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汉油田研究院天然气开发所,53岁的高级工程师朱朝光桌上,堆满了画着图形和符 的草图,电脑显示屏上闪烁着各种地质图模型。
“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软件开发者,实际上我更像是一个围绕勘探开发任务绘制地下宝藏图的IT美术师。”朱朝光笑着说。
找油数据变成鲜活图形
开采油气资源,需要根据勘探数据绘制地质构造图,开发人员才好按图索骥找到地下的宝藏。1989年,朱朝光从西南石油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那时,绘图员还在手工绘制地质构造图,一旦要改动图上油气井位置,就要重画;工作量大的话,重画图要耗时几个月。
“在别人看来,冰冷枯燥的地层草图和数据,是躺在纸上的冷冰冰的‘死物’,但是在我看来,借助软件,它们能够活起来。”用软件代替人工绘图能大幅提高效率,当时国内这方面还是空白。朱朝光只能从零开始。
1990年之后,他和同事启动DGR系列地质绘图软件开发,绞尽脑汁将抽象的数据变得一目了然,甚至想尽办法将软件效果变得更“美”。一次,他发现地质构造图等高线没有美术效果,复杂图形显示分辨率低,不直观。他设计数据交互算法,将等高线数据“转译”为美术效果。绘图时颜色数据一次性覆盖,令人赏心悦目。
在工作中,朱朝光有时会陷入痴狂。他在钻研DGR系列地质绘图软件时,希望地质构造变动后,能够用鼠标点击让等高线上的等高值根据地形变动沿着等高线自由移动,这要求用软件原始数据算法体现,但百思不得其法。夜里,他梦见一根有红点的橡皮筋套在山峰的一个高度值上,随着山峰热胀冷缩,皮筋也变大、变小,红点也在移动。
他惊醒想到“皮筋就是等高线,红点就是等高值,让等高值不脱离等高线而自由移动,只需计算出等高值在等高线上的百分比点(比例点),用数据算法予以固定就可以了。”兴奋的朱朝光很快补充了软件功能。
经过不懈的努力,朱朝光主持研发的软件产品《DGR3000地质图形工具软件系统》2004年得到了中石化股份公司重点推广,此时,国外同类软件已进入市场,但一套动辄二、三十万元。朱朝光研发的软件门槛低、易上手,且价格比国外软件低得多,至今装机量超过2500套,成为中石化系统各油田开发人员的专用软件。
提高工效40倍 用软件处理“采气”数据
通过建立软件模式描绘地层构造,只是朱朝光的一项成就。通过软件处理海量数据以服务油气田建设,是他更大的志向。他的另一件杰作——页岩气井数据处理系统,便是在这种执着下诞生的。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自2012年取得勘探重大突破,至今累计产气突破445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占我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
随着产量增加,页岩气井的数量也快速攀升,从几十口到几百口再到上千口,每口井每天都会产生新的基础数据,如进尺、出气量等。这些数据有机器自动采集也有人工收集,都汇总到数据库中。分析、研判这些数据,能预测气井产量、指导开发工作,其意义不小于开发新气井。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数据很快累积到海量,人力已无法应付。2015年3月 ,朱朝光来到研究院涪陵页岩气田项目部工作,当时气田技术人员需要收集每口气井的基础数据做成图表,供专家做生产动态分析,工作量过大,技术人员叫苦不迭。
软件要处理的数据种类格式复杂,要识别精确、精准描绘并不容易。朱朝光开始熬夜学习相关知识。经过半年攻关,他研发成功“页岩气井数据处理系统”,可高效智能采集页岩气动态数据。这套系统每周至少可生成上千张图表,解决了人工处理数据效率低下、数据差错率高等问题,提高工效40倍以上。至今,系统累计生成上百万张图表,准确率100%。
湖北日 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 、 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