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静之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不仅被元初文学家戴表元这样点赞,亦是千百年来公认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丝绸之府”。区域文化和经济的繁盛,离不开因地制宜的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在全省农村争相打造“善治”品牌的同时,素有“山水清远”美誉的吴兴区躬行实践,将“四治”综合运用到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提升等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先行区的“兴”模式。
装有芯片的垃圾桶、能对桶内垃圾进行识别和评分的清运车、可远程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分类平台……这一整套充满“黑科技”的智能系统,是吴兴区妙西镇后沈埠村在垃圾分类领域的“每日必修课”。
从吴兴推行垃圾分类的第一天起,就锚定了“全民参与”这个终极目标。为了使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各个部门、乡镇、街道、行政村边创新边调整,摸索出了一套套适合自身施行的管理方法,将“四治融合”的理念充分融入到此项工作中,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时尚”、引领“新时尚”。
织里镇出台相关“精细化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每双月对照“评分表”对每个村及点位进行拍照取证、打分和评比,并召开现场工作例会,交流、通 、点评一项都不少。茅坞村、龙山村、路村等积极推广垃圾资源化利用“兑换超市”,鼓励农村便利店等经营者就地设立便民回收点,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 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实现回收方式多元化,同时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今年以来,吴兴以“强化一套源头管理机制”“建设一支专业管理队伍”“提升一批收集设施设备”“完善一个回收利用体系”“创建一批标杆示范村庄”“开发一个智慧监管平台”这“6个一”作为攻坚任务,从硬件上入手,对114个垃圾收集房进行了标准化提升,不仅每个垃圾房有了能对应身份的独立编码,设施上也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每个垃圾房还落实了一名专管员负责日常管理;同时在清运环节引入“三联单”制度,在称重等环节必须经三方签字。硬件“加码”,软件“提速”。为了明确垃圾分类中的每一个步骤,吴兴还专门为村干部编制了一本《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工作手册》,事无巨细地罗列了每日、每周、每月的工作流程,并点对点发放到每一个负责人手中,原本对分类工作还“一知半解”的许多村干部,遇到问题只要翻一翻这本册子,基本都能厘清思路。
在“五全”氛围的熏陶和“五有”制度的保障下,吴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82.2%,共创建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4个、市级标杆村13个,每个乡镇打造1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制、“门前三包”责任制、“红黑榜”亮晒比拼制等各类管理制度各司其职。
乡村美,首先人居环境要美;乡村生态要振兴,首先人居环境要改善。在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加大投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具特殊意义。
自2015年起连续推进的“美丽吴兴”,至今已过去5个年头。尤其是去年以来,吴兴全区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大排查大提升大督查“百日攻坚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集中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年活动,使用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完成三轮全域“洗地”排查,累计整治各类问题点位52720个,清理垃圾27964.5吨、清理杂物17476吨、梳理各类“五线”7.4万米,清理违规小广告、旧标语、旧横幅9117个。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载体,当地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巩固了“三色管理”办法、“一规三化”机制、“四方会谈”模式等长效经验10条举措,有效解决“整一时”到“保长效”的难题,农村面貌呈现干净、整洁、有序的新气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渔歌子》里描绘的西塞山正是如今吴兴区妙西镇的样子。西塞山度假景区、原乡小镇,还有众多的光伏产业,近三年来,全镇集体收入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
而曾经的妙西镇遍布石矿山,生态破坏严重,一度被贴上“上海一幢楼,妙西一座山”的标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之路上,妙西镇开始关停矿山,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型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位于道场乡的菰城村是一座以城命名的文化古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青山连绵、郁郁葱葱,村口溪水潺潺、鸟鸣声声。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炮声”连天的“矿山村”。菰城村依托东苕溪绿道工程,生态兴村,走出了一条特色绿色发展之路。百亿级生态旅游项目因此落户,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因生态的回归变得更有滋有味。
一边念好“关”字诀,一边做好“绿”功课。据统计,近年来吴兴的矿山企业从建区初的63家减少到6家,建筑石料年开采量从2176万吨压缩到约1400万吨,拆除各类加工机组85套、涉矿码头146座。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废弃矿山治理26个,共治理复绿5195亩,复垦耕地2068亩,开发可建设利用土地1063亩。
村庄美丽了,景致提升了,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更需要疏通。今年吴兴区最火爆的景点莫过于位于妙山村的长颈鹿庄园。据庄园负责人回忆,当初项目选址时,通过庄园的道路是老百姓拉毛竹用的拖拉机道,路小不说,还泥泞不堪。但从2017年起,吴兴启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投资1亿元重新建起一条妙山线,拓宽路面至6.5米,这让妙山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大大改善,更进一步刺激了妙山村走旅游发展道路的决心。妙山线建成后,让这条原本只是一条送人送树送石头出去的“单行线”,变成了迎财迎客迎老乡来的“复兴线”……这3年来,吴兴全力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新建县公路、提升通景路,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已实现100%。今年计划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在“两环四带十三景”的基础上将“美丽公路+”的理念拓展至全域农村公路,实施交通建设项目81项、投入100亿元推动全区交通路 全面提级。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国泰民安的基石。乡村治,则国家安。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局长视频会议,明确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即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浙江乡村善治品牌。
户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在人居环境提升上形成全民参与的上林村,以“股改”的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充分调动每位村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性的环渚街道朱洪村,以及连续5年入围全国百强镇,拥有第一批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美誉的织里镇,为吴兴农村探索“四治融合”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本。目前在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名单中,吴兴累计有24个村庄上榜,总数在湖州其他区(县)中名列前茅。
格,是 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农村治理的最佳落点。去年以来,吴兴积极探索 格管理机制创新,推进“全科布全 、片区连 区、落实加落细”的“全科 格片区工作站”建设试点,推动乡镇(街道)、村( 区)、片区、 格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履职担责,既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也为基层干部松了绑减了负。当地采取“分片设点、开设窗口”的方法,将全区划为46个片区538个全科 格;按照“1+1+1+N”的运行模式(“1”指正片长、副片长、站长,“N”指专/兼职 格员、部门下沉人员),重点配置公安、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保、消防等专业人员入驻工作站;建立起“信息采集-上 -处理-反馈”的闭环机制,有效解决基层部门各管各的问题,切实减轻了村( )干部压力。在实际执行中,330名专职 格员既当发现问题的“侦察员”,更是群众满意的“服务员”;当各职能部门力量下沉后,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问题隐患第一现场整治、民生问题第一时间响应。
据统计,今年以来,吴兴区各 格片区共上 信息405768件,化解矛盾纠纷 102407起,消除安全隐患180913起,事件流转率与办结率均达100%,市平安暗访检查问题与去年同比下降26.1%,有效提升了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基本实现了基层治理“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片、大事不出乡镇、矛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