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华东交通大学教授周小刚:把“精”字体现在科研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新华 南昌5月17日电(通讯员 高欣音)上百个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全省11个地市2000份问卷的发放,历时4年不间断的调查研究,3个月的闭关整理,35万字的著作,5篇核心期刊论文……这样一串数字,是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周小刚教授的课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模式研究》的背后,是获“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高校唯一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他用专心一志、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着一名科学研究者的“工匠精神”。
精心设计巧选题
“科学研究要有前瞻性、新颖性和前沿性”,周小刚“匠心”独运,选“新生代农民工”为课题的切入点,巧妙地抓住了这三点特性。
在06年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时,他关注的就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诉求,“调研时发现愿意定居城市的农民工存在普遍现象:一技之长非常欠缺,技能素质有待加强,这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否在城市中立足。”勤思的周小刚并没有止步于此,带着问题在做研究的他,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大机遇”。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 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周小刚将自己的专业积累和国家需求“联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的课题顺应而生。
在高校工作的周小刚清醒地认识到,“泛泛而谈、浮于表面的调研是‘抓瞎’,是出不了成果的。”在开展实地调研阶段,带领着学生和团队,周小刚广泛走访了南昌、上饶、九江等省内城市及广东、上海、福建、江苏等省份城市的批发零售业、建筑安装业、餐饮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多个农民工聚集产业的企业,与中层、人力资源专员、农民工本人进行座谈、访谈,“沉”入企业,“深”入农民工中,扎实接地气地为设计问卷夯实基础。
精益求精细“打磨”
“工匠精神”贵在心志专一,科研更是忌“赶时髦”,要踏实走好每一步。对于周小刚来说,“调查一定要做扎实”, 是他一直以来强调和秉持的理念。
问卷的设计,其实大有“玄机”,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急功近利,“慢起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在周小刚看来,每一小步都扎扎实实,才能不走“回头路”,高效率获得最后的调研结果。
“您本人的文化程度: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职高、中专、技校 6.大专 7.本科及以上”,这样一道了解文化程度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7个选项,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况。为各个选项标上的数字“1234”而不是“ABCD”,也大有学问。“为了方便调查结束后,往SPSS软件中录入数据更快捷”,这样一个小细节,都要事先考虑到,这不仅源于周小刚多年来的扎实经验“功底”,更是他对调查研究中每一个环节严谨的“精雕细琢”。
上千份问卷的反馈信息要一一整理、筛选、剔除、分析、总结,周小刚把家“搬”到了学校,全身心“闭关”,投入到调研的撰写工作中,忙到深夜,是经常的事情。有时被问题卡住,会两三天不眠不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和同事讨论。最后,3个月无休写成了35万字的著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研究,专门出台了《教学建设与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激发教职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仅去年一年,该校就获批省级教育规划项目16项,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37项,立项总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