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阅读也需要策略span>
不是爱读啥读啥吗书也需要“耍心眼”吗span>
当然需要。
小说文学类休闲娱乐性质的阅读,当然不需要策略,跟着感觉走即可。
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阅读,比如需要学习某个工具,也不需要策略。
当你想要有所收获,在一个方向上深挖的时候,想赢得竞争的时候,就需要策略了。
所以按目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类:一休闲娱乐,二解决具体问题,三赢得竞争。
只有第三类的阅读,才需要读书策略。如果你想赢得竞争,那么你最好得有一个竞争策略,即使是读书也不例外。
策略性的阅读,多数是功利性的,对于书本有具体的认知诉求,有疑惑要解决。在竞争激烈焦虑症泛滥的当前 会,很多人试图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很少有人认真对待“阅读”这件事,思考并建立自己的“读书策略”。
因此,讲究读书策略,有策略地阅读,将会成为你所拥有的一项强大的竞争武器。尤其对于那些 交能力差、情商偏低的内向者(比如我)而言,阅读有着双重功能:既是避风港,又是新的战场。
读书策略1:强烈的竞争意识
当你搜到一本好书,发现已经几百上千条评论的时候,不恐慌是不可能的: 卧槽,又有这么多贱人跑到爷爷前面去了!
最早发现 KK 的《失控》这本书,是在2011年,老版《失控》刚上市。如获至宝,跟周围人热情推荐,应者廖廖,很多人都不知道 KK 是谁。
到了2012年8、9月间,传出来微信张小龙强烈推荐此书,于是红遍大江南北。
突然之间,你发现原来你拥有的武林秘籍,大家都在读,而且可能比你认真比你深刻。
怎么办span>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里面,一多半是冲着张小龙的名气去的,或者是因为互联 的关系读的。
极少会有人从投资、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这个角度去理解其中的规律。
这本书引导我对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直接导致我后来能够理解并抓住比特币的机会——在接触比特币之后,你会立马折服,并深信这就是未来。
读书策略2:读通用型的知识
所有知识可以抽象为一棵大树,有抽象的树干型知识,也有具体的树叶型的知识。毫无疑问,你应该先读树干,尽可能地吸收各门学科/领域的最精华、最通用的知识。
这就是芒格推荐的格栅理论:把各领域的精华抽取出来,互相打通,编织成一个高效的、解释力强的知识 格,并以之作为武器,去应对复杂的外部世界。
芒格说这种模型大概有100-200个,我想,每个人可以按自身情况设定。
哪些是通用型的知识呢span>
商业分析领域,波特五力模型必须算一个,太强大了,你应该把它用的像吃饭筷子一样熟练。有人可能会说 SWOT,SWOT 是狗屎,Totally Bullshit,没有任何洞察力。
互联 领域,《长尾效应》、《失控》。
更宽泛意义上,进化论也是通用型知识,不论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是 会经济领域。芒格、Ray Dalio 对此都有叙述。
心理学领域,《影响力》、David Myers《 会心理学》必然算,《乌合之众》也算。《影响力》和《乌合之众》更大众化一些,读者众多。
当我通过《影响力》和《乌合之众》意识到 会心理学非常重要的时候,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找一本更全面、更权威的 会心理学著作来读,于是找到 Myers《 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教科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枯燥、观点罗列、可读性差,更要命的是书很重,可我当时却如获至宝,甚至在出差调研的时候都坚决放进包里,飞机上、酒店里一页一页啃。
愿意啃这本书还有一个小心思,那就是,这本书是充满了干货和种子的一本学术教材,很多人没办法坚持读完,所以我必须坚持读完,而且确认,我要挖到里面的金子。
说种子,是指里面有很多深刻的、值得继续深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自我服务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种子,熟读芒格的人应该听过这个概念,芒格最爱举得例子就是:80%的的士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超过平均水平。
这一结论,换成任何其他职业都成立,比如投资者。
这引出下一个结论。
读书策略3:读那些有干货但可读性差的书
你可以想象,大多数畅销书都满足至少两个标准:
-
第一,有干货;
-
第二,文笔好、可读性强。
这些幸运儿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干货文笔差的书,以及海量的没干货文笔好、没干货文笔差的书。从竞争的角度看,畅销书人人都会读,而有干货文笔差的,很多人就会望而却步,难以坚持。
这正好是你跟其他人拉开差距的绝佳机遇。所以,选书的时候,跟选男女朋友一样,实质重于形式,不要因为咱长的丑,就认定咱是人渣。
上图展示了我们对阅读市场竞争格局的解读。如果把所有书籍分为四类,有干货且可读性好,有干货但可读性差,无干货但可读性好,无干货且可读性差,则四大类书的数量将依次增加,第一类的有干货且可读性好的书,很有可能成为畅销书。
因此这一类书的读者也最多,而有干货但可读性差的书,读者数量不仅低于第一类,也低于第三类的无干货但可读性好的书,因此曲线有一个明显的上凸(特别感谢群友江金泽同学的建议!)
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读者竞争格局,很显然,第二类别的有干货但可读性差,读者量相对较少,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人会因为其可读性差而拒绝阅读,因此是竞争性阅读最应该重视的区域。
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有干货但可读性差”的书是这本,《创新的扩散》。
难以想象,这本出到第五版的书,依然是按照其最初博士论文为基本框架的。译者唐兴通先生说,该书“在结构上传承了传统学术的严静规范性,从文献的综述到创新扩散史,再到创新扩散的问题解决”,甚至直接建议读者“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筛选,采撷其精华部分阅读”。
罗杰斯研究了一辈子创新扩散,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加速《创新的扩散》一书的扩散,殊为遗憾。
——丹华
当然也要提醒自己,未来自己写作不要犯这种错误,白白损失了大量读者,浪费了覆盖更多人的机会。
关于如何选书,还有两条策略值得一提
读书策略4:相同话题一批批地读
同一个话题,畅销书、教科书、实践指导书、传记和历史这几类书的侧重点、风格、可读性、准确度都不相同,按批次一起读能够集中轰炸大脑,给自己一个丰富的刺激环境,这样理解更全面、更立体。举个例子,你要跳槽的时候,到对方官 看一堆介绍是没啥用的,还不如问问公司内部的人,了解一下八卦和花边,立马就理解了。
读书策略5:读一手文献,不读“二手书”
不要读那些被人嚼过了的东西,比如各类解读、注解等,只读最原始的一手材料。原始文献应该永远处于最主导、最重要的位置。
当然,肯定有机灵鬼会问:哥,那周易怎么办呵,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周易原始文本晦涩难懂,因此有无数个解读版本)。
唠完了如何选书,接下来聊聊如何读书。
想象一下大多数人是如何读书的。
越来越多人读电子书(Kindle)。
很多人都没有边读边划线、做记 的习惯。
多数人读完一本书,只记得一些模糊印象或者核心观点。
所以,针对这些大众读者的阅读通病,对应的阅读策略就呼之欲出了: 反其道而行之。
读书策略6:做笔记,留下记 ,重视输出
我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何有些人看书从来不做记 和笔记,看完跟新书一样。实际上,阅读中留下记 、留下点滴思考,具有多重价值。
第一,留下你的状态,方便下次打开书迅速回到这个认知状态,不至于从零开始。做笔记,有点类似于狗狗撒尿或者景区拍照,不撒尿不拍照你还真记不住自己来过这里。一闻味道,一看照片,哗,所有的回忆都钩出来了: 这地方我来过!当时发生了啥啥啥……所以,也别太计较你在书上记了啥,关键是要有记 要撒尿。
做笔记,有点类似于狗狗撒尿或者景区拍照,不撒尿不拍照你还真记不住自己来过这里。一闻味道,一看照片,哗,所有的回忆都钩出来了:这地方我来过!
——丹华
第二,有时断断续续看完一本书,前面看了后面忘,做笔记能帮助你留下当时的点滴成果和感受,类似于中断时的保护现场,方便将来串点成线。
第三,记 /笔记是成本最低的产出形式,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客观上会推动你更快理解、更有效地思考。
考虑到写一篇读后感时间和成本太高,我推荐一个讨巧的办法: 读完一本书时在头几页的空白处写7-10句话,包括这样几项:主要观点或启发,逻辑结构,如何应用到工作上,写作风格,有无重大弱点,内容形式上如何改进超越深化完善等。具体写哪些,写多少,当然由你来定。
做笔记的最低要求是,记住要点。
读书策略7:读时战略性重视,读完战略性藐视
读书策略8:读你看不懂的书
有些书对读者要求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比如技术性很强的书,某个细分领域的专著,缺乏中译本的原版,学术论文等。
多数人会很抗拒这些东西,正好给你提供了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想到只有几个人几十个人会尝试看这些东西,即使只看懂了一两章,或者 Introduction,我都会非常自豪。
有些领域你准备不足,时间有限,又实在想攻克,只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要气馁,思想的种子会慢慢发芽,总有一天机缘巧合时机成熟,你会冲破障碍,前进一大步。
当然,读难懂的书成本高耗时长,因此具体读到什么程度,需要具体斟酌。
读书策略9:读无用之书,下无用之功
并非每本书都要达到“洗心革面”“立竿见影”的级别,有些书短期看没什么用处,仅仅是增长了见识而已。但是只要你有兴趣,有感觉,就应该去读,长期的功用说不定也很大呢。
有用与无用,有时取决于时机。内心模模糊糊觉得这个方向有价值,就应该先了解储备起来,说不定哪天就发生化学反应了。
读书策略10:按时间碎片的性质来分配阅读任务
根据不同时间段安排不同阅读。比如,公交地铁上,适合看短文,PPT,或者听电子书,听英语。睡觉之前的自我催眠,技术类书最好了。工作中完成一个任务犒劳下自己,可以翻翻财经杂志。
出差旅途,带本不太厚的畅销书。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变态,也可以塞大部头。
总结下来,大多数人的读书行为是:
-
读畅销书
-
只读专业内的有用书
-
只读可读性好、有趣的书
-
一个领域只读一本书
-
读“二手书”
-
不做笔记、不留记
-
读完就忘,不思考不消化不整合不批判
-
只读看的懂的书
-
只读有用之书
-
不考虑时间性质
因此,策略性的读书就是要跟大多数人的行为相反,反其道而行之,你一定会收获良多,最终跑到大多数人的前面。
因为,读书最终是功利的,最大的功利心是完善自己。
技术杂谈 · 近期好文
《穷人入门区块链指南》
《Java 编程之美 – 线程相关的基础知识》
《查询参数缓存从零到一个框架的演进》
《一个让京东 CTO 都参与其中的敏捷转型故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