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 友吐槽APP占用空间大,“没用几个月,(手机)空间就满了,边清理边使用,非常痛苦。”究其原因,除了游戏等APP制作越来越精良外,4K影视、无损音质音乐、高清拍摄等技术的普遍应用,都增加了手机存储空间的压力。目前,64GB版本手机已遭不少手机厂商抛弃,一些旗舰机型基本都是128GB起步。(10月13日 中新财经)
随着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手机市场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市场秩序。手机厂商、软件开发商、消费者三者的关系就像一个大型的“生态缸”。手机的硬件条件是“缸”,其内存决定了“缸”内的生存空间大小,而软件则是“缸”中的绿植景观,软件的功能决定了“缸”的功能性。消费者是“鱼”,是“生态缸”圈层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鱼的生存,圈层不复存在;没有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手机市场也无从谈起。三者之间有所制衡,却也互相促进,共同推动智能机行业向前发展。
而如今,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微妙。手机软件正在变得臃肿不堪,一个APP便有可能占据几G的内存,迫使用户陷入下载、缓存、卸载的循环之中。绿植肆意生长繁殖会侵占鱼的生存空间,打破生态缸的平衡,从而导致鱼缺氧死亡。因手机存储空间不足而产生的焦虑感,事实上就是软件臃肿过度给消费者带来的“缺氧感”。同时,看似功能丰富选择多样的手机软件,却在某种程度上挤压着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使消费者处于被动妥协的劣势。
这种“缺氧感”,在消费者购买新机的时候不会出现。但随着手机使用的时间长了,便会慢慢滋生。原因不仅在于用户本地存储的照片视频增多,更在于APP内存占用在悄无声息地增长。许多软件在应用商店中标注的占存大小远小于实际占存大小,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软件需要保存一系列的用户数据,预留缓存。软件版本更新也是“存储危机”的一大原因,类似于微信、支付宝这样的大型服务平台,功能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占存也随着版本更新不断扩大。由于用户粘性极强,软件“巨头”们便不断割据着其他软件的“生存地盘”,只给个性化的软件留下狭小的空间。
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选项变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却受到了侵害。排除掉满足日常生活、 交需求的“必选项”,用户不得不为预留下来的空间“精打细算”。更何况,娱乐消遣类的软件当今也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此举更是让用户原本不多的存储空间“雪上加霜”。此外,由于手机存储管理没有电脑系统方便,看似简洁的操作系统实际上给用户针对性内容删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用户“想删而不敢删”。存储管理控制也形同虚设,因为用户不开启权限,APP根本无法正常使用,也就没有“主动选择”一说了。总体而言,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而这是绝不利于“生态圈层”平衡的。
而意图让“生态圈层”恢复平衡,绝非换一个更大的“缸”那么简单。一则手机硬件更新相比软件更新周期长得多,无法在满足用户扩大手机内存的需求;二则更换手机成本高,尤其是旗舰类手机,换机频率在三到四年左右,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存储问题。因此,软件存储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要解决蔓生的植物,首先需要剔除恶性品种。监管部门要将那些恶意侵占用户内存,违反应用市场准入规则的病毒软件挡在用户门外。对于与不明链接、弹窗、非法 站捆绑下载的软件,政府更要加强 络打击力度,让病毒软件无所遁形。
其次,也要定期打理植被。互联 软件为抢占市场,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修改、增加自身软件功能无可厚非。但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上,也有被反噬的风险。应该提醒软件开发商的是,给软件滥加功能,侵犯用户权限,肆无忌惮地蔓生“旁支”,往往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质化的功能竞争不过大体量的公司,而本身主打的新颖独特的小功能又因为精力过多投入到其他功能开发中而没有深挖下去,很快便会在手机软件的快速迭代中失去竞争力,最终失去市场,被消费者抛弃。
“生态缸”的平衡需要三方的努力。软件开放商不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长远考虑,提供为用户“减负”的优化服务,赢取口碑。作为消费者,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手机存储空间,更要提防被手机软件“牵着鼻子走”,将焦虑化为有形的行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