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怕!女子吃菌后出现幻觉,驾车撞上柱子…

随着雨季的到来

野生菌大量上市

但是食用野生菌必须注意安全

最近,楚雄州人民医院急诊科

就先后接诊了

8名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患者

目前

仍有2名患者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来自四川成都的朱女士和朋友一起,在楚雄某农贸市场购买了野生菌,朋友吃了没有事情,她隔顿吃菌,却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朱女士说:“炒得有些多,朋友跟我一起吃,他们没有事情,第二天中午我又吃就中毒了。”

谈及中毒的原因,朱女士说:“肯定是我没有热透,因为我那天煮面条,面条的水很多,就全部倒在里面烫了一下。”

最让朱女士后怕的是,吃野生菌中毒后,她出现了幻视、幻听。在驾驶自家小轿车时撞上了柱子。“还好没有撞到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无独有偶,楚雄南华的张女士则是吃了自己从山上采摘的野生菌,家里人都没事,而她自己中毒了。

据张女士介绍,她采摘的全部是见手青(红葱菌),“最近也只有这种菌子,吃了之后(前)两三顿都没有事情,最后一天吃完次日就开始恶心、干呕,肠胃不舒服,之后还出现了头晕和呕吐。”

医生建议

市民不要自行采食野生菌,不购买来路不明、辨识不清的野生菌,不食用混杂的野生菌。

楚雄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唐燕建议:“在吃之前最好是拍一张照片,然后要煮熟、煮透,最好就是不要吃混杂的,有的是很多种在一块吃,最好是吃单一的,还有就是避免吃菌子的时候饮酒。”

专家提醒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毒菌,要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医院。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携带吃剩下的菌子,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菌子虽然好吃

但也要注意食用安全

6月15日

云南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

牛肝菌也存中毒隐患!

牛肝菌中毒占云南省

每年野生菌中毒事件的一半以上

如何预防牛肝菌中毒?

起来看

中 毒 类 型

目前全球已知的牛肝菌有50余属400余种,云南有40余属300余种,常见食用的有50余种。目前没有发现剧毒的牛肝菌种类,我省常见的中毒类型有神经精神型中毒和急性胃肠炎型中毒两大类。

神经精神型中毒

[兰茂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致幻,煮熟后方可食用。

兰茂牛肝菌(俗名:红葱、见手青)

[粉黄黄肉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致幻,煮熟后方可食用。

粉黄黄肉牛肝菌(俗名:白葱、见手青)

[华丽新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致幻,煮熟后方可食用。

华丽新牛肝菌(俗名:见手青)

[红孔牛肝菌(中华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致幻,煮熟后方可食用。特征:菌柄有红色 纹。

红孔牛肝菌(俗名:见手青)

[宽孢红孔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致幻,煮熟后方可食用。

宽孢红孔牛肝菌(俗名:见手青)

急性胃肠炎型中毒

[ 孢牛肝菌]

有毒,不可食用。可引起肠胃炎症状和腹泻,中毒严重者会死亡。特征:菌柄有明显紫红色至土红色 纹。

孢牛肝菌

[新苦粉孢牛肝菌]

有毒,建议不要食用。特征:味苦,受伤不变色,菌柄光滑无 纹。

新苦粉孢牛肝菌

[毡盖美柄牛肝菌]

有毒,不建议食用。特征:味苦,受伤后会快速变蓝色。菌盖上有毡状或绒状鳞片,菌柄可有细小鳞片或 纹。

毡盖美柄牛肝菌(俗名:见手青)

[粉末牛肝菌]

有毒,不建议食用。特征:菌盖有黄色粉末状鳞片。受伤后变蓝色,菌柄也有黄色粉末状鳞片。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有毒,不建议食用。特征:伤后会变蓝色,菌柄光滑,仅顶部有不清晰 纹。

有毒新牛肝菌

[粘盖乳牛肝菌]

有毒,炒熟煮透可食。

粘盖乳牛肝菌(俗名:松毛菌)

[褐环乳牛肝菌]

有毒,建议不要食用。

褐环乳牛肝菌(俗名:滑牛头)

[虎皮乳牛肝菌]

有毒,建议不要食用。特征:伤后变暗,菌柄有 纹。

虎皮乳牛肝菌(俗名:鬼菌)

[琥珀乳牛肝菌]

有毒,建议不要食用。

琥珀乳牛肝菌(俗名:滑牛肚、松华菌、黄牛肚)

[红鳞乳牛肝]

有毒,不建议食用。特征:菌盖及菌柄均有棕红色、胭脂红色、焦黄色多层鳞片。

红鳞乳牛肝(俗名:蜂盘菌)

[黄盖粉孢牛肝]

有毒,不建议食用。特征:味苦,伤后稍变暗色,菌柄上部色浅有 纹。

黄盖粉孢牛肝(俗名:牛舌头菌)

[绿盖粉孢牛肝菌]

有毒,不建议食用。特征:菌盖常有黄橄榄色鳞片且后期表皮龟裂明显,伤后不变色。

绿盖粉孢牛肝菌(俗名:荞黄菌、黄角牛肝菌)

食菌

特别提醒

牛肝菌一定要炒熟煮透,不吃不认识的菌子,最好不要吃杂菌,吃菌时最好不饮酒。一旦发生中毒症状请立即就近就医!

终审:王一帆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