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祸福相依
2016年底,亚马逊推出了Amazon Go无人商店,当时我们或许已经能看到零售业的某种新趋势,但离日常生活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可短短的半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无人店就出现在了我们身边:缤果盒子、淘咖啡、EATBOX、F5未来商店、TakeGo、Wheelys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街头,而在这些名字的背后,则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资本巨头——亚马逊、居然之家、创新工场、伊利、哇哈哈,以及阿里巴巴。
创投圈的肾上腺分泌也在不断的增加,新风口仿佛不可阻挡。尽管这几天缤果盒子被远超非洲的中国高温弄出了一点小尴尬,但从整体上来说,在1852年的百货商场、1859年的连锁商场以及1930年的超市之后,由“无人店”引导的“第四次零售革命”正在切实的发生。
中国能够在此次“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振奋中的却有着很多的尴尬。
比如说,无人零售店的本质什么?仅仅是无人贩售机的店面化和叠加?答案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如果单纯的无人贩售机堆砌就能引领一次零售革命,那日本恐怕早已成为世界零售业的领头羊,毕竟,日本的无人贩售机早在数年前就已经达到“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程度了。
日本无人贩售机(贩卖品分别为冰激凌、水果、色情杂志,鲜鸡蛋)
马云的一句话或许能够对此作出一些解释——数据就是能源。
以阿里无人商店来说,它的核心不在于“无人”,而在于数据。门店能实现“即买即走”的无人值守、无人收银的功能,核心技术的基础都在于阿里旗下淘宝会员大数据、商品数据的录入。 “仅支持淘宝会员且大陆的支付宝实名认证用户”看似对新用户不友好,但实际上淘宝拥有超过4亿的活跃用户,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流量入口。对于别人家而言是需要下载一个APP的事情,阿里巴巴需要的只是扫一个二维码,这毫无疑问有着更大的竞争力。而在这一支付的过程中,阿里巴巴则更加完善了自己的大数据资源,这一部分的隐形获利,相比于零售实业收益,恐怕也毫不逊色。
一句话作结:阿里无人零售店再次展现出了阿里的强大。
笔者甚至可以做一个预言,随着马云在全国“开10万家”无人超市宏愿的展开,无人便利店最终必然走向垄断与兼并,就如同之前的手机外卖、打车软件一样,最终能剩下的品牌不会超过一只手,而本身拥有4亿淘宝用户群的阿里,显然会成为最终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从经济效益来说,这是阿里巴巴的巨大进步,可以预期,也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提振点。但从 会效益角度来看,恐怕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了。
根据市场专家的计算,开设一家无人便利店的成本大约只有10万元,而一家普通的私营小超市的开设成本就要接近40万元,这其中关键的差异,就在于人力消耗;一个熟练的工作人员可以管理大约10家无人超市,而一家有人超市,往往需要至少6名员工(营业24小时,考虑换班情况)。换句话说,原本60人的工作,在无人便利店技术的支撑下,已经可以由1人完成了。
从劳动生产率来说,这是巨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有59个工作岗位凭空蒸发了。在零售业的产业链条中,占据最大比例的基层雇员,将被无情的剔除出产业链条。对这些基层雇员来说,重新就业的希望极为渺茫,他们很多人大半生都已经过去了,你让他从头做起,融入新体系,恐怕是天方夜谭。
自古以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进步,一定会导致旧有产业链条的崩溃,区别仅仅是应对的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后果。
这里不妨讲两个相似的故事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北宋年间。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城市化达到相当的规模,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工业化萌芽,这是我们大家中学教科书上就知道的知识。在当时,由于经济作物的高利润,地主们进行土地兼并,形成大面积的经济作物种植园,例如茶树和桑树。但无论是桑树还是茶树,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于粮食生产都有极大幅度的降低,偏偏此时北宋的人口数量相对于前朝又有了大幅增长,几个条件累计到一起,就出现了大量的冗余人口,而就业率低下,毫无疑问是诱发 会治安恶化的第一要素,所以尽管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但确是治安最乱的时期。宋朝的GDP至少占全世界的60%,但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创下了中国历代之最,300余年中,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发生了443次,平均一年就有1.4次。面对如此乱象,宋朝是怎么做的呢?答案就是今天北欧那一套:用福利养人。
宋朝的军队规模史无前例,甚至达到数百万之多。很多人都纳闷为啥宋朝军队那么多,战斗力却很低下。其实,他们根本不算士兵,而是吃国家福利的失业农民。宋朝采用募兵制,也就是说当兵是有工资拿的,都是雇佣兵。为了维稳的需要,哪里有农民闹事,政府就去哪里招兵,把闹事的失业农民招到军队里养起来,这就是类似水泊梁山所接受的“招安”。这种“招安经济学”一直伴随宋朝走到“改朝换代”为止。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的英国。
纺织业是英国当时的支柱产业,纺织业又带动了绵羊的养殖业,同样一块土地,圈起来养羊比种任何农作物都要更挣钱,因此资产阶级一方面开办纺织工场,另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圈地,把它变成牧场放羊,原来在土地上劳动的农民被驱离变成无产者,聚集到城市里成为手工作坊里的工人。然而就和宋朝一样,手工作坊是不可能消化如此巨大的农业人口的。于是消化不了的冗余人员就变成流浪汉,失业率居高不下。最终各种犯罪高发,城市治安急剧恶化,这就是著名的羊吃人“圈地运动”。
英国为此制定了严刑峻法,强行迫使无业者劳动,如果拒绝就要处以各种刑罚甚至死刑,这曾经一度遏制了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始终在加剧这一冲突。甚至一度把英国逼到 会崩溃的边缘。幸运的是,英国正好赶上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黑心的英国精英们终于找到了“垃圾人口”的处理方式 —— 一船又一船的穷人在美洲“遍地是黄金”的蛊惑之下,怀着发财的梦想被遣往北美。早期殖民者第一年的存活率不到50%,能活过七年的百中无一。而这样残酷的对外殖民足足持续了两百多年,国内压力才得以缓解,英国依靠这种手段最终挺过了劳动生产率大幅进步的副作用——失业人口过多导致的 会动荡,从而走上增长快车道。
宋朝和英国,面临爆发式的劳动生产率进步,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最终一个走向灭亡,一个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回到当今 会,1个人取代60个人的“无人商店”已经诞生了,可以预见的“无人经济”必然延伸覆盖到其他行业,未来 会的就业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而此时的中国,对内没有福利养人的经济条件,对外也没有海外殖民的地理空间。形式比起宋朝和16世纪的英国只会更加严峻。
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何应对,将决定中华民族未来数百年的根基,考验的是执政者真正的大智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