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知识产权视角看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定位——以成都市软件产业为样本

关键词:知识产权,软件产业,软件企业,产业定位

0.引言

1.成都市软件产业的历史和现状

1.1.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软件产业在成都的经济地位逐步凸显出优势,进入本世纪后,成都市逐渐将包含软件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支柱产业[①]。2006 年10月23日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授牌仪式,成都成为中国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11月经国家工信部批准,成都市列入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之一[②]。2010年8月1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办发[2010]66 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更是明确指出“2008年以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向产业高端化迈进,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目标,特对新材料等10个工业重点产业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制定本调整方案”,并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本通知中列入第二个工业重点产业规划项目中,将软件及信息服务发展的首要重点,明确指出“把成都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建成中国软件名城”,“到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960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156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1400亿元)”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软件产业已经在成都的区域经济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并且成都市也已将软件产业定位为成都市区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

1.2.成都市软件产业的经济指标

笔者根据成都市有关部门公布的成都市2005-2009年的GDP及软件产业收入情况绘制了图1和图2[③]。具体情况如下:

(一)软件产业收入情况

成都市的软件产业收入从2005的135.4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28亿元,在4年时间增加了3.64倍。图1提供了成都市2005-2009年软件产业的收入与GDP变动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成都市GDP快速增长的同时,软件产业的收入增长迅速。

图1成都市2005-2009年软件产业的收入与GDP变动趋势图

单位:亿元

(二)软件产业对GDP的贡献

在图2提供的成都市2005-2009年软件产业对GDP的贡献中,成都市软件产业收入在GDP的比重(对GDP的贡献)稳步增长,由2005年的0.057,增加到2009年的0.139,翻了2.44番,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产业在成都市的经济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并且在产业结构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并将逐步成为成都市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图2成都市2005-2009年软件产业对GDP的贡献

1.3.成都市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状况

1.3.1.数据采集方式

在本次知识产权的数据采集、统计中,笔者只对软件企业的中国专利、软件版权登记、中国商标注册申请、PCT专利申请进行统计。具体标准是:

中国专利分别按中国专利申请、中国有效专利进行统计[⑤]。中国专利申请简称专利申请或专利),笔者只统计有效申请量(即专利申请提交后被依法公布、公告的专利申请),统计的时间点为:公布、公告日为2010年7月21日(含,下同)之前、申请日为2009年12月31日之前的专利申请。中国有效专利(简称有效专利),笔者定义为在2010年7月21日之前已经获得授权并在2010年8月10日仍然有效的中国专利。

中国商标注册申请(简称商标申请或商标),统计的时间点为:申请日为2009年12月31前的商标注册申请[⑦]。

PCT专利申请(简称PCT申请或PCT),统计的时间点为:国际公布日2010年7月22日之前,申请日为2009年12月31日之前的申请,并根据申请人的英文名称进行检索获得[⑧]。

1.3.2.数据统计结果

(一)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PCT申请以外,成都市软件企业的各项知识产权企业平均持有数均大于1件,其中专利申请量和软件版权企业平均持有数大于2件,而PCT申请的企业平均持有数也达到了0.09件。但是总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高,尤其是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专利申请、有效专利、PCT申请总量很低,有效专利也只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3%。软件产业作为创新程度很高的产业,前述指标反映出成都市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够,还不能形成很强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能力明显薄弱。

专利申请

有效专利

PCT申请

软件版权

商标申请

知识产权总数

1590

691

61

2219

1215

企业均IP量

2.32

1.01

0.09

3.24

1.78

表1 成都市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统计表

单位:件

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企业中,有83%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87%的企业没有持有有效专利,99.6%的企业没有PCT申请,70%的企业没有商标注册申请,甚至作为软件企业还有高达39%的企业居然没有1件软件版权登记。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存在问题,甚至根本没有技术竞争力。

项目

无专利申请

无有效专利

无PCT申请

无软件版权

无商标申请

企业数量

567

594

681

268

481

项目

有专利申请

持有效专利

有PCT申请

有软件版权

有商标申请

企业数量

117

90

3

416

203

表2 成都市软件企业持有知识产权的概况表

单位:家

(二)知识产权指标企业排名

笔者将684家软件企业各项知识产权数量的前7位(软件企业总数的10%)进行了统计,并得到表3。从中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及有效专利的企业集中度较高,其中专利申请的近60%、有效专利的近40%,被10%的企业持有,而PCT申请的100%被0.4%的企业持有,分布极不均衡,导致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软件版权和商标申请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同时,没有1家企业同时进入各项知识产权统计指标的前7位。

专利申请

有效专利

PCT

软件版权

商标申请

企业名称

IP数量

企业名称

IP数量

企业名称

IP数量

企业名称

IP数量

企业名称

IP数量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526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72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53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4

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8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106

四川微迪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51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7

凌阳成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103

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75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72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37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成都三泰电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01

成都逸海情天数字娱乐有限公司

48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62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35

成都市任我行软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44

成都市任我行软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39

四川微迪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55

成都运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35

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25

四川微迪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33

芯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50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32

成都华腾永泰科技有限公司

23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27

成都三泰电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8

成都三泰电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2

成都三零盛安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19

成都四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6

合计

909

294

合计

61

499

356

占总比

57%

43%

100%

22%

29%

表3 成都市软件企业各项知识产权前7名统计表

单位:件

(三)知识产权申请发展走势

从图3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企业近5年(2005-2009年)的知识产权申请量在历年各项申请量的总比分别达到:专利申请84%,软件版权83%,商标注册申请72%,说明企业在近5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新及市场活跃程度高。

图3 成都市软件企业近5年及5年前的知识产权申请量对比图

单位:件

笔者根据2005-2009年的专利申请、软件版权登记、商标注册申请数量绘制了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和软件版权登记在2005-2008年二者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从2008年开始增长迅速,形成2007年的明显拐点,在2008年以前软件版权登记量均高于专利申请量,但是在2009年,经修正后的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软件版权登记量。而商标申请变动趋势相对较为平缓,并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申请量也明显低于专利申请和软件版权。由此可以看出,在软件企业中,企业已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放到专利和版权保护上,而且正在逐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正在提高。

图4成都市软件企业2005-2009年知识产权申请量变动趋势图

单位:件

*注:由于截止2010年7月21日2009年的专利申请并为公布、公告完整,根据我国目前的专利公布、公告进度,笔者在统计得到的2009年专利申请数据上增加30%进行修正,作为2009年的专利申请数据,并以修正方式给出。在后续的带*的数据均为修正后的专利数据,或根据此数据计算得到。

根据笔者绘制的2005-2009年成都市软件企业的三种类型专利申请变动趋势(图5)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发明专利申请超过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并从2008年开始,发明专利申请的增幅巨大。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变动相对较为平稳。说明成都市软件企业已经逐步开始加强技术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专利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

图5成都市软件企业2005-2009年三种专利申请变动趋势图

单位:件

笔者基于2005-2009年各年度申请专利的成都市软件企业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绘制的变动趋势图(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进行软件版权登记的企业无论从数量和增长幅度上都超过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申请,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软件版权登记的增长量极大,而申请专利和申请商标注册的企业数量变动相对平稳,申请专利的企业在2008年开始增多,但是增加量不大。而企业申请PCT专利的起步较晚,从2007年才开始,并且申请PCT专利的企业本身数量极小,变化量也不大。

图6成都市软件企业2005-2009年申请知识产权的

企业数量变动趋势图

单位:家

1.4.成都市知识产权状况统计

1.4.1数据采集方式

1.4.2数据统计结果

图7是笔者绘制的成都市2005-2009年知识产权申请量[⑨]变动趋势图,从图中可看出成都市专利申请量的增长量较大,软件版权登记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是商标注册申请量波动较大。

图7成都市2005-2009年知识产权申请量变动趋势图

单位:件

图8反映了成都市2005-2009年三种专利申请的变动趋势以及相互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成都市专利申请的外观设计比例最大,而发明专利比例最小。实用新型在2008年后的增长幅度较大,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在增长,而外观设计的增幅逐渐放缓,反映出成都市的专利申请类型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

图8成都市2005-2009年三种专利申请变动趋势图[⑩]

1.5.成都市软件企业与成都市知识产权状况对比

笔者绘制了图9所示的成都市软件企业、成都市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企业的发明专利比重明显高于成都市的水平,并且软件企业的发明专利比重增长迅速,从2007年开始便超过50%,在2009年,发明专利比例达到近80%,而成都市的发明专利比重则有下降的趋势。从专利结构上看,成都市软件企业的专利结构相对更为合理,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竞争力高于成都市的整体平均水平。

图9 2005-2009年发明专利比重变动趋势图

图10、图11是成都市软件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占成都市的比例变动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企业的专利申请占比、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均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大,而且增长迅速并在2009年超过了成都市发明专利申请的10%;软件版权的占比高于54%,并呈现波动状态(由于成都市软件版权数据统计上的缺陷,该项数据反映的情况不够客观),说明除了软件企业,其它企业也在进行大量的软件开发和销售;而成都市软件企业的商标申请占比呈现波动状态,并且所占比例在4%以下。虽然成都市软件企业的专利申请占比低于3%,但是发明专利申请占比高,这是源于成都市的专利申请中外观设计比重大,导致成都市的专利申请数据大,并不表明成都市软件企业技术竞争力在整体上的落后,相反,由于成都市软件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占比高,而且增长迅速,说明成都市软件企业的技术竞争力高于成都市的平均水平,并且在不断增强;但是成都市软件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却很弱。

图10成都市软件企业专利、商标占成都市的比例变动趋势图

*注:2009年的专利数据是修正后的数据

图11成都市软件企业软件版权占成都市的比例变动趋势图

2.知识产权视角下的产业定位分析

(一)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

成都市的软件产业收入和对GDP的贡献都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对GDP的贡献到2009年已达到13.9%,是2005年的5.7%的2.44倍,软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产能优势已经凸显出来,成都市的软件产业已经在事实上占有了一定的主导地位,并在逐步成为成都市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软件产业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当前软件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角度看,将软件产业定位为成都市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符合客观事实。由于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完全符合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软件产业也是当前技术创新活跃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经济的发展源于不断的创新,虽然成都市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申请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专利申请和软件版权登记都形成了大幅增长,在成都市各项知识产权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但是,到2009年成都软件产业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在成都市的总比例分别不到3%、2%,即使发明专利申请也仅仅只占10.19%,与软件收入对GDP的贡献率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出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利用知识产权来谋求市场利益能力的欠缺。这一问题将制约成都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可能成为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甚至形成软件产业昙花一现的短期辉煌。

(二)成都市软件产业结构

根据《200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 告》(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2010)指出:目前,在软件产业结构方面,成都市软件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应用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等为主的软件服务产业集群。2009年软件业务收入包括,软件产品收入是218.9亿元,比重达到51%,系统集成收入70.6亿元,占16%,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89.1亿元,占21%,设计开发收入39.6亿元,占9%,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收入7亿元,占2%,嵌入式软件收入4.6亿元,占1%[?]。

但是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分析软件产业结构,除了考虑软件业务收入的成分外,还应该结合以下方面来考虑。

其次,就软件产品本身来说,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 批稿),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持软件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案专利申请率高,从事此类软件开发的企业往往专利申请尤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大,而应用软件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偏低,甚至多数为常规技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案专利申请率低,有些应用软件之间甚至只是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而功能、技术手段,甚至软件的工作流程都非常接近。

软件产业的相关技术创新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包括与软件产业有关的计算机及周边产品、通讯技术、家电领域,据统计,2009年世界主要专利机构重要技术领域创新情况显示,计算机及周边产品专利申请占总量的29%,超出其他技术领域2倍以上,通信领域占12%、家电4%,三者总和达到了45%[?]。尽管成都市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总体水平高于成都市的平均水平,但是,知识产权总量及相关指标都偏低,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小,而软件版权登记相对较高的特点,可以看出,成都市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以软件代码这一最低层次为主,当然要实现软件代码也同时要开展软件系统设计,但是从总体上看软件系统设计级的技术创新高度也不够,多数为按照常规技术进行的软件设计,导致从总量上看,多数软件企业具有“软件工厂”的性质,属于“软件制造”而非“软件创造”。

同时,由于成都市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缺陷所体现的信息,导致成都市软件产业的竞争力薄弱,因大量的知识产权瑕疵的存,使得成都市软件产业将可能面临无法实现正常的市场竞争。因此,成都市软件产业在成都市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尚难以稳固,其更无法在全国甚至全球的软件产业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果不针对性的加强相关工作的开展,将导致成都软件产业重走上世纪末期我国沿海代工企业的老路。

其三,从市场收益层面看,影响软件业务收入的因素至少包括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软件品牌。软件产品、软件服务竞争力和对市场利益分配往往通过专利、版权来实现,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对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软件品牌也是软件企业实现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品牌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危机一个企业的市场生存危机。从统计数据上看,成都市软件产业的商标年申请量和占成都市的比重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在最高峰的2008年也仅仅3.27%,到2009年还出现了比例下降(尽管年申请量在上升)。反映出成都市软件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过于低估了品牌打造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成都市软件产业的品牌竞争力非常薄弱。

其四,成都市软件产业收入中服务外包所占比重也较大,虽然从市场利益角度出发,能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也应该是软件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但是由于服务外包中,往往发包方要求将知识产权全部揽入囊中,导致承包方成为了“智力工厂”难以获得具有自身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最终都将受制于人,丧失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而且,如果在提供外包服务中稍有不慎很可能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断送企业的前程,比如,在外包服务中,将自己的事前的研究成果植入到所承接的外包项目中,导致自身对原有成果应该享有的知识产权的丧失和放弃,一方面可能丧失该成果获得更多市场利益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如果不慎将成果再次用到其它外包项目中,将为发包方和自己带来严重的知识产权隐患。

(三)产业定位结论

由上述讨论看出,尽管成都市软件产业在当前GDP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初步确立了在成都市区域经济中的主导、支柱地位。但是从知识产权视角看,成都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尚存在众多风险和挑战,成都市软件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以确保自己拥有能参与正常市场竞争所需要的技术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尤其是要学习和掌握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市场竞争手段来谋求自身市场地位和经济利益,使成都软件产业能真正成为成都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3.结语

参考文献:

[1]佚名.成都:信息与工业相融合 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空间[EB/OL].人民 ,(2009-12-03)[2010-9-15].
http://invest.people.com.cn/GB/75571/105500/10503219.html

[2]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200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 告[R/OL].2010-4.[2010-09-15]
http://www.chinasoft.org.cn/cn/view.php?tid=596&cid=1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双软认定 [EB/OL].(2009-12-31)[2010-7-20]
.http://www.chinasoftware.com.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2010-7-21)[2010-8-10].http://www.sipo.gov.cn/

[5]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权登记门户 站[EB/OL]. (2009-12-31)[2010-8-10]
.http://www.ccopyright.com.cn/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中国商标 [EB/OL].[2010-8-10]
http://sbj.saic.gov.cn/sbcx/

[7]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EB/OL].(2010-7-22)[2010-8-10].www.wipo.int/

[8]成都市科学技术情 研究所,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数据统计[EB/OL].[2010-9-5].http://www.cdkqs.cn

[9]成都市人民政府.2005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R].2006[2010-9-5]

[10]成都市人民政府.2006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R].2007[2010-9-5]

[11]成都市人民政府.2007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R].2008[2010-9-5]

[12]成都市人民政府.2008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R].2009[2010-9-5]

[13]成都市人民政府. 2009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R].2010[2010-9-5]

[14]李丽娜.汤森路透发布《2009年创新 告》[EB/OL].(2020-2-5)[2010-8-10]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10/201002/t20100205_492384.html


[①]成都:信息与工业相融合 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空间[EB/OL].人民 ,(2009-12-03)[2010-9-15].
http://invest.people.com.cn/GB/75571/105500/10503219.html

[②] 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200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 告[R/OL].2010-4:1.[2010-09-15]
http://www.chinasoft.org.cn/cn/view.php?tid=596&cid=127

[③]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200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 告[R/OL].2010-4:28.[2010-09-15]
http://www.chinasoft.org.cn/cn/view.php?tid=596&cid=127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双软认定 [EB/OL].(2009-12-31)[2010-7-20]
.http://www.chinasoftware.com.cn/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2010-7-21)[2010-8-10].http://www.sipo.gov.cn/

[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权登记门户 站[EB/OL]. (2009-12-31)[2010-8-10]
.http://www.ccopyright.com.cn/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中国商标 [EB/OL].[2010-8-10]
http://sbj.saic.gov.cn/sbcx/

[⑧]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EB/OL].(2010-7-22)[2010-8-10].www.wipo.int/

[⑨]成都市人民政府.2005-2009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R]. [2010-9-5]

[⑩]成都市科学技术情 研究所,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数据统计[EB/OL].[2010-9-5].http://www.cdkqs.cn

[?]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200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 告[R/OL].2010-4:10.[2010-09-15]
http://www.chinasoft.org.cn/cn/view.php?tid=596&cid=127

[?] 李丽娜. 汤森路透发布《2009年创新 告》[EB/OL].(2020-2-5)[2010-8-10]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10/201002/t20100205_492384.html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7月24日
下一篇 2017年7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