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雨,大爱无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与病毒离得很近、和休息离得很远;他们步履匆匆,核酸检测、流调摸排、物资搬送,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或是“大白”,或是“小蓝”,又或是阳光下闪耀光辉的“红袖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温暖防线。
关键词:“全家齐上阵”
舍小家顾大家 为抗疫他们“全出动”
“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奉献精神,和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这点辛苦不算啥!”刘瑞霞是市中区舜耕街道舜华 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疫情期间,她把 区当战场,采样登记、维护秩序、宣传引导、信息排查,到处都能看到她任劳任怨的身影。
辖区出现管控单元时,她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支帐篷、运物资、设点位。脚走得酸疼了,防护服下的衣服湿透了,口罩在脸上压出了深深的印痕,但不管多晚、多累,只要群众有需求,刘瑞霞就会出现,当起居民生活物资的“摆渡人”,打通居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米”。
作为刘瑞霞的女儿和老公,赵伟宏、赵健康得知 区疫情防控工作人手紧缺后,主动 了名。自此,赵伟宏和赵健康来去匆匆的身影便出现在辖区核酸采样点,忙着录入居民信息,帮助老人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从凌晨5点直至深夜,一家三口在抗“疫”逆行中勇挑重担、彰显担当。
无独有偶,在历城区也有这样一对抗疫“夫妻档”,他们就是历城区山大 区的于振、张沙沙。自疫情发生以来,于振、张沙沙夫妇就一直奋战在防疫一线,积极做好进出人员信息登记、巡逻排查和体温监测。妻子张沙沙作为 区 格员,每次入户,她都要反复询问居民疫情信息并宣传防疫常识,一天下来嗓子哑得说不出话。
丈夫于振是 区退役士兵公益岗,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妻子一起参加 区防控工作。由于 区需要上门采样的老年人较多,在几轮核酸检测过程中于振来回接送医护人员和 格员,每次100多户,常常衣服都湿透了。除上门采样,夫妻还一同做好体温监测、信息登记、巡逻排查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持抗疫。当被问起,于振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 区的工作就是我的工作,大家平安就好。
关键词:“在‘疫’线,正青春”
克服困难 坚守“疫”线!他们彰显“90后”的青年担当
其实,侯璐璐有一个藏了许久的“小秘密”。原来,她是一位怀孕4个多月的准妈妈,正是孕期反应不舒服的阶段,但面对疫情,她选择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受怀孕影响,她经常出现腿酸、背痛、恶心的反应,上厕所次数也更加频繁,但她克服种种困难,继续一丝不苟地做好防控工作。
“我们早上一般是七点多出门忙碌,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侯璐璐说。作为一名“准妈妈”,侯璐璐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其他同事有什么不一样,爬楼梯入户摸排群众信息时她冲在最前面,搬运防护物资时她搬起最重的一箱,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时她连着站立好几个小时,受疫情影响家人无法在身边照顾,她就深夜回家自己凑合吃点东西抓紧休息……“没事儿,我身体好着呢!”成了侯璐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槐荫区振兴街街道也有这么一位“90后”女孩,无论是疫情最新政策宣传、防疫物资管理调配、重点地区返济人员信息摸排,还是24小时不分日夜、随时随地接收工作任务,她总是冲在最前面。
她叫刘晓宁,是槐荫区振兴街街道阳光新城第四 区年龄最小的一名“90后”女孩。从疫情发生以来,就一直负责 区防疫工作,凭着对防疫各环节的业务熟练、对居民群众的耐心细致,不怕吃苦,从不计较,成为大家一致公认的“防疫小能手”、“ 区好管家”。
很多时候,经常是凌晨来了工作任务,需要第一时间有人到岗到位,她总会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可以!我行!”同事们都知道小姑娘平时胆子小,这个本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却义无反顾反顾地承担起超越年龄的责任,选择勇敢“逆行”。面对赞誉,刘晓宁表示:“虽然我年龄小,但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更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战场,别人行,我也行,只要疫情能早日散去,再辛苦也值得!”
关键词:“很忙很全能”
身兼数职!他们是基层“多面手”
对于天桥区北村街道的群众来说,驱散疫情阴霾的,除了“大白”,还有“阳光”。这个“阳光”说的是天桥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光,他坚守在北村街道疫情防控岗位上,场地布置、人员协调、检测系统调试……工作中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他和专班人员一丝不苟、反复确认,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不出差错、有序衔接高效顺畅。
“我们 区有名外来返济居民,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居家隔离,对居家隔离措施有异议。”杨光听到 区的反映立即解释道:“一定先做好情绪安抚,我立马给你发送上级相关政策文件,咱同时向居民做好政策解读,无论如何要对该居民实行居家隔离。”挂掉电话,他的思绪还来不及从上一个电话中抽出,新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有的问最新政策,有的问新冠疫苗接种,有的问核酸检测程序,有的问疫情随访,有的问入户摸排要求……但无论问题怎样复杂,杨光都不厌其烦地解剖麻雀、正确解答,做“疑难杂症”的终结者。他自我加压、见缝插针地学习,将一页页文件通知读“厚”,让上级精神了然于胸,再抽丝剥茧将其读“薄”,只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最快效率将 区面临的特殊问题解决。
和杨光一样,历下区东关街道历山 区党委书记韩艳玲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全能女书记”。值守卡点蹲守,组织群众进行核酸检测,为困难群众配送生活物资……疫情防控期间,她以疫情为令,以防控为职责,在抗疫一线坚持奋战。
加班加点摸排随访、连夜梳理居民台账,半夜两点接到电话后迅速安排转送密接人员,凌晨五点起床布置核酸采样现场……高强度、连轴转的工作下,韩艳玲经常睡不够4个小时,一度出现嗓子嘶哑说不出话的情况,眼中也时常布满了血丝,但是她仍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永远保持着一股子韧劲儿和拼劲儿,有条不紊地组织人员、安排工作,确保 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做到运转有序、万无一失。一天中接上百个电话调度各项工作、检测结束后收拾场地、汇总数据……“我是 区书记,我不带头谁带头”。在她的带领下,历山 区全员齐上阵,冲锋在一线,默默奉献守护居民健康和安全,全力以赴捍卫辖区秩序与安宁。
关键词:“白衣如雪 初心不染”
“医”往无前!为抗疫他们步履铿锵
19年前,时年33岁的她请缨抗击“非典”,奋战于一线;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肆虐,50岁的她再度请缨。她说,“我有经验,可以更快上手工作。”她就是历城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宋英姿。
作为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党员,宋英姿带队上岗,白天为学生们登记采样,要保持四五个小时的采样姿势才能休息一会,胳膊又酸又痛,晚上回医院要把纸质版结果打印出来,按班次将5000多张核酸检测单仔细分装放好。“这可是个仔细活,一点马虎容不得。”宋英姿说,当晚,她一个人一直工作到深夜2点多,次日早上7点又已经在岗位上忙碌了起来。
医院家属楼核酸检测工作难在没有电梯。六层高楼只能靠爬楼梯入户检测。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带着防护面屏视野受限、佩戴N95口罩呼吸费力,一天下来,医用手套里全是汗水,双手捂得发白,额头上、脸上、耳朵上都印上了深深的勒痕。尽管有着重重困难,宋英姿依然不漏一户一人,准时完成了入户采集核酸的任务,确保了院区的安全。
南山有坚守“疫”线的52岁护士长,章丘有隔离点里不知疲倦的“女汉子”。疫情以来,明水 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张坤,从“小蓝”到“大白”经历了数场战斗。“您可以扫一下我身上的二维码,快速填写信息,不明白您可以问我。”为便于群众扫码登记信息,她把二维码贴在自己的身上,成为“移动的二维码”。
自2022年张坤到龙山隔离点和官庄隔离点轮班,张坤说:“龙山银座隔离点和官庄隔离点都是新设置的隔离点,为尽快达到入住标准,我们在总护士长的带领下,分别对隔离点实行了改造,那两天可以说是脚不沾地,从三区两通道的设置,到各类标识张贴,从医疗垃圾暂存点、隔离通道的改造,到各入口门禁系统的安装,从物资的准备到达到入住标准,分别用一天半和8小时的不眠不休完成两个新隔离点的准备工作。”
龙山银座隔离点由明水 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组建成立13人的团队驻守。隔离点的工作虽然琐碎,工作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每天早上6点左右开始 餐,把每个房间需要的必需品写给保洁人员分餐时供应,白天需要填写各类 表,如消杀记录、日工作 表、每日两次体温检测填 、每天核酸采样、接收推送及解除隔离人员情况等。“除了日常的工作,为隔离人员解决各类困难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建的隔离人员微信群里,有的需要降压药,有的需要充电器,还有的需要心理疏导,不管多忙我们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张坤说。
“晚上的时间很少,我们经常忙到凌晨2.3点,不忙的时候大家都会学习一下各类文件,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其实隔离点的日与夜没有明显之分,大家休息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隔离点的同事大多是女同志,她们看起来瘦弱,却力大无穷,在隔离点我们已经磨练成了不知疲倦的‘女汉子’。”张坤笑着说。
关键词:“幕后守护人”
无惧与病毒“面对面”!他们诠释“大爱无言”
有这样一群人,每次开展核酸检测时,总能见到他们手提着蓝色箱子,穿梭在各个检测点,匆匆来又匆匆去,跑出核酸样本转运“加速度”,他们就是玉清湖街道的核酸样本转运“速递员”。
辖区范围大、采集点多,为第一时间将样本送检,他们都需要独自行动,既是转运员,又是驾驶员。他们与时间赛跑,认真规划最优转运路线,争分夺秒将核酸样本转运至实验室;他们与病毒较量,仔细开箱核实数量,全力保障核酸样本完整不泄露。
他们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贯穿着核酸检测全过程;他们用自己鲜为人知的忙碌逐步提高转运效率,确保“采、送、检、 ”四环节在24小时内全部完成;他们用行动创造新的“加速度”,打造核酸样本转运“闭环圈”;他们用履职尽责、敢担当、无私坚守,为辖区筑起坚不可摧的“保护墙”注入“硬核力量”。
在济南高新区货运堆场接驳点,也有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幕后人”。3月31日,济南高新区货运堆场接驳点投入使用,实现全程货运集中闭环管理,筑牢“外防输入”坚实屏障。
担任该接驳点负责人的济南综保区管委会规划发展部资产运营办公室副主任师尧介绍,此接驳点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倒,每个班次有4-6人,每次值班12小时,24小时连轴运转。接驳点参照冷链专仓模式设置,作为来自或途经停留疫情流行地区和有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货运车辆、驾乘人员接驳货物与闭环管理的场所,接驳点严格划定驾乘人员休息区(使用专门卫生间)、货车集中停放区、货物集中存放区,设置隔断围栏,落实集中消杀措施。当外地货物运达后,由本地收货方派车到达堆场统一接驳。货物运出时,由本地发货方派车到达堆场统一送货,在存放区统一交接。货运堆场使用“场所码”进行信息登记,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张贴,便于出入人员扫码登记。
“接驳点启用以来已经周转了大量急需、关键物资,包括临工重机等智能制造企业购买的核心部件,生命科学城内生物医药企业购买的CT设备,山东输变电采购的电缆、电器开关等设备,以及牛肉等生活物资。”师尧说。
点滴微光汇聚璀璨星河。这些“逆行者”们,无惧病毒、无畏风险,在疫情防控岗位上夜以继日、无私奉献,他们“疫”心守护、始终坚持,似一道道汇聚的微光,照亮整座泉城。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