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冀州区文保所工作人员在野外文物安全巡查中得知,2021年8月份,冀州区小寨村某村民在清理旧房基时,出土了一通清代“三圣庙”功德碑。由于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该碑被遗弃在村北河岸上已一月有余,若被非法文物分子觊觎,随时有被盗遗失风险。
文保所所长张博得到该线索后,立即组织文保人员把该石碑运送到文物库房进行妥善保护。9月11日,文保所工作人员来到该石碑遗弃地十分痛惜地发现,石碑斜卧在乱土草丛中,碑身上有几道新鲜划痕,应为近期野蛮拖曳所致。
这通石碑由青石制成,通体磨光,表面平整光滑。整个石碑长180厘米,通宽65厘米,厚23厘米,上部碑额长40厘米,宽69厘米,底部有长25厘米,高10厘米,厚5至10厘米的石榫,估计石碑重量不低于1500斤。通过碑身下部的石榫判断,此碑原有底座。碑身正面刻有“三聖廟”,“清光绪二年”等字样,光绪二年即1876年,说明该碑有近150年的历史了,
该碑背面碑额居中刻“碑陰”二字,周围饰以云状花纹,碑身刻“直隷冀州城西寨兒莊( )….”字样,由此可知小寨村在清朝时叫做“寨儿庄”或“寨儿 ”。还有“京都布施”四个10厘米见方的楷书大字,其余遍刻2厘米见方的宋体小字,有“七寶斋”、“天德涌”、“慶聖樓”等商铺字 名称,“尚存孚”“王胜贵”“史玉堂”等人名,应当是当初建庙施主店铺和姓名。碑文中的几个人名在村民族谱中也有记载,其中尚、王、史等姓氏与现代村中姓氏相契合。碑文下部刻有“北横活长五丈二尺四寸…”等文字,当是寺庙地基记载。碑文总计近千字,信息量较大,但由于刻画较浅、磨损严重、年代久远且保存不善,部分字体已无法辨识。这些文字除了让我们了解了小寨村的村史外,还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从字体的体型和用笔方式观察,碑文的撰述者有深厚的书法根底。
小寨村村干部和附近村民听说古石碑将被运走保护起来,纷纷赶来帮忙。由于石碑过于沉重,为安全起见,村干部调来一辆铲车,帮助把石碑轻轻吊起,小心翼翼地装到车上。围观的一位老年村民说,当年村中曾建有“三圣庙”一座,形制大小却说已无从查考。关于“三圣”,查资料可知有多种说法,这里的三圣究竟是哪三圣,也无人能说清了。村干部介绍,三圣庙消失后,小寨村三队队部的房后是水坑,该碑被砌在墙角防止雨水冲刷,直至近期村民清理原三队队部地基,被视作无用之物遗弃野外。
装车的间隙,文保所的工作人员趁机给前来观看的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文物普法课,向大家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发放宣传资料, 召大家加强文保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向文保部门 告,不给文物贩子以可乘之机。
文保所张博表示,将尽快对碑刻进行拓片,邀请专家辨识、解读和鉴定,确定其文物价值;通过对该碑文字的释读,可以了解石碑的详细信息,掌握其实际的用途与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这通“三圣庙”功德碑的出土,有助于了解冀州小寨村村名变迁历史,对冀州地方史研究极具有学术意义和考古意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