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计算机科学导论(原书第4版)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Fourth Edition]
经典的计算机专业导论教材,展示计算机科学体系框架,奠定学科知识基础。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基础课教材,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计算机入门读物。该教材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计算机专业入门指南,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虽然读者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勾画出了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可以为有志于IT行业的学生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架设进一步深入专业理论学习的桥梁。
作为一本条理清晰并且深入浅出的教材,本书强调的是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并通过加入大量图、表来增强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相关范例来讲解概念和相关的数学模型,精心设计章末的关键术语、小结和练习来帮助读者复习巩固学习效果。
本书是基于美国计算机学会(ACM)推荐的CS0课程设计的,从广度上覆盖了计算机科学所有的领域,既适合国内高等学校用作计算机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供有意在计算机方面发展的非计算机专业读者作为入门参考。
本书第4版与时俱进,根据课程要求进行了修改,新增了两章(分别是第19章 交媒体导论与第20章 会和道德问题),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更新了相关章节内容。
2.4 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6版)
《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6版)》是经典的数据库系统教科书《Database System Concepts》的新修订版,全面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各种知识,透彻阐释数据库管理的基本概念。本书内容丰富,不仅讨论了关系数据模型和关系语言、数据库设计过程、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应用设计和开发、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存取技术、查询优化方法、事务处理系统和并发控制、故障恢复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而且对性能调整、性能评测标准、数据库应用测试和标准化、空间和地理数据、时间数据、多媒体数据、移动和个人数据库管理以及事务处理监控器、事务工作流、电子商务、高性能事务系统、实时事务系统和持续长时间的事务等高级应用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6版)》既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的数据库课程教材,也可供数据库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Abraham Silberschatz,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Sidney J. Weinberg教授,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曾任贝尔实验室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是ACM Fellow 和 IEEE Fellow,曾获得IEEE Taylor L. Booth 教育奖、 ACM Karl V. Karlstrom 杰出教育者奖、ACM SIGMOD 贡献奖和IEEE 计算机学会杰出论文奖。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存储系统、 络管理和分布式系统。
Henry F. Korth ,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利哈伊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Weiseman教授,曾任贝尔实验室数据库原理研究中心主任。他是ACM Fellow 和 IEEE Fellow,是VLDB 10年贡献奖的获得者。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为现代计算架构(多核、多线程、多级缓存)设计的数据库算法、基于Web的大型数据仓储、实时数据库系统和并行系统。
S. Sudarshan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曾为贝尔实验室数据库研究组技术人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查询处理和优化、关系数据和图结构数据的关键字查询,以及构建和测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工具。
2.5 编译原理(第2版) [Compilers:Principle,Techniques and Tools]
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编译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主题,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定义和语法制导翻译、运行时刻环境、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技术、并行性检测以及过程间分析技术,并在相关章节中给出大量的实例。与上一版相比,《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涵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的全新进展。每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系统及参考文献。《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很好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很好参考读物。
2.5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原书第10版)》是系统介绍软件工程理论的经典教材,共包含四个部分:第1部分(第1~9章)是对软件工程的一般性介绍,介绍了软件工程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软件过程和敏捷方法),描述了基本的软件开发活动(从需求规格说明一直到系统演化);第二部分(第10~14章)关注软件系统可依赖性和信息安全等重要话题;第三部分(第15~21章)介绍更高级的软件工程话题;第四部分(第22~25章)关注技术管理问题。
《软件工程(原书第10版)》适合作为软件和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同时也是软件工程师难得的参考书。
伊恩·萨默维尔(Ian Sommerville),英国著名软件工程专家,曾任圣安德鲁斯大学软件工程系教授。2014年退休。他在软件工程的教学和科研方面有40多年的经验。研究领域包括需求工程、大规模复杂系统和系统可靠性等。他撰写的软件工程教材畅销全球。销量超过75万册。
2.6 深入浅出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2.7 Head First设计模式
3.1 UNIX环境高级编程 第3版
UNIX编程”圣经”新版本,与Linux相结合的案例教程,UNIX和 络专家Stevens名著,unix/linux程序员案头常备经典之作。
20多年来,严谨的C程序员都是依靠一本书来深入了解驱动UNIX和Linux内核的编程接口的实用知识的,这本书就是W. Richard Stevens所著的《UNIX环境高级编程》。现在,Stevens的同事Stephen Rago彻底更新了这本经典著作。
新的第3版支持当今领先的系统平台,反映了最新技术进展和最佳实践,并且符合最新的Single UNIX Specification第4版(SUSv4)。
Rago保留了使本书前版成为经典之作的精髓和方法。他在Stevens原著的基础上,从基础的文件、目录和进程讲起,并给诸如信 处理和终端I/O之类的先进技术保留较大的篇幅。他还深入讨论了线程和多线程编程、使用套接字接口驱动进程间通信(IPC)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版涵盖了70多个新接口,包括POSIX异步I/O、旋转锁、屏障(barrier)和POSIX信 量。此外,这一版删除了许多过时的接口,保留了一些广泛使用的接口。书中几乎所有实例都已经在主流的4个平台上测试过,包括Solaris 10、Mac OS X 10.6.8(Darwin 10.8.0)、Free-BSD 8.0和Ubuntu 12.04(基于Linux 3.2)。
与前两版一样,读者仍可以通过实例学习,这些实例包括了1万多行可下载的ISO C源代码,书中通过简明但完整的程序阐述了400多个系统调用和函数,清楚地说明它们的用法、参数和返回值。为了使读者能融会贯通,书中还提供了几个贯穿整章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根据现在的技术环境进行了全面更新。
本书帮助几代程序员写出了可靠、强大、高性能的代码。第3版根据当今主流系统进行更新,更具实用价值。
3.2 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卷1:模式系统(图灵出品)
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系列丛书被公认为程序员必读经典。《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卷1:模式系统》是该系列丛书的第1卷,涵盖模式系统的方方面面。
《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卷1:模式系统》分8章,第1章系统介绍模式的概念,讨论描述模式的原则;第2~4章讲解模式编目,分别阐述了架构模式、设计模式和成例;第5章揭示如何将模式组织成模式系统及其重要性;第6章探讨将模式融入软件架构的方法;第7章概述模式的历史、相关著作及模式界;第8章展望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卷1:模式系统》最后还给出了表示法、术语表、参考文献和索引,方便读者阅读及进阶。
《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卷1:模式系统》适合软件架构师、设计师和开发人员阅读,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大有裨益。
3.3 大象:Thinking in UML(第2版)
《大象:Thinking in UML(第2版)》以UML为载体,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思想巧妙地融入建模过程中,通过贯穿全书的实例将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事例将复杂枯燥的软件过程讲解得津津有味。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面向对象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学习建模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第二部分对UML的基础概念重新组织和归纳整理,进行扩展和讨论,引申出针对UML的这些概念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应用方法的思考。第三部分以一个实例贯穿全篇,阐述如何使用UML从头到尾地实施一个项目。第四部分针对在现实中经常遇到并且较难掌握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升华在前几篇学习到的知识。
《大象:Thinking in UML(第2版)》可供正在学习编程、软件工程等知识,准备将来从事IT行业的读者、正努力向设计师或系统分析员转变的技术人员及期望对软件分析设计更上一层楼的设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之用。
3.4 系统架构:复杂系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本书由系统架构领域的三位领军人物亲笔撰写,全五星评价。
适读人群 :专业架构师;工程类学生
本书阐述了架构思维的强大之处,目标是帮助系统架构师规划并引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早期概念性阶段,为整个开发、部署、运营及演变的过程提供支持。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书会帮助架构师:
? 在产品所处的情境与系统所处的情境中使用系统思维。
? 分析并评判已有系统的架构。
? 指出架构决策点,并区分架构决策与非架构决策。
? 为新系统或正在进行改进的系统创建架构,并得出可以付诸生产的架构成果。
? 从提升产品价值及增强公司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审视架构。
? 通过定义系统所处的环境及系统的边界、理解需求、设定目标,以及定义对外体现的功能等手段,来厘清上游工序中的模糊之处。
? 为系统创建出一个由其内部功能及形式所组成的概念,从全局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思考,并在必要时运用创造性思维。
? 驾驭系统复杂度的演化趋势,并为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做好准备,使得系统不仅能够达成目标并展现出功能,而且还可以在设计、实现、运作及演化过程中一直保持易于理解的状态。
? 质疑并批判地评估现有的架构模式。
? 指出架构的价值所在,分析公司现有的产品开发过程,并确定架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角色。
? 形成一套有助于成功完成架构工作的指导原则。
本书首先讲解了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系统架构,并从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讲解了如何分析系统。之后开始讲解如何创建良好的系统架构。在将概念演化为架构的过程中,架构师需要对系统进行分解,以看清这些组件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情况,因此需要根据一些衡量指标来构建权衡空间,以便使用优化算法找出优势较大的架构。
本书由系统架构领域3位领军人物亲笔撰写,该领域资深专家Norman R. Augustine作序推荐,Amazon全五星评价。
【全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的重点是引出系统架构。第1章通过一些范例来展示架构理念,指出良好的架构,并给出本书的概要;第2章列出进行系统分析必备的思路;第3章给出分析系统架构所用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第4~8章)着重对架构进行分析。第4章讨论系统的形式;第5章讨论系统的功能;第6章讲解形式与功能之间的映射,并以此给出系统架构的定义;第7章研究如何从独立于解决方案的功能陈述中衍生出系统;第8章演示怎样把这些概念汇聚成一套架构。
●第三部分(第9~13章)讲解如何为复杂的系统定义架构。第9章从任务和可交付成果这两方面来概述架构师的职责;第10章探讨如何把组织机构方面的接口当成在架构中减少歧义的契机;第11章讲述如何用系统化的方式来捕获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把它们转换成系统目标;第12章提出一些能够帮助架构师更有创意地构思并选择概念的手段;第13章讲述在开发系统时管理复杂度的一些办法。
●第四部分(第14~16章)探寻帮助架构师做决策的各种计算方法及工具所具备的潜力。第14章把系统架构的过程当成一种决策制定的过程来进行讲解;第15章讲解如何对架构权衡空间中的信息进行综合;第16章演示怎样把架构决策编码成一套模型,使计算机可以根据该模型自动生成权衡空间并对其进行探索。
3.5 软件架构理论与实践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SA的书,从SA发展历史的过去、现在到可能的未来,从SA的基础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从SA的设计开发实践到质量保障实践,以及从静态SA到动态SA、再到运行态SA,等等。涵盖了SA涉及到的几乎所有必要的知识点。本书包括三个篇章:
基础理论篇包含7章内容,详细介绍SA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工程实践篇包含10章内容,详细介绍SA的开发实践和质量保障实践;
未来主题篇包含6章内容,详细介绍SA的最新研究主题、*新业界关注点以及SA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等。
4.3 典型的软件架构风格 …… 60
4.3.1 管道-过滤器风格 …… 60
4.3.2 主程序/子程序风格 …… 62
4.3.3 面向对象风格 …… 64
4.3.4 层次化风格 …… 65
4.3.5 事件驱动风格 …… 67
4.3.6 解释器风格 …… 69
4.3.7 基于规则的系统风格 …… 71
4.3.8 仓库风格 …… 73
4.3.9 黑板系统风格 …… 75
4.3.10 C2风格 …… 77
4.3.11 客户机/服务器风格 …… 79
4.3.12 浏览器/服务器风格 …… 83
4.3.13 平台/插件风格 …… 85
4.3.14 面向Agent风格 …… 87
4.3.15 面向方面架构风格 …… 91
4.3.16 面向服务架构风格 …… 93
4.3.17 正交架构风格 …… 95
4.3.18 异构风格 …… 97
4.3.19 基于层次消息总线的架构风格 …… 99
4.3.20 模型-视图-控制器风格 …… 101
3.6 UNIX编程艺术
3.7 高效程序员的45个习惯
https://blog.csdn.net/xingchenxuanfeng/article/details/90770140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