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 资料图
午休时间,小颖习惯性地在工位上打开了小红书APP,打算买一把太阳伞。在搜索框中输入“太阳伞”,三万多条关于太阳伞的“分享笔记”涌现。小颖被一款吸引随即下单购买……这种先看他人使用体验,再下单购买的 购新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然而小颖浑然不知的是,商品评价批量造假这一屡禁不止的“电商毒瘤”盯上了风头正劲的小红书,并形成了一条从笔记代写、代发到点赞、评论刷量再到相关商品引流的完整黑产链。即使小红书声称平台正在严厉打击,但相关黑产仍十分活跃。
●“种草经济”频频“踩坑”
所谓“种草”,就是把一种物品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其喜欢这种物品的过程。电商的发展让种草经济炙手可热,小红书APP更被称为流量的“收割机”。日前,就连雷军也在小米新款手机上线之际入驻小红书,成为第一位认证企业家,一个月内发了25条笔记,勤奋程度快赶上靠卖货为生的达人。
但职业达人或普通素人在小红书上分享笔记,推荐商品的同时,有不少消费者也因这些笔记而频频遭遇不愉快的购物经历。“搜索补水面膜,看到好多笔记都在推荐一款韩国罐装面膜,说多么好用。但我一买回来发现上脸就刺痛,全是香精味,用了还过敏。”市民王小姐表示,自己看了好几篇笔记下面的人都给出了很好的评价才购买的,“没想到踩了坑。”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市民齐女士的经历中。“因为之前剖腹产留下个疤痕,就在小红书上搜索祛疤膏。我看其中一款很多人都在推荐,出现在首页前几名,点赞也很多,觉得应该靠谱。谁知道买回来没什么效果。我私信推荐的达人,达人则以一句个人肤质吸收有差异就把我打发了。”
●招“写手”的帖子真不少
“招小红书写手,10-15元一篇”、“品牌直招,需大量小红书达人、素人”、“550字代写代发,15元,老手来,不培养新人”……在一个名为“小红书 kol 互粉 活动通告”的豆瓣小组里,刚上班不久的白领李晓雪关注着一个每小时更新的招募贴,“一般都是看图写文,行价是500字左右结15元,偶尔会遇到以返佣的形式给钱,即分享笔记后卖出产品给40%的返佣。”
●笔记排名成了单独的生意
“小红书用多了,都能意识到一些笔记是广告笔记。我一般会选择重点看某类产品在小红书上排在前列、热度较高、评论较多的笔记,也会仔细浏览下方的评论留言,多方参照来判断是不是真的好用。”市民王小姐称,多次“踩坑”后的她在笔记参考上已变得较为慎重。但搜索某个关键词后,排在前列的笔记里推荐的产品真的就是广受欢迎,有口皆碑吗?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淘宝、美团等评论造假不同,从事小红书黑产链的商家大多将自己的名字或店铺名称改为小红书专属名,如“小红书业务综合店”、“小红书专业运营”、“小红书商学院”等,头像名称也大多直接采用小红书logo。“现在品牌方都在往小红书上做推广,每天接小红书的单子就够了,目前大部分客户都来自美妆、母婴、护肤类领域。”一位商家介绍称。
●老顽疾新表现亟待监管
但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法条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遇到障碍。“该法条仅对‘虚假评论’行为作了一个笼统的规定,而对于如何认定‘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行为没有进一步的细化描述,这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对于认定上述行为的标准无法统一。此外,该法条也并没有进一步对‘虚假评价’的行为人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进行明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百良律师事务所律师何轶智律师表示。
涉事平台小红书则在日前发布反作弊 告称,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笔记4285篇,其中除机器刷量外,每天有920篇人工刷量笔记被清理。小红书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禁止一切刷量、刷粉等数据造假行为,“通过任何手段获取虚假流量或违规不当获利的作弊行为,将会受到持续和严厉打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