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海市交通发展
白皮书(2022)
2022年10月,新一轮的《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该文件将指导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发展,是推进上海交通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促进交通领域 会共治的“倡仪书”。重点提出了要构筑“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交通的目标。
图2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22)
(二)
新加坡2040年
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
在《新加坡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中,新加坡提出未来新加坡人将“走、骑、搭”作为出行首选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道路土地需求,为绿化和 区设施提供更多的土地空间。
“走、骑、搭”方式包括:走(Walk),即步行;骑(Cycle),即骑行和使用个人出行设备(如电动滑板车等);搭(Ride),即搭乘大容量公共交通,包括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 约车、共享汽车等。
新加坡提出“20 分钟 区、45 分钟城市”宏伟目标,即通过“走、骑、搭”方式前往最近的 区中心(集合了多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市场)仅需 20 分钟;高峰时段 90%采用“走、骑、搭”方式的出行在 45 分钟内完成;“走、骑、搭”出行方式占高峰时段出行的 90%。
新加坡希望通过提升交通系统,帮助出行者平均每天节省 15 分钟通勤时间,每个新加坡人不需要拥有私家车也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体验。
表2 《新加坡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关键内容
图3 新加坡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
(三)
伦敦市长交通战略(2018)
2018年版《伦敦市长交通战略》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将减少对汽车使用的需求作为首位目标,并将“健康街道”、“优质的公共交通体验”、“构建新的居住和就业场所”作为核心战略。健康街道方法着眼于把街道营造成为令人愉悦、安全和具有吸引力的场所,使街道安全、过街容易、遮阴避雨、空气清新、低噪音、有地方休息、让人放松、有的看有的逛。
表3 《伦敦市长交通战略(2018)》关键内容
图6 集约型地区构造示意图
在《东京2040》中提出以车站为中心打造城市风貌的战略任务。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利用城市更新相关制度,建设创造性设计的广场、下沉式花园、人行空中连廊等与车站相结合的设施。在车站周边汇集各种功能,如育儿、防灾、闹市等生活功能。
● 二是实现车站基础设施与城镇融合,在重新规划车站、站前广场和地下空间时,推进周边街区重组和功能更新,创造有吸引力的据点。
● 三是促进有计划的建设站前空间,强化交通枢纽功能。
● 四是公共空间和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多层次行人 络。
图8 “良性发展”(Good Growth)原则
(二)
从健康生活方式的高度,空前
重视绿色出行及街道空间重构
1.《伦敦市长交通战略》:“健康街道战略”
●一是到2041年,每个市民每天至少有20分钟的运动出行时间,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是打造鼓励步行和骑行的街道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宜居街区”、“健康路线”、更安全、便捷的自行车停放处等);实现覆盖整个伦敦的骑行 络,在2041年前70%的伦敦市民将生活在骑行 络400米范围内;推广“伦敦漫步 络”,规划全新的休闲步行路线。
●三是使用新数据开发并改进在线出行规划与导航工具,方便步行或骑行。
●四是利用骑行培训、工作激励和 区活动来支持伦敦市民改变出行方式。
图10 自行车停放设施
图12 多美歌步行街效果图
3.《东京2040》:道路空间重组(改造)
《东京2040》提出对道路空间进行重组(改造),创造更多的空间和生机。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重组道路空间。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舒适的交通空间;通过种植行道树等方式建设城市中的“绿色轴”,打造出绿色 络。
● 二是将车站周边建设为以行人为中心的空间。在大型车站周围,将道路空间改造为行人空间,使车站和热闹场所能相互联系;引导停车场规划布局,抑制车辆驶入车站周边,采取禁止路边停车等措施,实现安全舒适的行人空间。
● 三是道路空间、车站和城镇融为一体。通过推广无电线杆和行人空中走廊创造舒适的行人空间;利用道路空间作为开放咖啡馆和举办活动的场所,营造热闹活跃的氛围;将区域内绿色空间与道路连接,创造愉快步行、观看美景的城市空间。
图14 车站周边空间重建示意图
(三)
关注人的出行体验,强调公共
交通全过程出行品质的提升
1.《伦敦市长交通战略》 :优质公共交通出行体验
在《伦敦市长交通战略》中,优质的公共交通出行体验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强调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全过程出行体验,满足整个行程的需求(所有阶段,从出行规划到返程)。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提高安全性、负担能力和乘客服务,使公共交通方便更多人使用:2030年前实现与公交车相关的交通事故“零死亡”,并保证公共交通票价维持在所有市民可负担的水平;强化信息提供、一致的(非高峰期、周末和夜间)服务水平、员工培训、乘客服务新技术和创新等。
● 二是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能自主、独立地出行:减少残疾人和老年人额外耗费的出行时间;使公交车、轨道交通等更加便捷和包容;为需要“门到门”出行服务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辅助交通服务。
● 三是重塑地面公交 络,根据需求提供便捷、可靠、可达性强的地面公交服务:提升地面公交的服务质量,同时整合和补充轨道 络。重塑公交 络重点放在外伦敦地区;实施公交优先计划等改善地面公交的出行时间和可靠性;发展需求响应型服务。
● 四是解决轨道交通拥挤问题,提高轨道交通的可靠性、舒适性和吸引力,使轨道交通成为最高效的长距离出行方式:为应对人口的增长,伦敦计划在2041年前使轨道交通运力至少提高80%,以解决拥挤问题;争取将大伦敦地区市郊铁路的服务管理权下放给市长和伦敦交通局,以便改进乘客服务,并与伦敦交通系统实现整合。
2.《东京2040》:“安全、易用、完善”轨道交通 络
在《东京2040》中,提出要建设“安全、易用、完善”的轨道交通 络,让每个人都能舒适、自由出行。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多种手段缓解轨道交通拥挤。完善高密度的轨道交通 络,通过车辆编组和车站改善等缓解拥挤;避免市民集中使用轨道出行,如推进非高峰通勤、远程办公、将拥挤可视化、引导市民分散乘车等。
● 二是让车站变得更加安全舒适。促进车站空间的发展,提高乘客乘车舒适性,如创造宽敞的行人空间和消除不同设施之间的台阶等;在客流量大、有多个出口的车站,推广采用多路电梯等;推进所有车站引进多功能厕所、电梯、站台门等设备,提高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在内的所有人的舒适性。
● 三是多种交通模式实现自由出行。最大限度利用轨道 络,完善车站周围的交通环境,将公共巴士、出租车、需求响应交通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与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
在区中心区域,发展高度便利的交通枢纽,将现有的高密度轨道 络与新的交通模式相结合,引入适合短距离出行的小型交通工具,如:电动滑板、平衡车等;在外围地区,促进车站前广场建设,加强车站之间及车站与主要设施之间的交通联系。
(四)
关注交通公平、包容性发展,
构建全龄友好出行环境
1.《新加坡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包容性交通系统”
《新加坡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将“包容性的交通系统”作为三大核心目标之一;提出仅投资基础设施还是不够的,陆路交通系统需要有“感情”:到2040年要建立一个以文明和关怀的文化为基础,以精心设计的基础设施为支撑,由有能力的交通运营商和受过良好培训的从业人员引领,为所有通勤者提供愉快和美好出行体验的陆路交通系统。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在设施和信息方面。改善无障碍交通可达性,以便到 2040 年能通过步行、骑行和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实现更多的无障碍出行;提高所有公共交通设施的标志和公告质量;提供无障碍路线信息;为有特殊需求的人士提供个性化信息,优化特殊需求人士出行体验。
● 二是在文明和服务方面。要培养文明关怀的通勤文化,建立文明和关怀的 会规范,建立友好型陆路交通系统,鼓励文明行为;提升交通系统员工的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教授交通从业人员技能,表彰交通从业人员。
2.《东京2040》:所有人都能自由出行和交流
《东京2040》主要围绕着“少子高龄、人口减少”的困境,关注老年人、育儿人群、残障人士等需求,提出创造所有人都自由出行和交流的 会环境。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连接轨道和城镇的无障碍空间。促进与车站和城镇一体的无台阶地下通道的建设;利用城市更新制度,促进地上地下无障碍通道等便利行人 络的发展。在主要车站周边,进行高水平的无障碍建设,建设人们可以安全、放心出行的城市区域。
● 二是创造安心舒适使用轨道的环境。推进所有车站引进多功能厕所、电梯、站台门等设备,以提高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在内的所有人的舒适性。
● 三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和数字标牌,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出行支持信息,例如:为盲人提供语音信息,为轮椅和婴儿车使用者提供无障碍路线。
图16 地区物流提高效率示意图
图19 2050年实现伦敦交通 络零排放
(七)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合理
引导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1.《东京2040》:创造信息城市空间
在《东京2040》中,提出了要利用前沿技术创造信息城市空间。通过结合IOT(物联 )、ICT(信息通信)技术,开放数据,实现信息城市空间,使城市活动便利性和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1)为每个人提供信息“招待”
● 城市空间成为前沿信息平台:在商业和旅游景点安装IC标签*和标记的同时,将通过构建万物互联的通信环境来建立IoT 会的基础;以机器可读的形式最大限度将东京都拥有的公共空间等信息转换为开放数据,促进利用公共和私人数据提供各种服务。
●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各个实体合作,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和数字标牌,提供符合个人属性的行人移动支持信息,例如:为盲人提供语音信息,为轮椅和婴儿车使用者提供无障碍路线;通过为旅游景点和车站周围的旅游信息设施提供支持,以及利用ICT提供多语言向导等,向以外国人为首的游客传达东京的魅力。
●随时完善最先进技术的实验场所:通过开放数据应用程序竞赛等,为优秀的创意提供奖励,为个人、团体和公司的创意想法创造环境;与相关省厅等合作,利用国家战略特别区域制度等,为羽田机场周边地区提供 会实验场所,以期实现自动驾驶系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2)利用ICT进行交通引导、灾害对策、基础设施管理
●一切日常交通都畅通无阻:除改善道路设施外,还将采用ITS技术,如更复杂的信 控制和使用探测信息,以缓解交通堵塞;通过各种软件措施,包括使用ICT提供换乘指南和周边信息,减少换乘的负担,并完善换乘环境,以方便使用各种交通方式。
●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准确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应对灾害:将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建立使各种实体能够相互协作、有效管理基础设施的机制;将根据SNS*和汽车导航系统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应对灾害,如分析灾害事件和需求,以及搜索紧急运输路线。
图21 基于信息技术的灾害对策示意图
2.《伦敦市长交通战略》:谨慎管理和引导新技术的应用
《伦敦市长交通战略》 关注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性(如加剧拥堵和排放等),提出要谨慎管理和引导新技术的应用,使新技术应用能支持“健康街道”战略。为此,《伦敦市长交通战略》提出了新技术和新交通服务的发展原则:
1)支持从汽车出行转向其他模式:在良好的步行、骑行或者公共交通选择的地方,新交通服务不应该鼓励汽车出行;
2)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新服务应有助于更多的汽车使用者使用公共交通 络,同时不影响步行和骑行,应为公共交通连通性较差的地区(特别是外伦敦地区)提供出行服务;
3)面向所有人的开放出行:所有伦敦市民都应享受到新服务,这些新服务不应造成 会、经济或数字鸿沟,不应造成出行不平等;
4)净化伦敦的空气,减少碳排放量:新服务应该达到最优排放标准,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更快转向清洁技术;
5)创造安全而迷人的街道环境:新服务和技术应有助于创造更安全、更具吸引力的伦敦街道环境,使步行或骑行更具吸引力;
6)有效利用空间:新服务必须有效利用道路和路边空间,支持重新分配道路空间给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
7)共享数据和知识:伦敦交通局应该和大伦敦政府共享数据和知识,改善对交通 络的监管、运营和规划。
《伦敦市长交通战略》关注的技术应用方向主要包括:
● 一是联 汽车与无人驾驶汽车。坚持安全第一,通过应用新汽车技术来支持健康街道方案;发挥在预防交通事故、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改善道路空间使用效率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上的作用,同时注意风险管理(拥堵、排放和健康问题),联 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与行人、骑行者以及传统车辆之间的交互需要以安全、可预测、可管理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应防御“ 络攻击”。
● 二是共享汽车。探索并监测道路空间(包括停车空间)与各类汽车使用需求之间的关系,评估如何逐步发展需求管理措施。
● 三是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试行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补充伦敦“传统”公共交通服务,特别满足外伦敦等传统公交难以服务的地区的需求。
(八)
关注“零死亡”愿景,重视
交通安全、韧性的提升
1.《伦敦市长交通战略》:“零死亡”
在《伦敦市长交通战略》中,提出了“零死亡”(Vision Zero)的愿景:2041年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和严重伤害。“零死亡”愿景强调通过降低机动车交通的主导地位,减少危险和伤亡,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出行有充分的安全感,从而使人们更愿意将出行方式从机动出行转为绿色出行。具体措施如下:
● 一是保证机动车以安全的速度通行。有研究表明,降低车速是减少道路危险的最基本方式,在同等环境下,30英里/小时车速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概率是20英里/小时车速的5倍。
● 二是设计安全街道。确保所有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同时要重点关注高风险区域,如交通繁忙的路口和环形交叉口。
● 三是确保街道上行驶的车辆尽可能是安全的。
● 四是规范所有道路使用者的行为,特别是机动车驾驶员。
● 五是通过及时的应急措施降低事故严重程度,为受害者提供帮助,追求事故肇事者责任,清晰掌握事故的发生方式和原因。
图23 公共道路的行为准则
3.《东京2040》:交通系统支撑建设抗灾能力强的城市
《东京2040》强调交通系统支撑建设抗灾能力强的城市,涉及到的任务包括:
1)最大限度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在促进高架桥和隧道部分抗震加固的同时,将要求运营商建立即使发生地震也能尽早恢复运营的体制;制定轨道出入口等处大规模淹水的对策,提高暴雨等情况下的安全性;在预计有大量受灾人员难以回家的地区,要求运营商采取充分的措施,例如在铁路车站和周边区域联合保护市民,并配备饮用水和毯子等储备物品;
2)区域物流基地在灾害发生时具有便利救援活动等综合功能;
3)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准确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应对灾害。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建立使各种实体能够相互协作、从而有效管理基础设施的机制;根据SNS和汽车导航系统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应对灾害,如分析灾害事件和需求,以及搜索紧急运输路线。
4)对于特定的紧急运输道路,考虑建立确保道路不被堵塞的机制。
5)延长城市基础设施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将根据道路、轨道、港口设施等设施的特点,扩大预防性维护管理;运用最新技术推进高效维护管理;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大规模更新与城市更新。
4.《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韧性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将“韧性”作为交通发展总目标的关键词之一,提出动态适应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扰动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打造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体系,应急处置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保障交通正常运行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畅通。具体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系统韧性的措施,如下:
●一是深化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综合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联 建设,推动应急响应智能化,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二是构建多层级综合运输应急装备物资和运力储备体系,强化轨道交通、水路运输、高快速路、桥梁隧道等领域应急资源保障。
●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强化 会救援协同能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加强车(船、机)载 络、控制系统、移动通信等安全风险源管控,强化交通系统信息保密性、安全性、可靠性。
●五是加强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强化重点时段、重大活动的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交通战备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应急应战能力。
●六是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和教训,完善交通领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机制和应急预案,统筹疫情防控、交通运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畅通。
●七是加强韧性交通顶层设计,将韧性理念贯穿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通过技术、模式、机制、政策等创新,全面提升交通系统受到外部扰动时的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供稿 | 王婷???
审定 | 郭继孚
运营支持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扫描加入免费的「智慧城市之智慧交通」知识星球可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资料。
欢迎加入智能交通技术群!
联系方式:微信 18515441838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Python入门技能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具包Scikit-learn212363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