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线看田,提供种植信息和管理技术; 络电商让农民及时买到农资产品;无人机等新型农机替代人工作业;还用手机上的App进行“视频种地”“无接触种地”……
“春雷响,万物长”。放眼中原大地,作为全国小麦第一大产区,一望无际绿意盎然,8550万亩冬小麦已经进入返青拔节期。其中一二类苗比例达87.2%,比上年增加1.8%。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说,这与他们前段对小麦的春管分不开。
“在疫情汹涌的特殊历史时期,仍然能做好春耕春管,”河南省政府参事、经济学家张占仓研究员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注入!专家在线看田,提供种植信息和管理技术; 络电商让农民及时买到农资产品;无人机等新型农机替代人工作业;还用手机上的APP进行‘视频种地’‘无接触种地’……多年以后,回望2020年早春,你一定会发现,这必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起跳点!”
百人团专家在线看田
“喂,茹教授吗?我是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的一个农民,想请教您个事。”20天前的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著名小麦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教授,就接到这个陌生电话,咨询麦苗旺长怎么办?他让农民加微信、打开视频察看,开出了“压苗控长”处方。此后,他每天接到全省各地农民打来的咨询电话都不下三五十个。
今年面对汹涌疫情,为了杜绝接触传染,河南省科协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组建“农业专家春耕生产在线服务团”,把358名知名农业专家的手机 ,全部上 公布。广大农民可以随时在线免费咨询。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知名专家,把手机 码全部公之于众,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专家在线看田,提供种植信息和管理技术;不少农民还用手机APP进行“视频种地”“无接触种地”,宅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备耕。
专家服务团牵头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虽然年近古稀,还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原阳县一块麦苗长势茁壮,但郭教授看后,却给请他来的农民当头浇了一瓢“冷水”:“苗高30厘米,长得太旺了!这块地每亩头数已经超过100万了。要想实现高产,必须控制在40多万穗,让目前六成的分蘖死掉,剩余的四成才能活得健壮。”
如何控制旺长?郭天财支招:最好的办法是在小麦起身期进行机械碾压,效率高、效果好;也可在起身期对旺长麦田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另外,深锄断根也是一个好办法。“这个时期麦田管理的好与坏,会让一亩地产量相差100公斤左右。”郭天财说。
为了统筹防疫、春管,河南各市县也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专家在线服务。位于豫北平原的温县,组建了以高级农艺师、农艺师为成员的农业技术服务团,利用微信群、电视、广播等方式,及时发布麦田管理技术要点,设置农技服务热线;滑县组织30位资深农技专家,通过手机、移动互联 ,让合作 、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一家一户,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位于大别山区的固始县,请18个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当组长,组建农技专家服务团。全县259名农技员在开展无接触服务的同时,预约技术指导和团队连片服务,实地指导农民开展田间科学管理。
喷雾器让位无人机
这位30多岁的农民与他的父辈们不同,“我流转了80亩地,不靠机械化根本干不过来。”刘飞坦言,这些年他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从种到收,都是靠农业机械来进行的。他深有感慨地说:“这次疫情,会逼着更多的人采用机械化耕作。”
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小麦常年播种面积180万亩,年产90万吨左右,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豫北粮仓”“中国小麦第一县”。目前在滑县,无人机已成为春管的“新农具”,数量已达几百架。县委书记董良鸿介绍,该县去年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5万多亩,今年由于疫情防控,为了减少人员聚集,飞防面积一下子达到上百万亩。
农资购销都在 上搞定
“今年春耕,如果没有互联 ,简直无法想象。”南召县四棵树乡乡长毛明阳说,由于疫情影响,不少种粮大户和果农、菜农无法雇人帮忙,有的加倍付工钱也招不到人。加之运输物流不畅,农资交易受阻,农产品一时处于买难卖难状况。好在互联 助了一臂之力,许多农民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备耕任务。他们通过 络电商及时买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产品,既减少了扎堆干活可能带来的传染风险,又有效提高了春耕效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