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类似Facebook或微博这些开放性 交平台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个人隐私泄露、极端化的 络争论,以及日益浓重的商业化氛围,这些都带来了不尽人意的用户体验,进而导致了用户的流失。如今,更多的人开始转向使用类似微信这种更加私密化的半封闭 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应用平台。这些平台不仅可以进行日常通信,也可以用来浏览或分享新闻资讯。这样的 交平台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暗 交”平台。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暗 交平台的特性。
| 用户参与度难以衡量
“暗 交”主要指通过移动设备和App进行的 交行为,“暗 交”行为所产生的流量通常无法被追踪。人们在微信或Facebook Messenger中,究竟是如何获取和参与新闻的,以及他们在这些工具中的内容参与度怎样,很难用传统追踪测量软件来衡量。这些App在处理用户流量的过程中,都没有在用户点击链接时记录推荐数据,因此它不会显示在媒体收集的指标中。也就是说,通过Facebook和Twitter时间轴收集的用户数据,或通过微信分享的用户数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聊天内容里具体包含的数据并不清晰。
| 半封闭 交环境的新闻参与行为特征
观察结果表明,用户对Facebook上新闻推送的参与度变得越来越低。参与研究调查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以及身边的朋友已经很少在Facebook的个人公开页面上发布内容了。Facebook平台已经从一个参与和讨论的空间,转变为一个内容消费中心,其中包含了新闻、生活方式以及(日益减少的)用户更新等。
相反,即时通讯应用和Facebook群组,被认为是更适合进行实际分享新闻的空间。观察小组成员谈到,半封闭式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来交流和讨论公共问题,谈话内容被曝光或发生冲突的风险较小。此外,半封闭的环境让用户在分享或讨论新闻内容时,与谈话对象更具有接近性。观察小组还强调,这些更私密的空间能够让人更灵活的探索问题,而不是强迫用户向其他人展示自己发布的东西。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93%的用户使用暗 交渠道,其中更有32%的用户只通过暗 交渠道分享信息,图源RadiumOne)
(世界及欧美地区信息分享渠道占比情况,暗 交平台是首选,图源RadiumOne)
| 群组的定位和群成员间关系影响新闻传播
研究中的大部分受访者都是即时通讯应用或Facebook多人群组的成员,研究显示,成员在群组中的参与度,会因为群体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分别是:所在群组的“群组目标”和“ 交准则”。
另外我们还发现, 交媒体群都有着明确的目标。采访中,有一些群组将他们的小组作为新闻策划工具,而没有过多讨论分享的故事;而另一些群组则将小组视为一个就公共问题进行趣味辩论的空间,在这里,新闻是引发讨论的由头。另一方面,在仅仅将 交媒体群组视为培养人际关系手段的群体中,新闻发挥的作用就比较小。因为这种群的“潜规则”就是对话必须保持轻松和随意,所以成员通常避免分享新闻。
群成员间的关系同样影响着新闻传播效果。那些成员之间只是认识而并不亲密的群组,比全部由密友组成的群组更容易分享新闻内容。原因是不熟悉的人之间很少会分享个人兴趣,新闻就成了很好的谈话主题,发挥了它连接个体的功能。
(全球有84%的用户在 络上分享信息,其中69%的分享行为发生在暗 交平台,而这其中又有32%的用户仅使用暗 交平台进行分享,图源RadiumOne )
| 暗 交平台给新闻机构带来经济和公平双重挑战
用户向“暗 交”平台转移的趋势,给新闻生产机构带来了经济挑战。这些“暗 交”平台上所存在的客观障碍,让新闻内容的传播和流行变得难上加难。
同时,即时通讯应用在新闻内容方面的发展,也给这种操作是否公平画上了问 。“暗 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安全的空间,使得用户可以和他们信任的人交流对某个新闻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暗 交”平台促进了群组内部的凝聚力。然而,由于这些讨论都是在私密的个人空间进行的,外部的人无法进入,这就可能会阻碍新闻业在公民之间建立公共联结点,从而削弱新闻的 会整合功能。因此,既要达到超越 群界限,建立广泛公共联系的目标,同时又要满足用户对于隐私的需求,就成为了新闻生产机构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
– E N D –
你能为我摘一颗星星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