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开放40年|丁法章:《新民晚 》美国发行记

【编者按】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上海,1990年代上海经济 会发展从负担沉重的全国“后卫”,一跃变“前锋”,实现大变样。浦东开发的高楼大厦背后,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开发的规划政策背后,开发开放的高速进展背后,有着怎样的大胆尝试、奋力进取的故事。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口述系列,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了部分上海改革开放的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们讲述上海改革开放那段激情澎湃的历史。该文将收录于即将出版的“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口述”系列丛书中。

澎湃新闻 刘筝 图

采访:谢黎萍、郭继、张鼎、黄啸

整理:张鼎

晚 “飞”出国门的缘起

1994年11月1日,《新民晚 》通过卫星传版,在美国同步印刷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省市级 纸中迈出国门,走向海外的第一家。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到现在为止后无来者的事情。从此以后,《新民晚 》这只在国内“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乐在海外播友谊,甘为游子传乡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华彩乐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记得《新民晚 》顺利在美国发行后,天津《今晚 》老总曾问我是怎么走出去的,我说这件事情说来话长,过程非常艰辛。应该说,《新民晚 》之所以能够走出去,是因为当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条件。

催生我们把《新民晚 》推向海外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应当说,《新民晚 》能够飞出国门,是随改革开放的发端而发端,随改革开放的扩大而扩大,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深化的。没有改革开放,《新民晚 》不可能走出去。1992年,我到《新民晚 》的第四年,恰逢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上海震动很大。南方谈话强调“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我们新民 人通过学习,觉得在 业改革上也应“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当时碰到的突出问题是,《新民晚 》原本是四开8版的小 ,很多经济改革的内容限于版面无法刊登,尤其是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每天都有新事物、新经验和新人物出现,我们想要 道,但是苦于没有版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信息需要通过 纸等媒体以广告形式传播,但因我们晚 版面不够,且要严格控制新闻和广告的比例,因此在《新民晚 》上刊登广告要排队三个月,这也是很大的矛盾。海外很多华人华侨想要到国内投资,希望晚 能够更多地介绍改革开放的政策、投资信息和经验等,但也限于版面无法刊登。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严密地论证,我们觉得要顺势而为,只要领导同意,读者欢迎,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所以,在市委分管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关怀和直接指导下,我们大胆地作出了从1992年7月1日开始扩版的决策,由原来的四开8版扩为四开16版。应当说,《新民晚 》的扩版是抓住了先机,动手比较快,一炮打响。读者欢迎,一片叫好, 会效益有所提升。 纸的发行量不降反增,达到130万份,到1997年更是增长到185万7千份。另外,扩版也满足了广告客户的需要, 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总体来说,扩版非常成功,我们取得了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同仁一片欢欣鼓舞,领导很高兴,兄弟 也很欣赏,来学习交流的也不在少数。

1992年7月,上海凤阳路上市民排队购买新改版的《新民晚 》。

会效益让《新民晚 》名声在外。加之又有经济支撑,对外交流日渐增多,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仅1994年一年, 就安排出访团组35批,共62人次,接待来访34批,达203人次。通过对外交流,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然而,外出考察的同事们普遍有一个感觉:我们中国大陆在海外的声音比较微弱,甚至某些方面还不如台湾,大都是西方媒体在唱主角。大家都认为,我们在海外的宣传和国内的大好形势很不相称。当时,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和宣传部长金炳华曾对我说:“你们晚 的效益比较好,能不能考虑在外宣上做点奉献,扩大我们在海外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开始酝酿研究能否在外宣方面做点事情。

1993年12月,我和 经理部经理陆其祥以及市委宣传部外宣处副处长荣牧民组成赴美考察小组,在美国华人朋友的陪同下,先后到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广泛征求上海籍移民、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总共历时半月左右。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当地华人非常迫切盼望《新民晚 》在美国发行。原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到海外求学、经商、办企业和探亲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海人。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直在牵动着广大游子的思乡之情和 国之心。为此,他们有的通过北京中国国际书店在世界各地的发行渠道获得《新民晚 》,有的就通过国内亲属不定期邮寄《新民晚 》,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耗费钱财,而且由于数量有限,传阅到最后,往往就成了一张张碎纸片。因此,不少华人读者坦率地提出,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更便捷的方式,在美国发行《新民晚 》。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拜会了我国驻有关城市使领馆和新华 华盛顿分 的领导,听取他们对《新民晚 》在美国印刷发行的意见。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在接见我们时表示,这是一件扩大对外宣传的好事,欢迎《新民晚 》尽早来美国发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王学贤在宴请考察组时还主动建议我们把发行机构设在洛杉矶,认为洛杉矶有相较纽约距离中国比较近,有约80万华人,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友好人士众多等诸多有利条件。

考察回来后,我们向市领导作了详细汇 。陈至立副书记明确指示:《新民晚 》赴美发行是加强外宣工作的一件大事、实事,应作为上海1994年上海对外宣传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抓好。你们要抓紧时间筹备。 班子讨论后,大家也取得一致意见: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这方面为国分忧,为加强外宣,向海外侨胞传播祖国声音,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祖国,我们作为媒体人责无旁贷。大家决心要把《新民晚 》进一步发展成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流晚 。

实现美国同步印刷发行

作为一家地方 纸,搞跨国印刷发行,国内尚无先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于是我们就制定了“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稳扎稳打,积极进取”的方针。

首先要按照驻外机构必须要经国家批准的规定办有关手续。陈至立副书记和金炳华部长在北京开会期间,特地抽时间陪我一道拜见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曾建徽。曾建徽主任直接听取了我的有关汇 ,当即表示支持。1994年4月底,我们收到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对外贸易部的正式批复,同意《新民晚 》在美国发行,批准在洛杉矶组建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并核准14人的编制,其中6人国内派遣,8人在当地招聘。公司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印刷发行《新民晚 》,二是为美国版《新民晚 》代理广告,三是发展与 纸有关的产业经济,如印刷、机械、纸张等等。

1994年10月,新民国际有限公司揭牌。

在此之前,曾建徽、金炳华、周文重等还于当天下午应邀参加了新民国际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并与公司员工合影留念。他们还分别题写了“传播祖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贺词。李道豫、已就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的王学贤以及知名美籍华人陈香梅都派代表赴会,并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刚抵达上海就任美国驻沪总领事的柏瑞琪也特地从上海发来贺电:《新民晚 》在美国发行将会促进美中两国的理解,而这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宝地江市长推掉另一个重要会议赶来道喜,说:“我的城市成了《新民晚 》在美利坚发行的发源地,这是洛杉矶华人的一件大喜事!”他还郑重地将一份荣誉市民的证书授予我。这一天,新华 华盛顿分 向全球播发了题为《新民晚 在美国正式发行》的新闻稿。

经过公司员工的努力,《新民晚 》在美发行量稳步上升,很快遍布美国50个州和一个特区。海外游子在大洋彼岸看到家乡 纸,倍感亲切,他们把看到《新民晚 》比作“每天喝一口家乡的甘泉,既知家乡信息,又抚思乡情怀!”有的读者来信说:“《新民晚 》像一只 春的燕子,飞入海外寻常游子家,把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带给我们,我们离家更近了!”周文重充满深情地说:“《新民晚 》不仅是上海人的,也是中国人的,更是海外华人的!希望永不满足,不断开拓,求实创新!”

成功创办《新民晚 ·美国版》

庆典上,周文重、冯树森、国务院新闻办副秘书长康春华、洛杉矶中国企业家联谊会会长黄朱正、阿罕布拉市原市长泰尔麦基·伯克先后发言,特烈祝贺美国版创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陈文英宣读了洛杉矶市市长雷登的贺信,并将一帧贺匾赐予我。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总干事沈小平代表全美70多所中文学校向《新民晚 》赠送祝词为“海外之光,读者福音”的贺匾。一位与会的老华侨动情地说:“《新民晚 》到美国来发展,且举行如此规模盛大的庆典,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最后,我代表 全体同仁致答谢词,表示一定以燕子衔泥的精神,锲而不舍,涓涓不弃,为友谊之桥更加坚固、理解之窗开得更大作出实实在在的奉献!新华 和中新 都对这一盛典播发了电讯稿,国内主要 纸纷纷予以刊登,港澳地区的不少媒体也十分重视。

【口述人简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9月2日
下一篇 2018年9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