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日炎炎,却挡不住青春的步伐。
这些闪光的暑期提案,由我们“浙里·正青春”来记录。不仅为高校学子的暑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媒体发布的渠道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 会各界充分了解当代高校学子在 会生活、家乡建设等多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最终有10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成为2017浙江新闻官方指定 道实践队,冠以“浙里·正青春”实践之名。
↓↓↓
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的生存团队成员们与列车员合影。
50元,在一个陌生城市生存15天,能行吗?
刚到昆明的大二学生王莫非就差一点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两天前的上午,他在连续被30家用人单位拒绝之后,沮丧地耷拉着头,不知何去何从。
7月18日,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生存团队抵达昆明,在当地开展“生存训练”。王莫非是其中一员。
按照实践要求,王莫非和其他34名同学必须在昆明工作15天。活动结束后,他们所赚取的工资将“从哪里赚取,回馈去哪里”——全部捐助昆明当地考上浙江师范大学的贫困大学生。
15天里,每个团队成员的生存基金只有50元钱,除了用于吃饭,每天还要支付20元的房租费。“挑战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如果王莫非在三天之内找不到工作,将被淘汰,挑战失败。”带队老师陈佳伟说。
在金华高铁站,生存团队正卖水换取生存经费。
7月19日中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王莫非穿梭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背着一个双肩包,额头已渗出汗珠,“现在还没找到工作,一上午找了30多家企业,都被拒绝了。”王莫非说,因自己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同时具备摄影专长,想去尝试与教师、摄影相关的工作。
不料,处处碰壁。“比想象中艰难,而且第一次知道发传单竟然也要面试。”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王莫非认为首先缺乏工作经验,另外15天的工作时间很短,企业不愿意招聘临时工。
19日下午,“出师不利”的王莫非传来了好消息。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惺惺相惜,这群95后的挑战打动了很多人——经过同学介绍,一位刚大学毕业的教育机构老板主动提供了4个话务员的岗位。王莫非总算是有了收入。
相比之下,同团的卢韵却顺利许多。在生存的第一天,队员卢韵便找到了一份旅行 行政助理的工作。
卢韵正在一家旅行 工作。
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的她,熟练掌握电脑办公软件,而这恰是是旅行 所需要的。卢韵说:“我在来昆明之前了解到云南旅游业较发达,尤其在暑期旅游旺季,各大旅行 可能有用人需求。所以我一到昆明,就直奔这里来了。”19日一大早,她就来到旅行 面试,凭着自己的实践经历和专业优势,得到面试官的认可。
从此可以看出,供需对口是快速找到工作的秘诀。成功也总是会倾心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家国际旅行 的负责人说,看中卢韵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给她每日100元的薪资。
两天下来,“生存训练”的学生们各有感悟。广撒 、跑全城,不如提早准备,按需找岗,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失败中,大家学会接受 会的冷酷面,也懂得失败是成长的代名词。
浙江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魏梦璐介绍,从2000年起,浙江师范大学先后组织学生赴上海、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展了以“50元在陌生的经济发达城市生存15天”为主要形式的生存训练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17个年头。
之所以坚持开展这样的“生存训练”活动,是因为“生存训练”打通了高校和 会的界限,让大学生体验现实 会的艰辛,在 会基层的打磨和历练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感知真理,在艰难困苦的体验和实践中,坚定信念、磨砺情操、提升素养,以自我成长带动更多人的成长。
今年,浙师大提出 “学会生存,高于生存”的口 ,希望学生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摸爬滚打”,体验生存之道,了解 会,学会感恩,找到人生方向。
王莫非最后在当地一家投资公司找到了工作,做行政,日新100元,包吃。
本次“浙里·正青春”活动由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 全媒体文化新闻部联合举办。更多实践 道下载浙江新闻客户端查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