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娃偷偷充值了!
这一次用的是奶奶的手机
消费近7万元
女孩玩游戏买角色和装备
偷偷充值近7万
家住霖雨路附近的陈先生,最近发现自己母亲手机上收到一些消费短信,都是一些用于游戏充值消费的,且充值次数比较多,细问之下家中12岁的女儿承认是玩游戏充值了,从4月份到6月份这段时间花了家中老人近7万元。
从陈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明细和手机充值账单可以看到,从今年4月到6月,陈先生的女儿在王者荣耀、第五人格、阴阳师、光遇、原神等多款游戏软件上充值,金额从几元、几十元到1998元不等,最多的一天充值了二十多次。
分别充值到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米哈游影铁科技有限公司名下。
市民 陈先生:“5月24 一天就充值24笔,10 的时候发现就无意中发现,平时她奶奶的手机我们也不可能去玩去用,就一下子发现她奶奶短信有扣款记录,一下子我们才惊醒过来一看,银行流水一打出来,将近有7万这个样子。 ”
陈先生说,他女儿今年12岁,平时都是老人带着,女儿经常会拿着老人的手机在玩,也不清楚她是怎么知道支付密码的,孩子充值的这些钱都是老人的养老钱。
市民 陈先生:“现在这孩子确确实实是在无任何认知这种情况下,做出来这个事情,对花钱对游戏上的钱(充值) 都没有任何认知。”
陈先生的女儿:“这些都是我看我妈支付密码,然后我悄咪咪的知道的,玩这个游戏我一开始是不充钱的,就单纯的玩一下,就是到了后面我就开始充钱然后玩游戏了。 ”
陈先生说,女儿从去年7月份开始就陆续有充值情况,但金额比较小,他们也没注意。直到今年4月,女儿在游戏上大笔充值他们才察觉了异常。
陈先生的女儿:“王者荣耀拿钱买了游戏币之后,我们就可以换一些皮肤,但是玩阴阳师的话,就是换一些角色。第五人格我们也是充皮肤,我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很没有这个必要,这些皮肤其实就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祟。”
目前,陈先生一家已向游戏平台客服方进行反馈并向辖区派出所 了案。
问题来了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
家里大人可以把钱追回来吗?
在《民法典》里找答案!
未成年人“打赏”、充值
能退还吗?
消费维权指南
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怎么办?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 络直播平台及电商平台的管理通知中规定,用户在进行实名认证之后才能进行打赏,未成年人是禁止打赏的。平台公司还要对用户每次,每月的打赏设置上限。
其中第6条中明确规定:
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 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
在用户每日或每月累计“打赏”达到限额一半时,平台应有消费提醒,经短信验证等方式确认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消费,达到“打赏”每日或每月限额,应暂停相关用户的“打赏”功能。
平台应对“打赏”设置延时到账期,如主播出现违法行为,平台应将“打赏”返还用户。
平台不得采取鼓励用户非理性“打赏”的运营策略。对发现相关主播及其经纪代理通过传播低俗内容、有组织炒作、雇佣水军刷礼物等手段,暗示、诱惑或者鼓励用户大额“打赏”,或引诱未成年用户以虚假身份信息“打赏”的,平台须对主播及其经纪代理进行处理,列入关注名单,并向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书面 告。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可否退款?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也就是说,八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未成年人出现大额充值,则认为该行为超出了未成年人年龄和智力状况,如果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该行为是无效的。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小编提醒
想要追回孩子充值游戏的钱,家长可以先联系该游戏平台。若客服能解决便可直接追回,若不能解决,家长可以以对方为被告,向法院提起确认游戏充值行为为无效或者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之诉,以此来追回钱款。
特别强调
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