上路的快车道。
根据一位行业人士的话,现在国内在自动驾驶的软硬件领域已经不存在市场空白,且技术的商业化已逐步成熟,自动驾驶已经跨过纯技术研发阶段,某种程度属于到制造业的范畴,成为一个工程问题。那么,2020年已经成为自动驾驶的头部企业开始进入全方位打磨自动驾驶产品的阶段了。
商业沸点:Robotaxi尚难盈利,细分场景开始发力
如果说“拿到安全员”,算是2020年自动驾驶的一大技术亮点,那么,中美两国在自动驾驶Robotaxi出行领域开始常态化(试)运营,就是2020年的一大显著商业进展。
虽然从长期来说,Robotaxi出行业务是自动驾驶商业模式里市场前景最大、最成熟的一种,目前仍处在商业化的初级阶段,烧钱补贴、继续测试还将是接下来2-3年的常态。
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Robotaxi的出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00亿美元,成为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蛋糕,这是现在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始终能“不忘初心”,咬牙坚持的动力。
而现在,Robotaxi居高不下的车辆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得目前几乎所有公司的项目都依靠“输血”维持。即使是已经可以靠Robotaxi业务开始赚钱的Waymo,其营收相比较每个月数千万美元的投入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车辆成本包括传感器等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彻底的无人化驾驶、大规模车辆投放摊薄运营成本,未来5-10年,这些自动驾驶车企才有可能迎来盈利的可能,届时才是自动驾驶Robotaxi出行的黄金年代。
还有在城市低速运送、固定园区路线等场景推出的RoboBus,今年值得关注的就是Cruise发布的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车型Origin和Zoox发布的RoboTaxi原型车,均是可以达到L4级别自动驾驶产品。看到可以眼前一亮,但2020年我们只是看了个热闹,后续还得继续等待。
而在低速无人驾驶上,今年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内有多家企业都纷纷推出了无人车,完成医疗物资运输配送、清洁消杀、巡逻测温、快递配送等工作,极端的线下场景需求,直接促成了这类无人车市场的井喷。但是未来能否扩大范围,保持盈利,而非搞成给融资讲故事的噱头,才是这些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回顾2020年的自动驾驶领域,我们可以整理出如此之多的细节,应该会让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也大吃一惊。
科技产业有句名言:“我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效应,而低估它们的长期影响力。”也就是说,只会看热闹的我们总是觉得一项技术要么马上到来,要么就再也不会到来。但实际上任何一项技术的成熟都是在潜移默化中长大,只是平时你未曾关注。而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技术的进展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就是时间对于我们认知局限的惩罚。
总而言之,在2020年,自动驾驶的产业双向赛道的企业正在发生交汇,低赛道玩家正在跨过交汇点,高赛道玩家自觉高处不胜寒,要回低赛道补充给养。交汇就将形成激烈交锋,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在技术层面,比拼软件算法的基础阶段正在过去,比拼“水桶长板”的阶段已经到来,谁拿出最好的计算方案、拿到最丰富的路测数据,能够最低成本实现量产,谁就能拿到自动驾驶领域最为丰厚的回 。
在商业模式上,自动驾驶正在迸发出更多的出行场景,自动驾驶出租车是一门非常棒的生意,但眼下还见不到实际收益,而自动驾驶+出行+货运+配送+矿车+园区巴士……等等出行运输场景正在崭露头角,成为很多新创公司抓住自动驾驶产业的新机会。
多年以后回忆2020年,这一年可能是自动驾驶开始释放技术商业红利的一个美好时刻。
我们用“或跃在渊,无咎”来解释这一年自动驾驶的变化,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折腾吧,没毛病”,以此送给那些迈进2021年,准备大干一场的自动驾驶的新老玩家们。
推荐阅读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Python入门技能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具包Scikit-learn213235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