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末日用匕首,今日我得杀敌人
近日因公到济南,遇收藏家杨勇先生,得其所惠一识其藏品,见到一口短刀,不禁感慨万千。
所谓“神风刀”的说法,源于日军在二战末期的“神风特攻队”,即以飞机撞击盟国军舰的日本飞行员通常都携带这种形制的短刀。这种刀日本传统意义上称为“胁指”或“胁差”,没有刀镡,用于绝望时自杀,并不仅仅神风特攻队员使用,一些侵华日军军官也会携带。
虽然笔者并非刀剑行家,但也曾注意到常见的日本“胁差”通常带有轻微的上反角,意味着必要时还可以当作匕首使用,而这口刀形制笔直,比较少见。经过检查,其酷似旧德川家康骏河国时代的南纪伊锻冶坊所制短刀形制,此后纪伊半岛的和歌山等地武士颇为青睐。
莫非此刀原主是一名纪伊武士的后代?
这口刀,是抗战中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作为战利品,此刀自然有其价值。然而,杨先生给我看刀鞘上的铭文,才恍然醒悟到,此刀只可用“国宝”二字来形容。
因为这口刀的刀鞘上有如此两行刻款:
“日寇末日用匕首 今日我得杀敌人”
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我想,在缴获的敌寇军刀上刻下这样的字句,此刀背后一定有一段令人感怀的故事。
杨先生告诉我的确如此,而且答案就在此刀之上。原来,在这口刀的刀柄上,还有另外两段刻款:“钱毅同志留念 姊吴坚赠”。
据此考证,杨先生发现,这口刀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战火情缘。
杨勇先生这样讲述他的考证:
“这口刀的故事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钱毅,原名钱厚庆,1925年4月出生,安徽芜湖人……1941年16岁时,随父亲著名文学家阿英到达新四军苏中抗日根据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阿英被调往苏北抗日部队,17岁的钱毅随父投入革命,服务于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曾参加泰兴战斗……另一位女主人公吴坚,女,安徽泾县人,1939年5月入党,1940年12月参加新四军,也是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吴坚比钱毅大两岁,在20不到的豆蔻年华,两人相遇了。
“这口日军的神风刀,很难考证是在新四军哪次战斗里缴获的。但是,我们知道,这口刀是非常珍贵的,吴坚将如此珍贵的战利品送给钱毅,并且在刀柄上刻下‘日寇末日用匕首,今日我得杀敌人’,按现在的说法是典型的姐弟恋。在当年的烽火中,这是无比纯真的感情流露。”
此刀赠送时间,当在1943年前后,钱毅在此后与日寇周旋的日子里,一直携带着这口刀。
原来如此。
我试图找到钱毅与吴坚的合影,但最终未果。或许两人还没有交往到可以向旁人表白的时刻,如果没有这样一口刀的存在,他们两人之间的小秘密也许会永远不为所知。
日前参加一个抗战研讨会,一友谈起某地发现一口侵华日军司令“岗村宁次”的军刀,上面还有“天皇”“昭和十五年”等字样,铜锈宛然。
然而……侵华日军总司令名叫冈村宁次,日本压根就没有“岗村”这个姓,连制作游戏软件的朋友都知道,偏偏给司令官准备指挥刀的主儿不知道!瞧这些马马虎虎的鬼子,这么不认真,难怪会打输这场战争啊。
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藏品,其实不需要这么“轰轰烈烈”,在台北的“国军历史文物馆”中收藏一件被列为“国宝”级的文物,不过是一个竹筒子。
普普通通的竹筒背后,却有着令人震动的故事
1940年桂南会战中,广西学生军以身殉国,他们在竹林中一竹竿上刻下遗嘱,日军被烈士豪气感动,将这节竹竿锯下,带回日本供奉,直到1955年,才最终转交中国方面,只因为这上面的一句刚毅誓言——要让中国国旗飘扬在富士山头。在那个敌强我弱,国土沦丧的时代,要有怎样的雄心和信念,才有如此气概?!
感叹在那个时代,似乎无处不可见这般看似平凡却让人荡气回肠的“国宝”。
神风刀,不是同样的吗?
“日寇末日用匕首,今日我得杀敌人”,我中国少年,豪情足矣。
[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