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本是方便师生、家长沟通的手段,但到底是怎样的微信群、朋友圈,让每天忙于工作的家长放不下手机,整天倍感莫名焦虑。有些家长一人就入了 20 个群,群内每天各种信息”狂轰滥炸”。家长微信群,为何成为贩卖焦虑群?
【微信群让家长既爱又恨】
“还未正式进入初中,同年级的家长就自发建群,如今,我一个人就入了 20 个家长群!”一位公办初中六年级学生家长周女士说,这 20 个家长群除了班级的语、数、英老师各建了一个群,还有班级群、学校群、屏蔽掉班主任老师的家长群,以及校外机构的学科群、升学群、刷题群和课外群等,自己每天被群内的各种信息”狂轰滥炸”,根本来不及看。但周女士坦言,自己也生怕遗漏了某些重要信息,又舍不得退出任何一个群。于是,她把校内重要的家长群、机构的升学群置顶,其他校外群每晚临睡前刷一遍。
像周女士这样被捆绑入群的家长不在少数。谢女士的孩子今年就读民办初中七年级,还有两年即将参加新中考。”日前发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后,看到群里就名额分配讨论激烈,难免有些焦虑。”谢女士说,新政一出,来自官方、机构甚至房产中介的各种解读蔓延在家长群里,让人有点”招架不住”。而家长的焦虑也会投射在孩子身上。还有家长坦言,微信群让人既爱又恨——很想退出,但又不能,否则意味着主动放弃孩子的前程。
【机构、中介、自媒体组队拉群鱼龙混杂】
就在今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发布的第二天,一家房产中介就在群里直播解读升学政策——政策变或不变,将如何影响择校,还提供学区咨询。还有一些标榜”学区房攻略”的公 和 区家长群,依靠贩卖焦虑,希望获得更多粉丝和点赞。
近年来,静安等多个区教育局曾针对班级家长微信群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在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中提出具体规定,如杜绝群内通 点名、批评学生、公布成绩或排名、杜绝拉票、红包、集赞等。有一部分学校的班级微信群仅保留原有的”发通知”的功能,更多通过晓黑板或钉钉等进行家校之间点对点沟通。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早在 2018 年就制定了学校的班级微信群公约,要求班级群实行实名制管理,进群成员一般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班级群信息发布时间为每天 7 时至 21 时 30 分,群内不发聊天争吵内容、不发无关广告、拉票、红包、集赞等,不宜因刷屏影响其他家长接收老师的信息或通知,群内不频繁发布”晒娃”信息。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也规定,原先的家长微信群在群里仅发布通知,家长不参与讨论,可回复”收到”。但更多培训机构、房产中介和自媒体的家长群内,没有严格的管理规范。
【管好微信群还有哪些坎】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教育本身具有专业性,对于机构、房产中介等应设置一定的门槛或条件,不得随意进行不科学、不理性、超范围错误解读。家长同时也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学会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对于微信群,不能全部相信,只能‘微微’相信。对孩子来说,适合的教育始终才是最好的。”迅行中学校长陶薇芳说。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李伟涛认为,学校、家庭、 会协同育人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意义毋庸置疑,但让家庭消解不必要的过度焦虑,真正实现协同育人,需要破解观念壁垒和信息壁垒。壁垒的破解,一方面需要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制、推进教师全员导师制,为家长提供更多正确、科学、权威的信息,另一方面也需要全 会站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依法依规对自媒体公 以及 区家长群进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