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研发人员、没有专利版权、没有研发设备,依靠一个研发中心的空壳机构,却能成为高新企业骗取享受优惠政策。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将科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力,但这种创新的渴望,在部分地区却异化为建机构、挂牌子、实现全覆盖的数字游戏。知情人士提醒,要警惕转型焦虑症逼出形式主义创新。
高新企业研发“空壳化”
广东一家在天猫和京东等购物平台销售家居灯饰的企业,通过中介编造3个软件著作权用于申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在中介的指导下,编造虚假研发设备租赁合同用于欺骗调查组,制造存在研发的假象。事实上,公司根本没有研发设备和人员。
另外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环保科技企业,没有研发场地设备,不具备研发条件,经过中介机构包装造假,在2017年竟然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研发人员、设备靠租借,专利版权、研发成果靠编……近年来,企业成为创新研发主体的地位突出,企业依靠一个空壳研发中心搞假研发、假创新的案例在各地并不鲜见。
但是,即便研发中心是真的,研发投入也是一笔“乱账”。A股一家上市科技企业的年 曾引发“围观”,截至2018年度,公司共有2184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5.21%,高于同类公司数倍。其研发费用中有83%用于研发人员的薪资发放,企业四成利润来自退税和补助。
“企业研发费用是个比较神奇的项目,它能屈能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他曾经手过一家企业,研究目标是一款智能音箱专利,购买设备清单有声学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等。“可笑的是,这项专利居然就是企业自己过去的研发成果。列支眼下的研发经费,赚着未来的奖励补贴。”
高数字=高创新?
东部地区某省领导在公开会议上质问:为什么全省九成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但超过一半没开展研发活动?
近年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共识。目的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为企业产品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这一正确导向在实践中怎么成了“盆景”?受访人士分析,各地都在将科技作为经济转型的第一推力。但实际中,研发创新的“冷板凳”却不是人人坐得、个个等得。相对而言,建机构、挂牌子,搞统计数字的提升,成绩容易亮眼,也容易速成,继而成为了推进创新的“硬抓手”。
从公开资料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这个数字,已是不少地方展示创新实力的“硬指标”。四川省提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力争达到18%;广东省要求202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到40%以上;山东省在部门文件中则明确写道,到2020年底要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一位地级市的科技局负责人坦言:“抓指标建设看起来很科学,但有生有死本来就是企业经营的常态。追求一个稳定的高覆盖率来强调科技创新,到底能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
转型焦虑或逼出假创新
脱离实际意义的“观赏性”数据甚至假统计,为什么会在管理部门的内行人眼皮底下,连年风生水起?
一位负责产学研对接的科技人员说,他就职于国内一家权威科研院所,所在的部门,因为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经常被当做正面典型。即便如此,他仍然感慨,有相当部分企业研发创新是为了各种优惠和上级要求而“运作”出来的,所谓研发机构仅仅是换了个名字。
“一些数据不宜被赋予太多不该承担的意义。改变转型焦虑催生出的假创新,就得从破除数字依赖做起。”一位科技干部说,考核激励、发现人才、提拔干部不能只看花团锦簇的数据。必须真正沉到企业去,了解他们的发展诉求、创新障碍,才可能推动创新。
曾在地方政府挂职分管科技的一位大学教授说,企业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帮助。他举例说,一些企业有创新劲头,购买了先进仪器,却因场地不合、零件不全不能用。还有的企业聘请硕士、博士,却总担心人才政策落实不了,高薪请来的人才干不长。相比好看的牌子、数字,也许排除一个故障、落实一份待遇更有用、更实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