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北美超级寒潮、澳洲特大洪水;
四月,
强沙尘暴天气席卷亚洲多个国家;
六月,
加拿大酷热难耐;
七月,
德国洪涝滔天,日本泥石流肆虐;
南北极冰川融化加速;
近期中原暴雨刚走,
东南沿海台风又来……
来自国际灾害数据库的数据,2000年后,人类每年遭受极端天气灾难在300-400次之间,包括洪水、风暴、干旱、极端温度、野火,也就是说全球几乎平均每天上演一场极端天气灾害!
注意,是平均每天都有!
注意,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
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
可以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极不美丽的心情。
1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常见?
一个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蒸汽机的一声轰鸣,推开了工业化时代,人类使用燃料以来,地球已经显著变暖。
蝴蝶扇一次翅膀,可能都是一次龙卷风。地球每升高1摄氏度,就能不成比例地带来生态系统巨大的连锁反应。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至1900年期间水平高出1.2摄氏度。
研究还表明,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中的水分就会增加7%,进而导致更多的暴雨。而水分蒸发流失的地区,将变得更加干燥,所谓: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还有啊,热带风暴成为更高级别飓风的几率每十年增加8%,那么,被野火烧毁的森林面积也会翻倍。
我国当然也不能例外。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强度更强、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
有人戏称,这是“北纬40度魔咒”,以上这些灾害,大多发生在这个纬度。
当然,任何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是许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世界气象组织的一种解释是,近期北半球的天气受到急流影响。当大气中的暖空气团和冷空气团相遇时就会形成急流,当急流变慢时,会变成波浪状,暖空气被带到北方,冷空气被带到南方,在一段时间内形成阻断模式,分别导致热浪或者洪水的发生。
2
问题来了,很多时候,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也是极端的。
譬如,全球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攀升至10年来最高。这背后极端天气“功不可没”。
又如,大宗商品暴涨,通货膨胀输入!由于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一年内,粮食生产大国巴西大米涨幅高达70%,玉米涨幅高达87%。
甚至全球产业链都遭受重大打击!全球芯片荒看到没?暴雪等极端天气让三星、NXP、英飞凌等纷纷停产,丰田、福特、通用,还有新能源汽车纷纷上调价格,最终影响的是消费者的获得感。
瑞士的研究指出,到2050年,由于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可能会损失GDP的10%。
对气候高度依赖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更是损失惨重。害虫和真菌在温度升高、气候潮湿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下滋生;热应激会增加动物患有疾病的概率,并降低繁殖率。
古话讲,“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环境智库德国观察(Germanwatch)发布的《全球气候风险指数2020》显示,在过去20年中,全球将近50万例死亡与1.2万余起极端天气事件直接相关,经济损失总计约3.54万亿美元。
可以说,极端异常气候带来的是全球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安全、 会经济系统等多层次、全方面的冲击。
3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大致而言,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立和完善强大的基础设施,壮筋才能经风雨。二是软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尤其是预警能力。
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别一级一级地请示、等命令,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
当然,这只是被动应对,有效缓解极端天气更需主动出击。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7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其目标是全球气温在2100年前平均升幅不超过2℃的水平,并且尽力不超过1.5℃。
距离目标时间,还有不到80年。
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做出庄重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需要约60年,美国需要约45年,中国力争比这个时间短。
极端天气无国界。
控制住全球变暖进程,
是各国当务之急。
绝不能有“我死以后,
哪管洪水滔天”的短视心理。
更不能有“天灾不可抗,
伤亡不可免”的错误思想。
为实现这一场广泛而深刻的
经济 会系统性变革,
科技毫无疑问是最有力武器。
例如,产业端可以做的是结构性变革,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通过能源价格、碳交易等手段,提高化石能源成本,缩减行业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消费需求端也有很多可以做的。因为追求高碳的消费,必然是高碳的生产。我们每一个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是促进厂家进行低碳转型最大的动力。
别等了!行动吧!
编/设:子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