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轰然倒下,其中不乏知名度颇高的“百年老店”,各行各业概莫能外。这些企业倒下的原因有很多,也往往充满着戏剧性,但起初大都是从“小问题”开始的。分析众多企业倒闭的案例,无不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小疏忽”到“大麻烦”的过程。
其实,从哲学的角度看,量变和质变,时刻与企业相伴;企业的成长进步或者衰败坠落,都经历过一段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跨越。
日前,一家高档合资车企接连发布召回公告。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固然值得点赞。但翻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过去一段时间发布的召回公告,我们发现这家企业屡陷“召回门”,其召回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既有硬件上的缺陷,也有软件上的“疏忽”,当然也还有供应商原因导致的召回。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以严谨著称的百年汽车品牌,为何其导入国内生产的车型频频曝出质量问题?
事实上,有些跨国汽车品牌在国产化的进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质量危机的困扰。在多家汽车投诉 站上,某汽车集团旗下的众多合资产品,就因为各种小毛病而成为了消费者集中投诉的对象。这对于合资品牌及其中方合作伙伴的口碑,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致于有 友戏称:“百年XX,毁于XX”。
如果排除了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环节的问题,那质量问题会不会出现在生产环节呢?“车主吐槽的质量问题、主机厂召回车辆的缺陷,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生产工人疏忽、流程管理不严谨造成的”,上述工程师直言,“这些情况往往都不是大问题,只要在生产过程中稍加注意,都是可以避免的”。
“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先秦哲学家韩非子以此警醒世人:如果对暴露出来的小问题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让原本可以控制的问题恶性转化,那就会积重难返,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面对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众多跨国车企近年来纷纷推进本土化进程:加快导入更多车型国产,制定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营销策略……但却有可能轻视了国产进程中,对于流程精细化和管理精准化等细节方面的把控。这一疏忽不仅让它们的产品质量频频受到质疑,也让品牌本身饱受诟病。
相关阅读:
跃跃哲谈:造车得”伸向黑暗的地底”,”比惨”赢不来尊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