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2020年一次性通过建造师(市政)考试的,备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套路,或许对正在备考的考友有点帮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必过的坚定信心
这一点至关重要!说实话,自2018年具备条件开始备考以来,我就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肯定能过!所以才有坚持考下去的动力。
二、了解考情和考试经验
自从备考以来,加了好多QQ群,看群主分享的资料和一些心得、经验、学习方法及推荐老师,然后在头条看一些考友的经验分享文章,慢慢的会对建造师考试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能找到考友们备考的共同点和避坑点,再加上大家对各个讲课老师的特点分析和推荐,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关于推荐老师,我的情况是这样的:第一年买的正版书,跟着建工教育老师听课(就不具体名字了),做了些练习题和真题就考试了,肯定不过(基本上都差20分左右),本来第一次考我也是抱着试水的心态去的,而且好多年没考试了,有点陌生了。第二年因为一些事情 了名错过缴费没考,然后 考了注安,利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过了三科,技术没过,差了6分,书看了一半,如果能把书看完应该可以一次性全过的。第三年(2020年)从3月份开始准备,最终一次性过了一建,注安剩余的技术也过了。
三、学习套路及方法
重点说说这个。总体路数:对照课件看书+做历年真题。具体展开来说,我都是每天晚上对照课件看书,时间控制在1-2个小时,看时间长了容易犯困迷糊,我是四科同步在看,每一科看1-2个视频,看多了容易烦,也记不住,一般一晚上也就看两科,每天不固定具体看哪科,根据心情来的,然后休息一会或者玩会游戏,换换脑子,然后回宿舍洗个澡清醒一下,躺下后开始手机刷题,这时候我都是做的同步的练习题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点,做一个题看一下解析,对照解析回顾自己做题的思路,查漏补缺,一般解析的知识点都比较全面,认真看一遍。(我用的做题软件有嗨学课堂,建设工程教育,环球 校快题库,用的最多的就是嗨学课堂了。通过考试当年看的课件老师是市政实务李莹,法规陈印、管理李娜、经济达江。)
等把书全部看完后,开始做历年真题,一般以当年考试年份的前3-5年为佳,再往前的年份参考价值不大了,我都是留着最新一年真题的不做(比如我是20年考试的,19年的真题留着不做),留着临近考试时检验用的。我做真题的方法是整体做完一遍,然后从第一题开始把每个选项从书中找到原文,全部标注出来,我把考试年份也标注在书中每个章节标题的前面,每个选项全部标注,这样不但可以找出考点分布情况,还能知道每个考点都在哪些年份考过可以找出一些考试规律(比如一些考点每年必考,或者3年考2年之类的,可以分清主次),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把考试选项和书中原文对比,知道错在哪里,这一点在法规里体现尤为明显,有时感觉是对的,但实际可能因为一个字,意思就变了(例如“应”和“可”的区别,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好多人考完感觉不错,最终差个1分2分没过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像这样的考点就必须加强记忆。还有一点,细心的考友可以发现书上的一句话可能考过好几遍,只是每年的说法不一样。三门公共课都可以这样做真题,我感觉效果很不错,最重要的实务会有点区别,选择题还是一样,但是案例题就大概对照答案看一遍,在书中尽量找出出处,有的书上根本没有的,需要自己总结归纳的,所以解析答案可以多看看了解下答题思路和方向,因为考过的知识点可能要三四年后才会出些类似的题,比如市政中的“满水试验”这个知识点,我记得好像是16年考过注水分次高度,而20年考的计算浸湿面积,时隔四年才重复考点,而且考的方向不一样。用我这个方法做真题,会发现好多小规律,时间久了有的我也记不清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果真题做完了,就找一些带详细解析的题来做,先自己试做,当做考试一样,做完再对照答案,仔细研究。我不太赞同题海战术,但是断断续续三年多的时间手机刷题每一科也都做了一千多道题,不过还是以真题为主,真题才是最有水平的,也是最能检验复习程度的。
临近考试前,基本上也能知道自己复习情况,然后翻开标注满满的书,有一种满足感的同时,重点看看自己着重标记的知识点,查缺补漏。有兴趣的话,和一起备考的小伙伴可以探讨一下哪些知识点会必考,加深一下记忆,沟通一下感情。
21年用的同样的方法,建筑增项考过了,用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吧。看的建筑实务课件老师是嗨学的王玮。
PS:其实我考过的每一科都是刚刚过线,最多的没超过10分,基本上多个2、3分。
以上就是我一建备考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各位考友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有在备考其他建工类证书的考友可以加个好友,咱们一起努力拿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