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信息收集设一道卡 给用户隐私上一把锁

新闻背景:

近日,有用户在 络贴出截图称“iOS版微信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此外,还有多名用户通过手机系统的“记录App活动”功能,发现美团、淘宝、QQ、微博、搜狗输入法等App都存在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索取用户定位信息的问题。

别让用户使用App时“如履薄冰”

一段时间以来,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已不是新闻,主管部门曾多次通 相关案例。有些企业涉嫌打着“方便用户”的旗 ,凭借技术优势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找不到真凭实据。这次引起轩然大波,一是因为主流应用涉及众多,且读取太过高频;二是普通消费者终于有了看得懂的工具,技术抓住了技术的小尾巴,用户这才发现App居然对自己爱得如此“深沉”。

针对微信在未被主动激活应用的情况下读取后台相册这一行为,该用户“为什么要这么操作,究竟读取了什么额外信息,如何处理用户隐私?”的担忧与质疑在情理之中。近年来,手机App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事件常有发生,工信部点名的多款违规APP背后多是小公司但也不乏互联 大企业。在“屡罚屡犯”的情势下,“应用软件正在监听我们”等谣言一时搞得人心惶惶,用户在使用手机软件时也变得“如履薄冰”。

App过度收集信息为何层出不穷

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一种内卷,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不考虑用户成本随时唤起随时收集。收集的信息越多,用户画像就越精准,能开展的经营活动就更多,获利更丰厚。还有一小部分企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利用现成的集成服务开发App,其中内嵌了信息收集功能,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当然,根本原因是此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户信息收集行为,企业越界不犯法,很少受惩罚,缺少整改的意识和动力。

不能放任APP侵犯用户隐私

有法可依更应有法必依。企业应肩负起责任,杜绝利用技术认知差异欺负用户,显性及隐性地违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企业应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益,更有责任保护用户权益。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用技术的方式“偷窥”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则背弃了 会责任。

对于部分顶风作案的App,监管部门应要求企业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将此次曝光作为一次普法、执法的契机。同时,监管部门还要提高技术水平,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平台也应当负起主体责任,帮助用户和监管部门发现违规操作。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

(以上综合经济日 、广州日 、红 。)

微言大义:

@飞行者:这还有什么隐私可言?

@电气鼠阿皮:现在很多手机App都成了“小偷”。

@深哥厉凡:这不是bug吧?

@一枚炸鸡腿:好家伙,后台这些操作就没闲着,可算知道我的手机为什么这么耗电了。

中国经济 编后语:

事实上,隐私既不“隐”也不“私”,已经成为移动互联 时代的顽疾。在“隐私安全”问题上,用户和App平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关系。但有平台却以“提升用户体验”之名搪塞过去,显然是避重就轻。要知道,提升用户体验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对用户的手机进行后台“监控”,某些平台只是在保护用户隐私和追求眼前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针对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积极履职,进一步完善监管技术和手段,给App信息收集设一道卡,给用户隐私上一把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10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