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模型与“V”字模式开发模型

在做软件开发时,程序员们肯定接触过各式各样的软件开发模型,例如:写了再改模型、瀑布模型、增量模型等。其实,很多开发模型是在瀑布模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然而,了解“V”字模式开发模型的程序员应该不多。“V”字模式开发模型是汽车电子行业在瀑布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以符合汽车ECU等软硬件开发需要的模型。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产生的历史背景是20世界70年代出现的软件危机,该模型将软件开发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其类似于瀑布从上到下的过程,故称其为“瀑布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瀑布模型分为:项目提出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实现—软件测试—上线运行等6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相互递进,也就是说本阶段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因此,瀑布模型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以下局限性:

  • 试图将各步骤分离,然而这样严格的分离无法实现
  • 回溯修改几乎不可能,但软件开发需要时间回溯
  • 最终产品直到最后一个步骤才出现,而软件客户无法在早期直到软件原型,可能会引发软件功能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 在移动互联 时代,快速抢占市场才是王道,如果企业采用瀑布模型开发软件,根本就无法存活。瀑布模型的上述局限性导致其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互联 行业的发展。

    “V”字模式开发模型

    “V”字模式开发模型是在瀑布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是“V”字模式呢?

    解释一下为何用”V”字模型来表示,该模型开发流程仍是:系统需求—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编码—单元测试—软件测试—系统测试—实车测试等几个步骤。

    但该模型的特点是:

  • 系统需求确定后,系统测试工程师便开始写系统测试用例;
  • 软件需求确定后,软件测试工程师便开始写软件测试用例;
  • 软件设计确定后,软件工程师便开始写单元测试;
  • 最底层才是软件编码的实现。
  • 也即是说,在软件编码完成前,系统测试用例、软件测试用例以及单元测试用例已经完成。

    “V”模式开发流程将代码实现放在最后一步,即使客户需求发生变更也能很快做出修改,相比瀑布模型, V模型减少了回溯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24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