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冯谖,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薛城区陶庄镇)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孟尝君“好客养士”、“好善乐施”,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起初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力、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侍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先前,冯谖因穷困潦倒,无以维持生计,便托人请求孟尝君,表示愿意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听后笑了笑,还是接受了他(《史记?孟尝君列传》,下同)。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供给他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要求改善待遇。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的人都取笑他,但还是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的说:“孟尝君客我。”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此时,左右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想到冯谖有个老母亲。于是“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这使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向孟尝君索取,一心一意地等待为孟尝君效力的机会。
过了一年的时间,冯谖什么话也没说。而此时,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于是孟尝君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孟尝君把他请来,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冯谖爽快的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必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冯谖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讨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起。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因烧其券”(《战国策?齐策》)。冯谖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着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这样,冯谖就在薛地为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
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火,派人召他回话。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券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老百姓都高呼孟尝君万岁!这就是冯谖想收买人心,提高孟尝君的威信和声望,巩固孟在齐国的地位,为日后孟尝君落难来薛,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属地
枣庄市薛城区
类别
民间文学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在秦朝时期,薛地已成为县治。《汉书?灌婴传》:婴渡淮河打败项声,攻下下邳,寿春,虏柱国项佗,降服留、薛、沛、酇、萧、相等县。《水经注》云:“泗水又南,又经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又东过沛县东。”薛,自夏朝封国至南北朝,或国,或郡,或县,历经3000多年。在南北朝时,薛属彭城郡,到了隋朝,地方政区实行郡、县两级制,薛作为县治也不复存在。据《微山县志》载,在隋,微山县的“北部属鲁郡的任城县,驺县;中部和南部分属彭城郡的方与县、滕县、沛县和留县。”到了隋末,又一次合并郡县,留县并入沛县。所以,《宋史?地理志》曰:沛县有泗水、泡水、微山、留城、歌风台、张良庙、仲虺庙。明万历《滕县志?古迹志》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田文病逝,诸子争位,齐、魏共灭之。
薛地在蟠龙河附近,古薛河南支流、蟠龙河与薛河南支在皇殿东汇入大明河流经西万村东穿过古运河注入微山湖。现京福高速公路,从东南向西北,建有京沪高速铁路,高速公交通非常方便。
分布区域
古薛邑位于薛城区陶庄镇以北,尚有故国城墙.古滕为三国五邑之地. 薛邑是其中之一,今天的薛城区奚公山、临山及附近地区都是古薛邑遗址范围。
历史渊源
田文的父亲叫田婴,封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田婴之子就是孟尝君。战国末期贵族养“士”成风,最有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有个叫冯谖的人,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侍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基本内容
一、冯谖焚卷义市
当初,冯谖听说孟尝君乐于招揽宾客,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见他。孟尝君说:“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的?”冯谖回答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想归附您谋口饭吃。”孟尝君没再说什么便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十天后孟尝君询问住所的负责人说:“客人近来做什么了?”负责人回答说:“冯先生太穷了,只有一把剑,还是草绳缠着剑把。他时而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后让冯谖搬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吃饭有鱼了。过了五天,孟尝君又向那位负责人询问冯谖的情况,负责人回答说:“客人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又把冯谖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子坐。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询问那位负责人。负责人回答说:“这位先生又曾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过了整一年,冯谖没再说什么。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受封万户于薛邑。他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由于年景一年到头都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对于这种情况,孟尝君焦虑不安,就问左右侍从:“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那个住所负责人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老先生从状貌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一定稳重,派他去收债该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迎进冯谖向他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谖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索要欠债得到利息十万钱。这笔款项他没送回去,却酿了许多酒,买了肥壮的牛,然后召集借钱的人,能付给利息的都来,不能付给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随即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谖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坐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
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的封地本来就少,而百姓还多不按时还给利息,宾客们连吃饭都怕不够用,所以请先生去收缴欠债。听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冯谖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富裕谁贫穷。富裕的,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办法偿还,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弃有名无实的帐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孟尝君听后,拍着手连声道谢。
二、“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
有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作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于魏国使臣赶回薛地,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冯谖诱使魏惠王珍重、竞争孟尝君,从而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 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自从齐泯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后,门下食客多离他而去。孟尝君恢复相位后,冯谖策马前去迎接,其他门客都未到。孟尝君感慨地对冯谖说,自己一生好客,对待客人从来不敢有所闪失,而他们见我被罢官,却都离我而去了。今仰赖冯谖先生得以恢复相位,门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我如果再见到他们,“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听了忙下马向孟尝君叩头,孟尝君急下马制止,问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门客谢罪。冯谖说,不是。而是为“君之言失”。他说,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象有生命的东西一定会死亡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也是一种规律。赶集上市的人,清晨时都急急地赶往集市;但到日落时,人们就是经过集市,也只是甩着膀子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清晨,厌恶傍晚,而是因为傍晚时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在那儿已经没有了。您失去相位,宾客自然都离去了,您不应该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尝君能够“遇客如故”。孟尝君非常感激冯谖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谢并接受了冯谖的建议,“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冯谖有超人的智慧,极具战略眼光。他抱着对孟尝君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三、冯谖弹剑
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弟弟。田婴为齐相十一年,共有四十多个儿子,孟尝君的母亲只是田婴的一个妾,地位不高。孟尝君本名田文(孟尝君是他的谥 ),幼时即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机智。长大后逐渐掌家事,广纳能人,声名渐显,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孟尝君养士三千,当然其中也有吃闲饭的。有一位叫冯谖的穷人,实在穷得没办法了,就托人找孟尝君,希望能到孟尝君门下混可饭吃。孟尝君例行公事地问这冯谖的情况:“有什么爱好吗?”“没有什么爱好。”“那有没有什么能耐呢”“也没有”。可就这样一个既无爱好又无能耐的人,孟尝君居然也收留了他。可那些佣人可就不干了,看不起冯谖,成天给他粗茶淡饭。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倚门弹剑哼歌了:“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佣人就把这事向孟尝君打起了小 告,孟尝君大手一挥“给他吃鱼,待遇跟别人一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故伎重演,这回唱的是:“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别人就把这事当笑话一样的讲给了孟尝君听,孟尝君豪爽地说“给他车子吧,与别的乘车人一样。”这下,冯谖可就得意了,骑着车子去看他的朋友并且说“孟尝君非常尊重我。”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下,别人都觉得他太过分了,简直是贪得无厌,就去孟尝君那儿 告,孟尝君倒不在意,在得知他家中尚有一老母后,就叫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于是,冯谖就不再唱歌了。冯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群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
四、冯谖的远见
冯谖是三千门客中并不为孟尝君所器重的一个谋士,一次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当地百姓大感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 由于冯谖的远见,使孟尝君避免一场政治波折,并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叫做‘未雨而绸缪’,留了条后路。
五、鸡鸣狗盗出函谷关
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 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冯谖就推荐说:“有一人可以做到这件事”。孟尝君找到此人,说明意思,此人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冯谖说:可以让王五学鸡叫,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门客王五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冯谖善用鸡鸣狗盗之士使孟尝君逃回了齐国。
六、冯谖献计
战国时代,齐国有个叫田婴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国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有一天,天婴的儿子田文君的门客冯谖来府上帮忙办事,知道天婴的苦楚,冯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冯谖就对天婴说:我知道国王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天婴就按照冯谖的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国王。 有一天,天婴见到国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国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天婴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其实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天婴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国王不再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七、小人出使小国
有一天,田婴和儿子一同去见楚王,宴会后,楚王接见了田婴,楚王一见到田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还没等田婴回答,站在旁边的冯谖冲田婴咋咋眼,就强先说,“大王,我的主人因吃了贵国的食物被卡住喉咙,不能说话,由我来待他回答,我们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的主人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冯谖巧妙地回答给田婴挽回了面子。
八、孟尝君入秦
孟尝君将要到秦国去,劝阻他去秦国的有上千人。但是孟尝君不听。冯谖就苏代一起去劝阻孟尝君。孟尝君告诉门人说:“人世上的事,我全都知道;我没有听说的,只有鬼的事情。”冯谖说:“现在我们来啊,本来就不敢谈人世上的事,本来就凭鬼事见孟尝君。” 门人传达了他们的话,孟尝君这才接见了冯谖他们。冯谖对孟尝君说:“今天啊我们来,路过淄水边上,听到土偶人和桃梗人互相交谈。土偶人对桃梗说:‘你,是西岸的泥土,把你揉成为人的样子,到了来年八月份,天降大雨,淄水汹涌而至,你就被冲毁了。’ 土偶人说:‘不对。我本来是西岸的泥土,我被冲成泥土,不过是回到西岸罢了。你现在是东方的桃梗,把你刻削成为人形,天降大雨,淄水汹涌而至,会把你给冲走,你漂来漂去会漂到哪里去呢?’现在,秦国四面环山,像虎口一样,而您要进去,那我们就不知道您从哪里出来了。” 孟尝君听了这话,才放弃了入秦的打算。
九、冯谖说服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因为瞧不起他食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冯谖对他说:“猿猴和你如果离开树木浮游水面,它们动作没有鱼鳖灵敏;要说经过险阻攀登危岩,良马也赶不上狐狸。曹沫手提三尺长剑,万夫难挡;假如叫曹沫丢下他的三尺长剑,让他改拿耕田的家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工作,那他连一个农夫都不如。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所长,改而使用他的所短,即使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现在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别人会说你无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说他笨拙。所谓笨拙就斥退他,所谓无才就遗弃他,假使人人驱逐不能共处的人,将来那些被放逐的人必然逃往国外,并且谋害我们以 往日的怨恨,这难道不是为后事开了一个坏头吗?”孟尝君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还是留下这个食客。
十、孟尝君感化冯谖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知道冯谖有离去之意,在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冯谖等人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冯谖等人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冯谖看到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冯谖原本也想离去,可看到孟尝君待人如此厚道,就再也没有离开。
十一、冯谖怒杀赵国人
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冯谖听见赵国人揶揄羞辱孟尝君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十二、冯谖增梁
传说冯谖替孟尝君去收封邑的租税,三次往返,结果一次也没把租税收回来。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冯谖回答说:“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借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有收回来。”孟尝君听后发了火一气之下辞退了冯谖。几年之后,有人向齐愍王造孟尝君的谣言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等到田君甲劫持了愍王,愍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出逃了。曾经得到冯谖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愍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于是在宫殿门口刎颈自杀,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愍王为之震惊,便追查考问实际情况,孟尝君果然没有叛乱阴谋,便召回了孟尝君。冯谖让孟尝君因此推托有病,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愍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十三、冯谖奉劝孟尝君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谖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谖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谖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十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孟尝君(田文)代表齐国出访五国,先到了楚国,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的门人冯谖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卖了妻儿也赔不起啊!先生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相送。”冯谖答应了,来见孟尝君,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现在您在楚国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到其它小国,他们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送给您呢?”孟尝君说:“你说得对。”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冯谖告辞快步而去,还没出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住,问:“先生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扬、神采飞扬呢?”冯谖只好把赚了宝剑的事说了。 孟尝君于是在门上贴出布告来,说:“无论是谁,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清名,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好处,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意见吧!”
十五、“贪得无厌”的冯谖
战国时代齐国有个叫冯谖的穷人,他连自己都养不活。于是,他便托人去请求齐国丞相孟尝君,说他愿意做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为孟尝君出谋划策。那个介绍人到了丞相府中。向孟尝君请求,孟尝君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吗?。 那人回答:“没有什么爱好。” 孟尝君又问:“那他有什么才能呢?”“他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心里想:“这个人肯定是个怪才,是个深藏不露的人如果我能重用他,也许能成大事业呢!不过就算他真的没什么才能,收他来做食客,给他点饭吃,我也能为自己积一点德。”于是他笑了笑说:“好吧”。旁边的管事人听到以为主人看不起冯谖,于是给他吃粗劣的饭食,冯谖无才无能一下子在相府里传开了。府里上千人都不去理睬他,他便一个人靠在柱子上,对自己的佩剑说:“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在这吃饭连鱼都没有啊!管事人听到后向孟尝君汇 ,孟尝君便说:“给他吃肉吧,和其他门客一样!没过几天,冯谖又开始发牢骚了。他靠着柱子坐下,对着自己的剑说:“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出门都没车坐啊!”那些管事人都笑话他,说他得寸进尺,他们向孟尝君汇 后,孟尝君说:“给他一辆车,和其他食客一样的标准待他。”拿到车后,冯谖乘着车,佩着长剑去拜访他的穷朋友们,说:“孟尝君真的把我当食客看待了。” 但是过了几天,冯谖又靠着柱子发牢骚了,他对他的长剑说:“长剑啊!我们回去吧!都没钱养家呀!”这时管事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认为冯谖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管事人们正私下议论着要不要去汇 ,孟尝君来了,问他们,“冯先生家里有亲人吗?” 管事人回答说:“有,他有一个老母亲。”“那就对了嘛” 孟尝君便让人每月给冯谖他母亲赏金,不让她缺什么。于是冯谖不再对剑说我们回家了
十六、冯谖孝母(一)
冯谖很孝敬母亲,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要的好的饭菜回家侍奉母亲。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途中走的匆忙,腿跌破了好几处,血流不止,见到母亲就慌忙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谁曾想你会摔成这样,母亲哭了,冯谖说:母亲不要紧的,你的手指还疼吗,冯谖赶忙用自己的嘴巴吮吸,以缓解母亲的疼痛,这场景,客人都看到眼里,办完事后,离开冯谖家,逢人就夸冯谖,想把此人聚贤到孟尝君家里。
十七、冯谖孝母(二)
传说冯谖家贫如洗,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母。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母亲。母亲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每讨吃到好东西,就跪下捧给母亲,等母亲接过东西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母亲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远走他乡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冯谖答道:“母亲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她。”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就想把冯谖推荐到薛国孟尝君府上。来到了孟府,见过了孟尝君,首先说,我需要食物给我家中的老母亲,只有我母亲吃饱了,我才可以安心在你的府上,孟尝君见冯谖如此孝敬母亲,大加赞赏,又通过几件事,冯谖为自己争取了尊严和地位 ,后来成了孟尝君的上客。
十八、冯谖孝母(三)
冯谖已是孟尝君上客,随孟尝君去赵国回来,路过母亲家,便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冯谖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冯谖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冯谖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冯谖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冯谖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 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冯谖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十九、挖参孝母
据青山头一带的高龄人说,青山头北山腰的朝阳洞是冯谖少年时用手指头抠出来的。冯谖怎么能会在半山腰用手指挖洞呢?故事还得从他的母亲患病说起。冯谖的母亲是位勤劳有智慧的女性。最近几年,连遭天旱,积存的食物早就吃完了,为了让冯谖吃饱,就经常饿肚子,喝水吃野草,谎称吃饱了,几年来身体就开始不适了,靠毅力硬撑过来了。到了现在已是骨瘦如柴了,虽然找了不少懂得草药的先生看病均无效果,只好卧床等死。
冯谖真是个孝子,他这三年就上山到处拾鸟蛋,拾回鸟蛋给母亲烧汤喝。这两三年要不是儿子下河捉蟹摸鱼,上山拾鸟蛋给母亲补养身子,母亲早就不会活在人世了。冯谖看着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拾的鸟蛋再多,摸的鱼虾再多也救不了母亲的这条命。冯谖背着母亲哭得如同泪人,在母亲面前还得强忍着悲痛,惟恐母亲看了难受。母亲已觉察到儿子的心情,虽然到了病危的时候还是安慰儿子不要担心害怕,娘的病会好的。说着说着娘俩抱着哭成一团,只哭得天昏地暗,连树木也感动的发出悲哀凄凉的声音。母亲的病难道真的没救了吗?难道就没有办法救母亲的一条命吗?冯谖无时不在想着这个问题。冯谖白天无精神,也不再乐意和伙伴们一块玩耍。不时地呆着想事,夜晚睡不着觉,就是睡着了觉好被恶梦惊醒。这一天夜里,上半夜翻身打滚睡不着,下半夜熟睡了却做了一个好梦: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手中拿着寿杖,寿杖上系着宝葫芦,恰似南极仙翁。仙翁走进冯谖跟前说:“你不是担心你母亲的病吗?她是长期受饥饿,缺少营养所致,只要熬人参汤喝了会好的。”冯谖忙问仙翁:“哪里有人参呢?”人参就在你拾鸟蛋的石崖上,石崖缝中出挺的那棵就是。不过要有些磨难,就看你的孝心如何?”冯谖高兴得醒来,心想:是梦也好,是仙翁点化也好,我一定要挖人参为娘治病。天刚亮冯谖就爬到他拾鸟蛋的山石崖上,一看确有一棵生着许多椭圆形叶的草直挺出来,石缝卡着这棵草,上面往下捞不到,下面往上捞不到,所以这棵“草”不知生长了多少年。冯谖只好脚蹬石缝手扒着石缝,去挖这棵人参。他很高兴,便用手搬卡着的大石块,不防人和石块一齐滚下来,冯谖也就晕了过去。
冯谖的母亲知道儿子失踪,就央求邻居们到锦阳湖,薛河去找都无踪影。直到天黑到山上找冯谖的人才高高兴兴地回家。因为他们找到冯谖时,冯谖刚苏醒过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挖出来尺把长的巨参。他们怎能不高兴?接着就赶快熬参汤,当把人参汤端到母亲面前,母亲已经断气了。冯谖哭得死去活来,邻居们也泣不成声。老母亲是因儿子失踪过于牵挂,一天滴水未进急火攻心而死的。
冯谖说:“我为母亲熬的人参汤端到母亲面前,母亲已经断气了,娘虽然死了也得让她喝一口。”有人说这是他孝敬母亲着了迷,不主张再灌人参汤了。有的说:再让他尽尽孝心吧。这时冯谖一边哭着,一边小心地起开娘的嘴,一滴一滴地往嘴里流。滴着滴着冯谖的母亲喉咙一响奇迹出现了,母亲苏醒了。半碗人参汤喝下去,眼也睁开了。她看到冯谖儿子在跟前,眼泪如注,断断续续地说:“这是梦吧?”“娘,这不是梦,我一天未回家是上山挖人参。你喝的这碗人参汤,就是神仙点化我去的,你的病会好的……”将这棵巨参熬的汤让奚母喝了数天,奚母身体也慢慢地强壮起来。青山头一带人都知道人参汤能救命。因为青山头长巨参的这个地方,当时还剩下一些小的参根,如有病人挖到家一熬汤喝就好。所以青山头北南山腰处长人参的地方越挖越深,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一个山洞。因洞门朝南向太阳,所以后人叫它为“朝阳洞”。
二十、冯谖饱餐西北风
据传,冯谖少年时最爱结交小朋友,经常伙同大家到薛河捉鱼逮虾,到锦阳湖采莲挖耦,到深山老林拾鸟蛋摘山果挖人参。
深秋季节的一个早晨,冯谖的母亲为他准备了几个用粮、菜混合蒸好的饭团,到山上饿了好充饥。这一天上山拾鸟蛋摘山果的共八个小伙伴,冯谖是当然的带头人。他们高高兴兴地蹬上青山头往东越过集云山,再往东到了榘山,他们只拾了几个鸟蛋摘了些酸枣,没有摘到既可口又能充饥的野山果。不知不觉过了中午两个时辰了,大家都感到肚子饿了,冯谖很爽快地将饭团每个人给了一个。俗语说:肚饥好下饭,他们接过饭团几口就下了肚。冯谖看着他的伙伴们吃得特别香,自己馋得溜口水。众伙伴一定要问冯谖为什么不吃饭团。原因是冯谖的母亲认为儿子同两三位少年上山,饭也够用的了,何况别的孩子也会带点吃的东西。谁知这次上山去了八个人,冯谖的母亲只给他七个饭团。每个小伙伴接过饭团就大口大口地吃下去,却没想到冯谖还饿着肚皮。大家得知实情后悔不该把饭团吃光,每个人应该给冯谖留一口,现在后悔也晚了,怎么办?大家就分头去找,看有什么可吃的山果,摘来给冯谖充饥,规定一个时辰后大家来集合。他们七个散去找山果,只有冯谖站立原地不动。他饿得肚子发响,眼前发黑,越想越觉得肚子饿。这时冯谖丝毫不怪自己将饭团分光,只是自己在想办法,怎么让自己不饿。他想呀!想!突然想起母亲说的一句话:“人是一盘磨,躺倒不害饿,”冯谖一边念叨着一边要躺倒。正在这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位奇怪的老人,长长的头发蓬乱不堪,身上披着说是兽皮不是兽皮说是树皮不是树皮,总而言之没见过的那种衣裳。不过面部红红的眼睛亮亮的像似能往外喷火,这难道是山妖吗?他会害人吗?冯谖正想着,老者发话了:“少年人可不能躺倒,躺倒了就会永远起不来了。你要面向西北方向,盘脚坐好,张大嘴巴饱餐一顿西北风就不饿了。你可把眼闭上,心中什么不要想,只想着西北风如同美味进入腹中,我在你身旁守候”。冯谖按照这位老人的交待去做,大约半个时辰,冯谖睁大眼睛抒下懒身,不但不觉饿而且全身有劲。冯谖感到老人不凡,赶忙答谢。我碰见你很高兴,你今后一定会遇到一位贵人,你将衣食无忧的。”老者说罢飘然而去,冯谖伏身虔诚地参拜。一个时辰后,八个小伙伴聚齐了,大家又惊又喜,回到家中太阳坠到地平线了。事后传遍了“七个饭团八人吃,冯谖饱餐西北风”的故事。
二十一、根水草救人命的传说
冯谖少年时经常在夏季同伙伴们到锦阳湖采莲、挖藕。有一天他们来到锦阳湖就忙开了:有的摘莲蓬,有的采菱角,有的挖藕,还有的捉蟹。下到水中的伙伴各有所获,这个将莲蓬抛向岸去,那个将菱角洒向岸边,另一个将捉的螃蟹扔到堤上……岸上有两个少年专门收拾所获之物,大家嘻嘻哈哈的非常快乐。远处捕鱼的小舟慢慢地游动,天空的水鸟叫着飞来飞去,碧绿的荷叶掩着水波在晃动,青山头,锦阳湖和大自然的神韵交融在一起,此时显得格外美丽。
看看太阳已偏西北方向了,捕鱼的也已收 回家,冯谖一伙人也上了岸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这时一个叫小囤的少年上了岸后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要给家中的小妹妹摘几朵荷花。正巧他看到东面五十步远的水面上有盛开的荷花,他不顾水深浅跳下了水。因这一段湖水较深,必须过了深水才能采到荷花,所以这一片荷花未遭摘采。小囤跳到水中就没见面,当他露出头来时已经喝了几口水。小囤不会游泳,吓得他在水中脚蹬手刨的,非常危险。一块来的伙伴们也不会游泳,只能在浅水中活动。他们看到小囤跳进深水中谁也不敢下去救人,只吓得乱成一团。光喊叫没有主意,望四周也无大人的影子,眼看小囤要沉入水底。大家急得哭叫着想不出救人的法子来,只有冯谖火速跑过去,随手折了一根长长的水草,一边探着身子一边将水草的一端递给小囤,让他抓住水草,如同钓鱼的一般慢慢地将小囤拉到深水边,再抓住他的手,用尽全力把他拉上岸。
小囤得救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伙伴们齐声问冯谖是怎样想出来的办法。冯谖说:“人要坠入水中会有一种浮力,只要有点东西牵头就沉不下去。如果遇到危险不冷静越急躁手忙脚乱越危险。人在危难时应该冷静、果断地想出办法来。”有的小伙伴问冯谖,草是软的怎么能将小囤如钓鱼的一样钓上来呢?冯谖答:“水草是软的,小囤身子又重,我不是往上挑他,而是靠着水的力量拉他。如果当时手中有一根绳子也可以将小囤从水中救出,咱们要记住这个经验。我也是听我母亲讲过的,这次出事就用上了。”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主要特征
冯谖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 冯谖想收买人心,提高孟尝君的威信和声望,巩固孟在齐国的地位,后又营造“三窟”,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重要价值
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通过“薛国市义”,收买人心,进一步提高孟尝君的威信和声望,巩固孟在齐国的地位,使孟尝君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