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教育部的一纸“禁令”,将学习类APP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范畴。
尽管教育部明确了“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但决定权却在“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因此,明确谁来审查、如何审查成为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
之前,一起小学、作业盒子等学习类APP经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审查,获得国家教育资源体系接入许可,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据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教育部指导,中央电化教育馆具体建设实施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具体举措。
那么,对于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的要求,中央电化教育馆是如何看待的?日前,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中央电化教育馆技术部主任杨非参加了光明 主办的“学习类APP发展与规范”座谈会。
杨非表示,教育部“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教育部针对媒体反映的群众呼声比较多的问题而及时出台的政策。从文件精神来看,不是对APP“一棒子打死”,而引导学习类APP要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用先进技术手段更加规范有序地服务好教育的新要求。
早在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文件,明确教育资源“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以及“基础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机制。
杨非认为,在当前的互联 时代,各级教育信息化服务部门依然分别购买教育服务,难免造成各个层级和各个地域之间的资源应用情况、用户评价情况信息不透明、服务质量不透明。在“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建设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互联 +教育”大平台,把体制内提供的基础公益性服务和 会市场个性化服务进行汇聚,严把评估准入,形成一个开放共享、可管可控的互联 大平台。
事实上,在教育部引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之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汇聚了一些学习类APP,并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各类应用使用情况。同时,还开通了学习类APP举 功能,方便学生、家长、老师通过相应渠道直接投诉。针对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将与学校、资源供应方协商解决。
“技术监控的引入,是用互联 治理互联 的具体手段,能够有效监控并获悉用户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杨非说,“新的文件出台之后,中央电化教育馆已经要求已经接入体系的学习类APP开展自查,并且组织系统排查,对于定期不能够整改的企业要进行下线处理,将文件精神落实到体系汇聚工作中。还将探索一个长效机制,实施动态监管、用户监管。”
其实,之前一些学习类APP被纳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也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满足了文件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整改、自查和排查后才能继续服务体系用户。
对此,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更是明确指出,APP在其他行业发挥的重要作用,缘何到了教育领域却出现大问题,这固然与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土壤不够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其他行业“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做法,在教育领域行不通。仅就学习类APP而言,既不能打广告,又不能为第三方做任何事情。所以,如果不突破教育买单的问题,APP在教育上的突破是不可能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