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从得物“删照”事件“看个人隐私的“盲区”

近日,备受年轻人欢迎的购物APP得物,又成为了热议的话题,而这一次并非有新款球鞋发布,而是因为涉及用户隐私问题。

事件的缘由是有华为手机用户曝光一则视频称得物疑似调用其手机权限,删除了一段其录制的关于收到问题货物的视频,而得物则回应称没有相应技术能力进行批量识别及定向删除。

由此可见,其实类似的操作,在不同的APP中都有使用,但是为何这次会格外引发热议呢?资料显示,这不是华为手机第一次“拦截”手机软件的删除缓存行为。有 友指出,包括QQ、微信、豆瓣、小红书等APP都被华为手机操作系统提示过有类似的删除行为。

从得物“删照”事件不难看出,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单一事件,只是在华为手机会提示出来,在其他手机可能就没有提示而已。但是在类似情况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目前关于用户隐私更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盲区”。

首先,就算不是删除用户的原文件,APP为何可以删除缓存内的文件?这是否需要用户授权呢?正如得物解释的那样,类似的删除行为其实已经是行业内的“通用方案”,是否引起关注更多只是看手机系统是否会提示相关行为的发生,那这个通用方案,是否合法合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APP获得的权限要求是“最少必要”的原则,但是对于一些模糊地带,还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否则如果华为手机把这个“BUG”修复后,也许问题也就随时光流逝了。

其次,对于可能存在于手机中的各种“通用方案”,用户是否需要有知情权?是否应该给用户选择权呢?用户如今在使用手机时会发现,每次安装各种的APP时都会提示需要取得手机的各种权限,从定位到语音再到存储等等,在这些“通用方案”中,APP取得权限后的作用和原因是什么用户往往并不知情,而一旦获得这些权限后,APP通过不断的升级和功能延伸后,此前获得的权限可能又用在了其他领域中,用户还会知晓其中的改变、又能做出选择吗?

从这次得物“删照”事件中,个人隐私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如果还是局限在“通用方案”这样的表面现象的热议,不能为目前个人隐私问题的“盲区”找到出路,显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次“删照”事件说不准还会在其他APP中出现。

南方产业观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