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流派的崛起,整个资讯市场去中心化格局已经形成,以此带来的围绕UGC、PGC内容在广度上的延伸得到了长足的流量支持,近5年来的资讯爆炸量几近前10年的29倍,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但海量资讯的繁荣并未导致供给端的规律发生改变,“粥多僧少”的局面依旧,用户阅读习惯可以改变,但用户的阅读集中度和时间饱和度就那么多,这反而导致阅读/资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由此,阅读市场彻底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阶段,各家大中小厂在推荐机制这个大的推送逻辑基础上,各种改进型花样层出不穷,但大体上在底层技术逻辑上未有变化, 但却都把重心放在了做定位区隔之上,其中以兴趣圈层为主的阅读类平台最先找准了出口,在几乎头部流量“石油”被蚕食殆尽的时候,找到了新的“页油”,其中以轻芒杂志、红板 、岛读、ONE、简讯为代表的优质平台等等纷纷拔地而起,构成了时下第二大兴趣类阅读阵地。
同时,用户还可以给自己喜欢的内容打标签、划重点,形式种类相较丰富,包含图片、文字、视频,方便自己留存或者分享。这里要提及下,微信小程序的发明对于第三方分享带了一波红利。
除此之外,最有意思的是几乎大部分兴趣阅读平台的用户自有推荐功能——mark的内容,即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给其他读者(在页面是以“多少人也mark”来表示做了推荐),方便对方阅读mark的内容及全文内容。如此一来,除了平台自身推荐之外,加上用户自有推荐内容,就构成了从上到下完整的兴趣内容的闭环操作 。
从内容层面来看,兴趣阅读平台内容更生活化一些,基本上的出发点基于以下几个特征:
1、提升用户眼界,无论是来自阿拉伯国家风土人情,还是波多黎各人的神奇舞蹈,还是澳大利亚袋鼠交配的过程记录,足以让用户满足自己好奇或者拓展视野的诉求。
2、丰富世界观,大部分的内容都透漏着极其强烈的价值观信 ,无关好坏,文章及内容的性格鲜明性是很有目共睹的。
3、杂志风格,阅读时兼顾美观与简约的艺术风格,让用户沉浸在兴趣阅读过程中享受来自视觉的美感。
而从以上基本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兴趣类阅读平台在目标人群定位上,也极力想要与其他资讯平台做分割:
1、定位都市青少年人群,且以90后、00后为核心人群。
2、都市人群的圈层紧扣一二线人群需求,大部分传递的主。
3、这其中重点挖掘了女性用户的阅读喜好,也算是这类APP的一个区隔优势。
但兴趣类平台的内容抓取机制仍旧未能脱离头条创建的游戏玩法。
其次,内容推荐机制上,绝大部分的兴趣阅读平台都大体分为技术、人工两种推荐机制:
1、技术推荐
2)后期:通过用户mark的内容,让机器学习,从而通过算法推荐相应的内容给订阅用户——目前还做得不够好
但缺乏站外推荐及流量捕获机制,比如朋友圈就是 交推荐机制,所以类似于ONE、岛读等相对体量更小的平台,在获取流量的过程中更多需要依靠自有的内容的驱动力。
不过兴趣类阅读平台同样要面临当初头条等头部大厂早期面临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峻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些平台的天花板位置。
另外,兴趣类阅读的内容追求小而美,且受众群体口味又足够高,这就意味着内容的筛选需要极其庞大的工作量,而以大批量优质内容的池子就那么大,加上国外、国内版权合规的问题,内容更新量相较于头条等差别太大,很难满足全天性的阅读需求,经常有用户需要下载N个APP才可以满足基本的阅读诉求,这又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滥觞。
那么上一点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足够的内容更新量,兴趣类平台只能偷偷降低推荐的精准门槛,同时对于内容的筛选上也会相对“放水”,这就导致最开始那种惊艳的阅读感会越来越后继无力,从而对于用户的黏性和口碑产生较为大的影响。
此外,大部分平台因为自身体量的原因,功能上大体上都有一些硬伤,比如不能折叠自己阅读过的内容,影响阅读体验,或者没有阅读进度等等,都会对用户体验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问题依旧是兴趣类阅读平台的市场竞争力问题,毕竟无论是大众还是小众平台,流量意味着收入,收入意味着大规模投入从而改进现有的问题,所以到底他们能走多远,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