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供图
与会嘉宾认为,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RCEP生效实施开局之年,会计作为促进互联互通的商业语言,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通过推进会计准则协调,加强会计监管合作,优化会计人才培养,夯实会计基础设施,有助于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推动中国-东盟合作行稳致远。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锋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受益“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与东盟已连续两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作为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窗口,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7年,学院提出会计基础设施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包括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和会计人才体系,其中准则是基础,监管是保障,人才是关键。随着经济 会的发展,会计基础设施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经济合作中的会计数字技术、财务信息化、税收制度等也属于广义的基础设施内容。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了全面、紧密的合作。未来,学院希望与自治区财政厅及国内同行加强合作,夯实基础设施,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助力广西对外开放,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开启新篇章。
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主任李扣庆就“东盟与中日韩(10+3)区域经济展望”进行演讲。他认为,由于外部不利因素增多,预计10+3地区2022年经济增长将从2021年的6.0%放缓至3.7%,通胀将达6.2%。随着中国经济好转,预计2023年区域经济增速将回升至4.6%,通胀将放缓至约3.4%。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机遇,例如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区域财金合作的政治意愿、良好的区域财金合作框架以及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等。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10+3地区需努力加强域内联系、拓展合作领域,推动疫情后经济增长,减小疫情创伤,防范未来冲击。其中会计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财政部广西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祥云围绕“加强会计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指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日益深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的增长迅速,双边贸易的规模在迅速扩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不断深化。她认为,互联互通不仅仅指硬件基础设施,也包括制度规则、会计信息等软件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会计对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经济、贸易、金融的互联互通。结合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她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坚持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战略,二是畅通“一带一路”国家会计准则合作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平台作用,四是研究建立中国东盟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制度,五是大力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六是引领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可持续准则制定。
德勤亚太区审计及鉴证数据分析和创新领导合伙人金科分享了对于推动“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他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计数据的深度和广度、会计数据资产确权、会计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以及数据安全保护是加速“一带一路”会计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利用的重要方面。其次,着力提升我国财会类软件的国际化竞争力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最后,ESG对于促进“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走出去”企业应在绿色建设、科技创新、风险防控等领域投入更多精力与财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中国企业要加强ESG高层治理,完善ESG管理体系,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有效管理企业在海外面临的环境、 会和治理风险。同时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基本情况,并评估 会和环境等相关因素,搭建透明且适宜的属地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提升沿线区域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度,构建互联互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基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