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放杂物、落满灰尘、闲置率高……小区信 箱出路在何方?

“我家楼下的信 箱已经闲置很久了。现在信件少了, 纸杂志也少了,就连信用卡的账单都变成了电子邮件。”近日,在“望京论坛”里,一位 友的感慨引发了众人的共鸣。根据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官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人均函件量仅为8.7件。随着信函数量的减少,不少居民楼下的信 箱成了摆设,有的因为闲置蒙上了厚厚的灰土,有的则成为杂物箱。信 箱能不能转型,成为居民关注的问题。

现状:信 箱使用率不足半成

在宣武门西大街的一栋居民楼里,信 箱被安置在了楼道的拐角处,不锈钢材质的箱体表面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土。“刚开始是装在楼门口的,后来被挪到了这里。”居民吴先生说,之前他家里也订过 纸杂志,每天都要开一回信 箱;但前几年不订 纸杂志后,信 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开启了。吴先生还发现,不光是自己家的信 箱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邻居家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

在海淀区乔建里 区,楼里的信 箱还是上世纪标配的蓝绿色箱子。居民李大妈说,她已经有5年没打开过信 箱了。“开始燃气费单子、水费单子还会放到信箱里,后来干脆直接贴到门上,现在在手机里就可以办理了,根本用不上信 箱了,弄得我连信 箱的钥匙都找不到了。”看着闲置的信 箱,李大妈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别说是写信了,就连订 纸看杂志的人都少了,这些信 箱早就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能。”居民孙女士说,开始银行还会每个月给她寄纸质的信用卡账单,前些年改成了往电子邮箱里发送邮件;而现在,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就能轻松查到信用卡支付的每一笔金额,银行早已经不邮寄纸质账单了。

在很多小区居民的眼中,信 箱因为长期闲置、年久失修,甚至连锁眼儿都锈死打不开了,白白占了一块地方。

数据:人均信函数量已降至个位数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虽然信件少了,可是箱子搁在那儿,也不碍事。”住在宣武门西大街的张大妈不以为然地说,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使用手机联络亲友,或者通过各种手机软件来看新闻,可楼里还是有个别的老人订 纸和杂志。“上了岁数的人,还是喜欢拿着 纸的那份踏实感,如果取消了信 箱,订的 纸和杂志接收起来就不方便了。”

一方面是不断下降的人均函件量,而另一方面是不断上涨的快递需求,因此相比信 箱,很多小区居民宁愿楼下安装几个快递柜。

出路:智能信 箱应运而生

针对快递增多的情况,可以同时收取快递和 刊信件的智能信 箱应运而生。

“智能信 箱挺方便的。”一位正在取快递的居民说,使用智能信 箱除了兼顾 纸信件,还能收取快递,他家大概一周要接收四五个快递,可谓两全齐美。

除了新风中直 区,2019年11月,中国邮政昌平分公司在回天地区也委托设立了200组智能信 箱,可以提供约2万个快递格,除了能满足高峰期投递需求外,还能将富余部分提供给其他快递公司使用。

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规范

在采访中,一些居民也提出,长期闲置不用的信 箱是否可以挪作他用,比如接收一些可以塞进箱子里的快递。“信 箱不能挪作他用。”一位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信 箱是居民楼的配套设施,个人或单位都不能随意改变其用途。

“小区通邮是国家的硬性要求,邮政基础设施和相关业务是受《邮政法》所保护的,无论是生活在小区里的业主、还是作为管理方的物业,都不能将通邮基础设施挪作他用。”小区维权专家陈凤山介绍,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信 箱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人们基础邮政服务需求的。

“由于法律中并未对信 箱的产权和归属问题进行明确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业主无法优化已有的信 箱。”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说,他个人认为,按照邮政法,信 箱作为强制性的配套设施,其产权应该属于公有,那么业主有权进行优化。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了信 箱优化的问题被搁置。

陈凤山建议,要想优化信 箱,让其功能不仅限于收取 纸信件,还能接收快递,只能通过相关的立法程序,将优化信 箱的建设纳入相关法规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与住宅楼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智能信 箱的需求,各地方的法规都在陆续出台。去年10月,陕西省住建厅和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居住区智能信 箱应用技术标准》,对智能信 箱的设置、安装、验收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去年12月底,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修订的地方标准《住宅设计标准》正式发布,其中就新增了设置智能信 箱的要求。随着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相信智能信 箱会很快地走到居民身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8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