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规定“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一 通办”。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新学说特别整理了部分学校可使用的在线平台基本信息(详见:拒绝弯路!一文汇总国际化学校需要的所有信息 ),供广大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参考。
但事实上,对于国际学校来说,选用合适的管理、评价、招生等系统、软件仍是一大难题。
01
国际学校“唱衰”境外系统产品
新学说采访了多所国际化学校的IT负责人,了解到当前部分国际化学校更倾向于选购境外软件系统,包括管理系统、评估系统、招生系统等。原因在于这些境外软件系统已经在国外拥有稳定的运营情况、庞大的用户群体,整体发展更为成熟。但这些在当地“风生水起”的软件在进入中国后,却显现出种种“水土不服”的迹象。
首先是定价问题。这些境外软件系统往往按照国外货币(英镑、美元等)价格定价,但按照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后,便失去了其价格优势。对中国国际学校与学生家长来说,或会产生额外预算。
其次是语言问题。这些境外系统软件面对的用户大部分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用户,因此很少会考虑到其他语言群体。而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以中国人为主,日常英语沟通不成问题,专业软件系统中的英语术语或是一棘手问题。此外,有些软件即使支持不同语言包,也不能将多种语言准确翻译转换。
随后是访问速度问题。境外软件系统的服务器大多在国外,导致在中国国内访问的速度缓慢,甚至需要通过“翻墙软件”才能使用。对于处于低龄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不具备自主使用软件的能力,这就为其家长造成一大困难。例如幼儿园、一二年级学生的授课教师通常会直接与家长分享一些学生上课的场景照片。在这种情况下,低访问速度使得家长只能预览查看照片,但不能下载高清版原图。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则是沟通时效性问题。部分IT负责人表示,成熟的境外软件多有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但日夜颠倒的时差问题致使中国用户无法得到直接、快速的帮助。中国的节假日调休也是一项“BUG”,熬过十几个小时的时差,却依然等不来境外工作人员及时上线回复。
除了以上四点学校授课教师与学生及家长能直观感受到的不足外,对于国际学校IT成员来说,这些境外产品还有两个“致命伤”。一是学校用户仅拥有这些产品的使用权,却不具备进入后台操作或修改的权限。
二是国际学校需要的功能涵盖教学、招生、校车接送、家校沟通、招聘、员工信息管理等各方面。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复杂,解决方案则是采购各种不同的品牌,而导致产品数量过多,甚至超过十个。教师难以记住每种软件、系统的服务 站,甚至用户无法一键登录,必须注册多个不同的账 。
这种情况对IT成员而言,帮助教师查找数据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IT人员须向某特定产品的供应商寻求技术支持,由此产生较高的沟通成本。
国际学校IT成员“十八般武艺样样高超”,工作内容看似高级而又精密。但实际上国际学校的IT人的工作内容却是“杂乱无章”而又遍及学校各个角落。新学说采访了部分国际学校的IT负责人,真实走进他们的工作。
02
走近国际学校IT人
国际学校IT团队“杂乱而又有序”的一天
在国际学校,IT团队可能是最“低调”的一个团队。校园 络、教室投影、邮箱、 络音响等,这些设施功能看似简单,甚至会因为用起来太顺手而不被注意,但这些实用软硬件的背后都是国际学校IT团队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而做的精心设计。想法、经验和对技术细节的把控也缺一不可。
查特豪斯数字化学习主管何冠男
上午7:00
上午7:45-8:15
学生安全到校后,IT团队组织tech talk,邀请各个部门(教学部门、管理部门等)中对新技术、教育科技感兴趣的成员一起参与,探讨当下最热点的教育科技产品及其使用方法,当面解决教师的疑问或困惑。
上午8:30-下午15:00
负责硬件设施d IT成员随时待命,及时解决教室设备问题,保证课堂的正常、稳步进行。
其他IT成员则参与到其他部门的议会中,整合设备、软件等使用反馈,进行常规维护。或是联系外部供应商,了解当前市场行情以及新型信息化设计方案。
下午15:30-16:00
临近下午放学时间,IT团队要确保学校的接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确保信息准确推送到教室,以便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按时、安全地上车。
下午16:00之后
开设IT相关选修课的教师则会“从幕后走到台前”,继续为学生授课。
晚上下班之后:
与处于不同时区的、其他校区的IT团队沟通、探讨相关问题。
以上看似杂乱、却是保障学校稳定开展的工作内容,正是查特豪斯数字化学习主管何冠男真实的一天,也是所有国际学校IT成员的一天。
IT人三个最被需要的瞬间:
说起IT工作,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周七天,七件同款不同色的格子衬衫,还有“濒临灭绝”的发际线,而且性别通常为男。然而事实上,IT女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爱莎国际教育集团信息技术经理李若秋负责着爱莎天河校区、科学城校区以及即将开学的武汉校区全部 络信息化事务。
爱莎国际教育集团信息技术经理李若秋
李若秋向新学说介绍了她所认为的三个IT最被需要的瞬间:
一是开学期间,并非特指新校开学前后的搭建繁忙,而是每学期的开学忙碌。国际学校的IT团队在开学前后通常会面临未知的挑战,对学校设备进行测试,确保开学后正常运行;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的新员工进行入职录入、软硬件设备的培训;IT与教学的融合等方面,都需要IT团队及时沟通,耐心做好每一个细节。
第二个是学校开办活动、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IT需要响应在最前沿的位置。2020年疫情爆发,线上教学刻不容缓。国际学校IT团队需要为教学环境搭建稳定的 络平台、及时联系国外教师,实现中外课程 络衔接。此外,根据教育部规定,维护学校线上运营、做好疫情防控、追踪每一位教师的路径与状态、师生每日打卡等,都对学校IT团队做出极高要求。
第三则是放假时期。其他部门教师最清闲的时期,可能是IT部门或者整个运营部门最繁忙的时候。放假期间,IT团队需要对设备进行整体的维护与升级,为新学期更好的服务校园生活。
实际上,IT团队被需要的瞬间绝不止三个,当前信息化时代,任何看不到的细节可能都是IT负责的内容。IT团队的“旋转陀螺”永远停不下来。
IT团队=“救火角色”+“教学导向”
北京市鼎石学校IT总监艾东则向新学说解读了IT在国际化学校运营中应该承担的角色——主动、超前、有备无患。
北京市鼎石学校IT总监艾东
艾东在2020年疫情期间带领鼎石IT团队在疫情中做出了一系列“看得见的”努力——第一时间选择适合的方案、提供培训等;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努力——找到微软工程负责人提出针对Teams在在线课堂场景中的20条建议,完美解决了在线教学最关键的带宽问题,同时不断尝试国内产品方案支持国内厂商等。
艾东认为,学校IT运营团队的定位除了传统救火队员的角色,更应该在教育科技上对教学团队有领导与导向的作用,这才是K12学校中IT应该有的样子。另外,对自身需求的理解、细致的测试、缜密的思维与计划,肯定都能够为运维省下很多投资。
他还提到了K12教育科技集成在学校中作用的最新理解,即从IT ? TI (Technology Integration) ? IIT (Invisible IT) 的新阶段——IT 无处不在,但你又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对IT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以救火为主要职能的传统IT运维部门是无法承载的。
03
IT精英“傻瓜式操作”
帮助教学运营实现数字化转型
“杂乱却有序”的日常工作内容、从传统“救火角色”到与“教学向导”相结合的身份定位,国际学校IT团队时时刻刻都在被需要着。
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华东区总经理巢巍忠表示,现在教育的发展相比原来,更加广阔,更有前景。境外的教育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渴望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知识体系。同时,国内大中小学等院校也迅速展开合作交流,整体教育框架发展对信息化 络的期望也随之提升。
此外,在当前信息化、互联 时代,学校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场所,所有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外界访客都能进入访问,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对信息化 络的高期望以及保障信息安全的需求,使得各国际学校IT团队在软件、系统的选购方面慎之又慎。新学说了解到,无论选择境外产品还是国产产品,软件还是硬件,国际学校选购的初衷都是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便于教师、家长操作。
国际学校作为多元文化聚集地,拥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教师。这些教师初入学校,应首先对学校的教学文化、教育理念有所了解,通过沟通,统一其教学的思路与文化。对于国际学校IT成员来说,选定的产品即使较为复杂也能接受,但发送到教师、家长手中的产品必须能够“傻瓜式操作”。何冠男表示,“界面上最好一眼就能看到所有功能按钮,电脑、手机、pad;苹果系、安卓系都能适用,不需要转接头。”
李若秋则告诉新学说,教学、运营的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方面的差异化。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拥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思想沉淀,但对最新软硬件设备“束手无策”。此时,国际学校IT团队需要向其提供专业帮助与支持,或尽量使用“定制化傻瓜式”设备来为其教学提供服务。
实际上,如何让教师、教学与数字化信息进行更好的磨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需要国际学校中每一位成员深入思考。强硬提供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或者一个软件给教学教师,并不能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需要IT成员与教师不断沟通与了解,为教师量身选定系统、软件,最后才能磨合达到良好的平衡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