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跑步时足部落地形态的不同看法

近日来,连续看到几篇关于跑步时下肢形态文章,甚至有某大型运动健康软件内推文发布,其中不乏有阅读过万、十万的新媒体账 ,其内容倒是大同小异,关键的论点都一致,局部的过渡词句不同而已,我在拜读过之后,深表诧异,就论点本身而言,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结合在实际跑步运动过程中,很多观点不仅极其可笑,甚至会给众多跑友误导,个人感觉如梗在喉,不得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运动科学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其一切目的是保障人体更好的运动,改变自己,而不是呆板,闭门造车,哗而取宠,本本主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对象是普通跑步爱好者,不是专业运动员,在缺乏团队的专业保障和恢复治疗手段下,普通运动爱好者更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运动科学知识,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才是科学运动的基础。

跑步时足部的落地姿态,取决于小腿和足部的全部肌肉和关节的整体协调,唯一的取决因素是跑步速度(相对速度决定可持续距离),这一点原文虽然没有否定,却也是轻言带过,将落地时的足部姿态更多的归结于个人的习惯,并以相应的动物足部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这结构都不一样的物种,怎么就能作为参照例子呢。

在进行不同看法的阐释前,我们应该基本了解跑步时的一些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力学等)。就这些文章所言,对于跑步的全部过程中,我们只选定足部落地瞬间。

跑步时的双脚交替落地,对于小腿、足踝、足部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系统解剖联动过程。人类之所以在短距离快跑采用前脚掌着地,是和人体的生理解剖密切相关的,在提供踝关节背伸(蹬地)的发力肌肉缺乏大肌群,以中小肌群为主(涉及到快慢肌比例问题),这也意味着踝关节缺乏快速运动的动力,此时,快速奔跑过程中出于力学最佳输出的需要,人体用前脚掌着地,重心相对较稳定,有益于能量输出的最大效率释放在运动表现方面而不是过多额外流失;同时有效减少了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转化的时间过程,而且利用前腿落地状态时的预跖屈,有效的刺激相应肌肉的处于等长收缩,为随后的向心收缩提供最大蹬力力量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一过程里,也涉及到了足底的肌肉,只是由于这些肌肉体积小,功率输出不大,主要起的是解剖结构调整和力量传导作用,而不详细探讨了。同时,高速奔跑由于对人体能量代谢系统要求极高,决定了其的不可持续性。

而中长距离的中慢速跑采用足跟、脚掌、脚尖的滚动式着地,从本质上而言,是因为这种距离需要人体运动系统的持续性工作,和快速奔跑相比,不仅人体的能量代谢方式发生了改变,以有氧氧化为主的供能方式不能提供最大输出量的运动;而且是解剖和生理相适应的需要:此时人体由于长距离运动的要求,跑速降低,同时通过踝关节的变化和足弓的解剖结构,来缓解长时间运动对人体中枢系统的冲击,人体的足弓,脊柱弯曲都是为了保护大脑免受剧烈冲击而进化而来的。但是不可否认,正是由于跑步过程里,与地面的撞击和肌肉的自我收缩,形成的内外应力才是运动延缓/改善骨质疏松的最根本原因。

同时,根据生物进化论,我们应该了解,跖行是人类直立行走,保持平衡的重要进化过程。不同的行走特点,也是不同生物为了生存进化而出的适应性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人体跑步时的足部落地方式和跑步对机体生理需要密切有关,而与个人习惯有无关联呢?可以肯定的说有,但当个人习惯与运动特征和生理特点不匹配时,结合原文的观点,就会出现:

  1. 足跟落地:这个在全速跑中不会出现,原因就是发力的不经济性(解剖与生物力学)。而这里要稍重点的把文章描述的的落地时的足部连续形态再澄清一下,避免认识的错误而导致的踝部运动损伤出现。文中描述是足跟外侧先着地,再以脚掌外侧过渡到全足弓乃至前脚掌。因为没有见过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我对此的疑问不敢十分坚决,只是谈一下自己的认识:正常的跑步落地应该是足跟中部落地,外侧或内侧落地都意味着跑者的足存在内翻或外翻情况,程度也许轻重不一,但结合踝关节的解剖特点:内踝尖高于外踝尖,踝内侧韧带强度高于外侧韧带,这都是踝关节易于内翻(最常见的崴脚,多出现于踝关节内翻,表现为脚背靠近踝关节的外侧和外踝尖下方出现淤血、红肿、活动受限)的解剖特征,这种落地方式极大的增强了崴脚(足内翻式)的可能,同时由于足弓本身的形态,足部落地后,脚掌外侧先接触地面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动作结构。
  2. 全脚掌落地:这个动作姿势有待进一步论证,在我所见之中,除了热身时准备过程有快速踏地或跳跃时的落地外,在跑步过程中几乎没有见过,可能是本人孤陋寡闻,所以就不做具体分析了,但从原文里提到的对人体的冲击力之说,略有不同意见。这种落地方式带来的震动可能是对中枢系统刺激最强的,因为完全绕开了小腿和足部结构的缓冲能力。

以上即为我对跑步时足部落地方式的认识和看法,一家之言,难免存在不足,欢迎大家批评和补充。对于普通跑步爱好者而言,学会正确的跑步姿态,是保护身体,维持个人兴趣的开始,祝大家越跑越顺利!


部分参考文献:

《骨科与运动损伤伤害检查学》(第二版)肖宏裕,李跃华,李豪杰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017,9/P212起:第八章:小腿、踝与足部。

《运动损伤解剖学》/(澳)沃克著,罗冬梅等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013.1/P195起:第十五章《小腿的运动损伤》,第十六章《踝关节的运动损伤》,第十七章《足的运动损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