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只能存在于软硬件之中吗?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带着大家一块去搭建一个可以作用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管理系统。
下面,就请跟我一起踏上这条搭建之旅吧!
一、系统规划
1. 系统背景
搭建一个作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个人管理系统,用良好的时间管理作为系统接口,输入信息素材、待办事项和日程计划,维护系统良好运行并产出关键成果。
2. 系统目标
- 带着意向去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拎着走。
- 把重心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陷入琐事的泥沼不能自拔。
- 高效管理个人事务,平衡工作和生活,而不是被天天追债。
如果你有以上三个需求之一,就跟我一起来学习个人管理系统吧!
3. 系统架构图
二、系统构建
1. 入参:信息收集和组织
(1)信息获取
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有组织的、逻辑性的、分门别类的, 换言之,被组织、加工、分类后的信息才能转化为知识。当然,这里的“加工”不是指篡改信息的真实性,而是信息被你的大脑解读后能够被你所理解和吸收。
信息的获取方式上,我在这里将它分为:有意识地获取和无意识地获取: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一种“信息陷阱”,即如果你只关注自己感兴趣和认同的那部分信息,就要小心了,因为很可能在各类推荐算法的助攻下,你越来越只看见同类的“树木”,而很可能看不到整片“森林”,听不到全局的声音,这对培养独立客观的思维具有一定威胁性。
信息的获取途径上,我在这里将它分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
线上渠道就有很多了,它的载体主要是App和 页,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新闻、读书和分享软件。
值得一提的线下渠道。这个比较依靠我们对周围的观察和交流。这里我介绍下平常我作为一个PM的习惯。
(2)信息组织
1)分类收集,统一管理
信息组织通常是将信息加工(内化)为知识的第一步。在这里我将其定义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多重信息进行聚合。
在信息组织上,我遵从的原则是:分类收集,统一管理。它的解释是:将各渠道收藏的信息统一导入到一处,并通过标签分组等方式进行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 统一你的信息库,避免信息分散和重复;
- 节省需要时你用于查找和筛选信息的时间;
- 便于制定计划去处理(吸收)这些信息。你知道的,曾经我们也是抱着一颗想学习的心,自从使用了收藏夹……
2)建造你的个人信息花园
我喜欢用“花园”描述它,是因为在创建知识的过程中像极了照料一座花园,而这座花园的栽培者是你自己——谁也无法代替。这里我简单介绍下建造一座花园的基本步骤:
想象你要建造一个花园,信息是你的种子……
- 精心挑选要培育的种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信息上。
- 分类播撒,分开种植。有规划的园林花园都会提前规划好每种植物的分布区域。
- 定期浇水、铲土、施肥。不能种下种子后就置之不理。信息花园需要你常来(或有计划地)光顾。
- 清理成长中的残枝败叶。当信息变得不再对你有价值后,就及时清理。
- 采摘果实。当针对某垂直领域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后,信息花园已经开花结果,这时候要对果实及时采摘——且采摘任务只能由你完成——才能变为自己的成果,将信息花园升级成知识花园
注:“知识花园”这个概念非常有意思,我将在后续发布的文章中来专门介绍它。
2. 接口:预期管理和时间管理
(1)用OKR做好预期管理
OKR这个概念,很多朋友应该都不会陌生。它是一个风靡全球的目标管理工具,也被很多大厂用于企业管理和绩效目标设定。如果也不熟悉也没有关系,我这里快速介绍下它的定义。
按照以上特征,我们可以尝试写出一个工作OKR,举个栗子:
Objective:在一个季度内提高产品思维能力
Key Results:
- 读完5本产品类书籍,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套产品方法论。
- 与身边2位优秀产品经理交流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并做1次小组分享。
- 为业务设计的系统方案,业务评价满意率达到85%以上。
然而OKR只能用于工作吗?非也,事实上,我们在完全可以在生活中也去使用它,下面再举个栗子:
Objective:在两个月内提高身体素质。
Key Results:
- 每周累计跑步10公里。
- 将每月吃油炸油腻食物的次数控制在≤3次。
- 每天23:30准时睡觉,每周熬夜次数≤2次。
关于OKR,就暂时介绍到这里,市面上有不少关于它的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去找来读读。此时,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一个具有时效性的预期,为了优雅的完成它,我们离不开一个技能——时间管理。
(2)用效率清单做好时间管理
我个人目前的时间管理方法参照了三本书籍,分别是:
- 《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吉姆·兰德尔)
- 《子弹笔记》(赖德·卡罗尔)
-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杰克·纳普&约翰·泽拉茨基)。
我总结了其中对我有价值的模型和观点(Points),也是我目前正在使用的。
1)四象限分类法
“你的 80%的成就来自于你 20%的行为”。——《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吉姆·兰德尔)
将每件事按照以上方式分出优先级:
2)子弹笔记法
准备一支笔和你喜欢的笔记本。在每日的开始时间,写下当天主动或被动接收的事项,写法是:
- 简明扼要(一句话概述要点)
- 客观记录事实,尽量不带主观的感情色彩。
- 按照以下类别给笔记分类:
这样,你就用最简单快速的方法记下了你的任务事项,不至于一团乱麻。你的时间流逝变得有迹可循。而且,用纸笔记录的一个好处是,你不用受电子设备的干扰,而是可以专心地沉浸在动笔写下的每个时刻。
这样就完事了吗?Of course Not,你知道,单纯的记录只能让未来的你窥探当初到底做了什么,而要从每件事中学会成长,那么一定需要你主动反思,汲取每件事的“剩余价值”。
反思时,回答自己三个问题:
- 为什么这件事至关重要?
- 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
- 为什么要优先做这件事?
总而言之,就是每日记录,每周回顾,定期反思。
3)抓住每天最重要的事
- 列出你你所有可能要完成的“或办清单”。
- 找出其中最重要的1~2项,要有取舍,最好不要超过2个,你也知道人的一天当中精力是有限的。
- 将每重点项排进当天的日程表,以最高优级目标安排时间和聚焦精力去完成它。
3. 基础模块:待办事项&日程计划&总结Review
再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那张图:
这时候我们的系统建设已经进行到一半了。剩下的工程我们还需要搭建一个重要框架,我将其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待办事项、日程规划和总结Review。
4. 出参:输出个人知识观点
正如我在篇头强调的那点:加工和内化后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
三、上线测试与迭代
到这里,概念部分就全部介绍完了。但我们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没有将对工作、生活、知识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那么再好的理念也只是空中阁楼。因此,我专门出了这部分内容,以我自身的真实案例,带领大家真正运用起来~
1. 挑选测试工具
至此,系统的框架我们已经设计完毕并搭建起来了。但是没有投入到实践中检验的系统,产品设计的再好也只是纸老虎。现在,我就带着大家将系统正式上线测试!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是信息管理、时间管理还是事项管理,我们需要借助工具让其事半功倍。下面我介绍自己常用的一些工具软件,大家按需取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1)信息收集和组织
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这两款大概是国内最为人知的两款笔记应用吧,功能都很强大,能够一键剪藏微信、微博、 页的文章,并且移动端/PC端实时同步。大家看个人喜好选一款就好。
(2)时间管理
使用时间管理应用,我的建议是在精不在多,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用后选一个最贴合自己使用习惯的App固定下来记录就好;二是记录的事项最好是可控的,我一般不会特意记录固定化的用时,比如睡觉,因为睡眠的时间会占据我每天时间记录的no.1,其他事项用时占比的呈现会相应不那么直观,反而影响我对它们用时的分析。
(3)待办事项&日程计划
(4)总结Review/个人知识管理
对于工具的使用,是为了节省我们记录的时间并能够长期保留,如果它让你分心去做手头的事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而且第一次使用一款工具通常需要一个磨合期,我的建议是大家选一个最贴合自己使用习惯的,然后固定下来,不要让操作花费你太多时间。
2. 反馈与迭代
有了工具的助力,到这里,我们的系统就可以正式上线运行了。通过我前文的介绍,希望你可以做到:
系统的上线并不意味着工程的结束。任何系统都是在迭代中不断完善的。我们建成了系统的V1.0版本,接下来我们要在时间的检验中不断去迭代它,迭代它的过程中,其实是在迭代你自己。
我建议大家对自身形成一项反馈体系,即:根据自己适应的节奏,以日/周/月为维度,将上一日/周/月收获的好习惯、好经验投入运行到下一日/周/月里,不断形成正反馈。
我在这里再引入介绍一种“PDCA循环”,它是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个出色概念模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了解一下。这里我简单普及下基础应用:
3. 我的系统实践
(1)每日管理
时间:每日清晨和睡前。
步骤:
- 一日开始的清晨,用子弹笔记法写下当日要完成的所有任务、安排、不想遗忘的信息等。
- 根据重要度(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给每项任务划分优先级(P0→P3),并圈出当日最重要的1~2件(给定事项的数量≤2)。
- 打开Teambition(后来我直接设置成浏览器首页了)的周日历视图,规划当天的工作安排,并将最重要的1~2件任务排入当天最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剩下的时间分布其余事项。
- 开始一天工作,并在各时段(比如1~2小时)结束后在Teambition上更新时间投入和事件进展,同时划掉完成的任务,记录突发事项时间的占用、临时接到的工作需求等,直到一天结束。
- Review当日成果及进展:按照PDCA循环写下当天重要的事项、分析、感想和改进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笔书写。
- 如果有不能当日完成的事项,我会再用子弹笔记法全部罗列出来,重要事项会直接排入到第二天的日程,这样一切有了着落,我也知道在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任务,睡觉也更踏实了。
(2)每月管理
- 在每月第一日,我习惯对上个月的重要事项和对整体感受做一个回顾,并写下当月的展望(我给它取了个名叫“每月季语”,哈哈)。这个基本上是按照我的心情来叙述的,算是生活随笔,比较轻松随意。
- 接着,我会根据当月展望与实际情况,制定本月的个人OKR,主要围绕工作、读书、生活三个方面。这个就完全按照我前文介绍的OKR写法来写的,这样月底结束也能够进行评估。
- 每周结束后,我会Review一遍当月的OKR,如果有需要临时调整的我会进行修正,把控整体方向和进度。
- 在每个月进行期间,我会把一些需要长期跟进的项目用Teambition的月日历功能记录下来,并设定里程碑和重要节点,这能够让我随时一目了解什么时候需要自己或他人交付什么结果。
(3)学习/读书/生活管理
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我对其的实现要求也不一,所以我对其使用的软件也不尽相同。
学习方面,这块是我实现要求最高的模块,我追求清晰、详实、全面的记录,需要展示和管理的字段比较多,所以我用了在线表格的形式去管理。效果图↓↓
读书方面,这块主要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要求上没有那学习上那么严,时间期限也放得更宽一些,我能够简单记录当前想读、在读、读过的书籍就可以了,我使用的是Teambition的项目功能做的记录。效果图↓↓
在观影上,这块比较休闲轻松,我喜欢用Trello记录想看的电影/纪录片,因为它的界面比较清新活泼,我看着比较喜欢,哈哈。效果图↓↓
至此,关于搭建个人工作、生活和知识管理的系统就已经全部介绍完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