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涛
玉泉寺原称玉泉院,创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这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刹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地方绅士集资进行了最后一次重修并增建了西大殿。玉泉寺的选址很讲究,远离喧闹尘市,依山傍水,地处山阴,幽奥神秘。古寺背靠连绵山耩,山耩之北村舍密布;寺前之左玉泉山由南延伸而下的山脉宛如一条龙脊,西面一涧之隔的凤凰顶山脉,则犹如一只展翅长吟的凤凰。二者与寺东南的山涧平湖宛如“龙凤戏珠”。平湖之下,溪水曲折自南向北绕寺流过;寺前山坡下有两眼石砌方形井泉,泉水清冽甘甜,终年不涸。玉泉寺早年曾是朝拜胜地,明朝诗人王朝珙、清进士姜士垓、丁元鹏等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诸多诗句。古老的寺院虽历经战乱破坏,但来此处,仍能给人以“谷回壑转水潺潺”、“苔藓荒凉禅宇古”的感受。
除西大殿及配殿外,其它早年主要建筑如山门、大雄宝殿、后殿以及老母庙等皆已不存,从齐人高的蒿草及杂树中,能寻找到一些残存基础和大量碎砖瓦砾。在庙后石砌的残墙中,曾见到一块金色琉璃龙饰构件,可想当年大雄宝殿的金碧辉煌。西大殿乃北方传统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5间,宽18米,高近10米,进深4.5米。其飞檐反翘,阴阳瓦合,瓦下磨砖对缝,从屋内上望,毫厘不差。大殿内顶部采用抬梁式木架构,为三重横梁,三重瓜柱,共五柱八檩,梁柱皆为榫铆结构,结合紧密;三重梁枋及瓜柱均彩绘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草、流云、人物、神兽等图案;大殿前檐出厦,由四根合抱之粗下垫石鼓的水刷石柱支撑,形成两米多深的前廊;山墙尖、博风头及墀头镶有精美的博古、异兽、花卉等雕砖饰件。
位于西大殿东南的东、西配殿为三开间,也有前廊。西配殿后墙中间窗户两侧的墙壁上,彩绘佛教故事的壁画依稀可辨。壁画左右有一配联:“万法皆空明佛性,五彩云华拥画梁”,如今下联已脱落不全。前些年,大殿上五脊上的六兽、前檐下的木雕构件等精美文物失窃,屋顶遭破坏,大殿漏雨,局部彩绘出现剥离现象。东配殿及鼓楼坍塌成为废墟,从落地的粗大的梁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写有“明天启年间(1627年)”的字样,并隐约可见当年彩绘的痕迹。在东西配殿之间尚存两株古柏,高达二十多米,挺拔苍劲,枝桠繁壮。
整个寺院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后殿、西大殿、老母庙等主要建筑组成,占地5.137亩。寺院西南设有山门,经山门进入寺院,左侧为钟鼓楼,再往里穿过东西配殿之间的甬道,便可看见大殿。大殿是玉泉寺的主要建筑,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 大殿北边为后殿,后殿是寺僧的禅房,房内方桌下有一青石,凸出地面,形如龟背,人称“鳌石”。据说在科举时期,只要这鳌石上一出汗,黄县定然有人金榜题名,故玉泉寺也受到了众多文人学子的青睐。后殿右侧是5间西大殿,殿宇高大雄伟,相传为民国年间修建,再往西山下有南殿、北殿各3间,祀老母奶奶等神祗。
玉泉寺内有一块金大定四年尚书礼部颁发的“修建玉泉院”的敕牒碑。历经风雨战乱,此碑已一折为二,上刻牒文为金代标准的牒文格式,有些字已模糊不清,但仍能了解概意。牒文共12列,首列行书“尚书礼部牒”五个大字。以下内容每列长短不齐,其字真、草书相间,古朴庄重。第二、三列“申请状”,可惜字迹太小,已漫患不清。第四列为“堞奉”二字。第五列为寺院名称。第六列为“敕故堞”三字。第七列是寺庙创建日期大定四年。接下来几列为礼部官员列衔,最后一列为敕堞钤印。
敕牒碑是金廷发卖寺牒制度的一种见证。自唐代以降,无敕额寺观一直是封建王朝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金代以后,朝廷允许这些“黑寺”有条件地注册户口,使其成为合法的寺观。所谓“有条件的注册”,其实就是交钱而已,由官方颁发正式格式的证书,即碑刻上镌刻的敕堞。金廷发卖寺牒制度,实际是为解财政紧张或军费匮乏而采取的对寺观名额的出卖手段。
在国内,叫玉泉寺的古寺庙有好多。五岳之首的泰山北麓有一座玉泉寺,其也有一块幸存的金代敕牒碑,1984年移至岱庙碑廊,是泰山原有金元时期敕牒碑七处中唯一幸存的一块。由此可见,龙口玉泉寺这块金代敕牒碑的弥足珍贵。这块具有847年历史的碑刻曾被遗弃在荒草野地中,经修复后镶嵌在丁氏故宅碑廊中。
在玉泉山顶东侧,有一块与“围子墙”南北相接的巨岩。岩壁南北长九米,高五米,其前草木掩映。“圣水济患泉”就在这块巨岩东壁的底部,系石罅流出的水天然形成。古泉上方,镌刻“圣水济患泉”五个正楷大字,每字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左侧落款5厘米见方的小字:“民国丙子年荷月立”,即1936年的农历6月立。这块摩崖石刻是龙口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摩崖石刻。如今,在丰水季节,古泉仍汩流不绝。翻开旧志,同治版与民国版《黄县志》都有记载,此摩崖石刻系明万历年间知县张汇选所书。那为何所刻年代为民国年间,相差三百多年呢?据笔者考证,玉泉山顶周围具有岩壁、并有石罅形成泉眼的地方,唯有此处。仔细辨析,刻字周围岩石颜色明显浅于周边,且有雕凿凹进的感觉。局部则有原来雕刻遗存的痕迹。由此可以断定,现泉名是在原来基础上重新镌刻而成的。相传,是请七夼庙道士题写。
民国版《黄县志》关于圣水济患泉的记载延续了同治版的内容。该版志书的编纂完成时间,恰巧与摩崖石刻重镌刻时间为同一年。而次年,玉泉寺便进行了最后一次重建。旧时,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玉泉寺举行庙会三天。而石泉寺庙会则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六举行。可见这一时期曾经是玉泉山历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
玉泉寺因寺院四面环山,山峦叠嶂,自古便是人们游览朝拜的名胜佳景,自建成以来一直香火不断。相传玉泉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都会举行庙会,方圆20余里群众成群结队,携老扶幼的来赶庙会,有唱戏的、有卖各类风味小吃的,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庙会一直延续三天,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至民国时期, 会动荡,寺院附近闹起了土匪,庙宇沦为匪穴,寺僧也成为窝主,后土匪被联庄会肃清,僧人也一并处决,此后再无僧人,从此寺院变得狼藉不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聘请僧人主持重修,这是最后一次对寺院进行修缮,如今完好的西大殿就是当时所建。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126.com 壹点 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壹点 龙口文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