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1
根据《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受中央 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委托,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 协会、中国 络空间安全协会成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用户数量大、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App隐私政策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7月16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文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的App尽快整改,其中包括糗事百科、拉卡拉、掌阅、墨迹天气、人人贷借款、安居客、智行火车票、墨迹天气、宜人贷、同花顺、悟空理财等。逾期未领取整改通知或未完成整改的,将建议相关部门予以处置。
40款App整改名单
这些存在收集使用
个人信息问题的版本
具体涉及什么问题?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徐延哲:
比如,用户账户无法注销,或有不合理条款、超范围收集。有些App收集的个人信息和其功能关系并不密切,例如,它要了一个短信权限,其实它用不到这个权限。
用户是否需要赶紧删掉或注销这40个App?
徐延哲:不影响,还不到不能够继续使用的程度,希望开发者及时整改。
比如规范性的问题,假如这个App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它没有写隐私政策,这不代表就泄露了个人信息。要求公开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是规范的做法。不代表这个软件就不能用了。如果真不能用了,执法部门将下架。
发现问题的,希望在执法部门真正介入之前,企业自己先整改。这次发现的很多问题是隐私政策方面。比如,隐私政策被认为写得不完整、有缺失,也可能没有注销账 机制。
通知里的版本 也可能和现在其(最新)版本 不一致,App更新非常频繁,也需要企业自己整改提升。
部分手机App
收集个人信息的事情屡见不鲜
这些App究竟收集了你的哪些信息?
信息一旦被收集
可能被拿去做什么?会造成何种损害?
这些信息该由谁来保护?
↓↓↓
一些App偷偷收集了什么?
据中消协去年年末发布的百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 告,10类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App Store下载渠道与安卓市场下载渠道在信息采集类型和隐私政策方面无明显差别,金融理财、邮箱云盘类App评分相对较低。
10类App评分
告显示,这10类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即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
他们究竟收集了什么?——
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
28款App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
23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
22款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 码”等。
App收集什么信息?
告还指出,在隐私政策方面,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
隐私政策
个人信息被收集后拿去做什么?
“贷款数据比较值钱,一条信息至少五毛以上,其他类型的信息则是一两毛。”根据“中介”描述,这些信息来自一些App,中介方已形成“数据库”,需要的话,可以向他们购买。
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哪些损害?
相关律师解析,首先,有的企业将个人信息作为企业数据资产,收集个人信息“隐蔽”“长期”,但许进不许出,注销账 和删除个人信息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通过App尽可能多地收集用户信息,绘制成用户肖像,从而实现广告精准推送。按照规定,投放此类广告可事先不经用户明确授权,但应确保用户有拒绝权,不过多数App都不会明确这一点。
最后,也是更为严重的,就是如上述调查所显现的,企业将用户信息“打包”出售或用户信息经公司“内鬼”窃取售卖,被不法分子利用。
App运营者收集个人信息之后由谁来保护?
中国 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李欲晓:
App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对获取的个人信息安全负责,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你采集我的信息之后谁来保护我?数据在你手里,你采集过度的数据要承担过度的责任。
没有规矩的时候,有关联的没关联的,只要你不反对或者是你不知道,只要App能采集到的它都要。在这种情况下, 络空间的行为方式、规则方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就不存在了。
从这些现象来看
可以说“天下苦此问题久矣”。
当前,中央 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
正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该专项治理贯穿2019年全年
治理中明确指出这些问题↓↓↓
App运营者对获取的个人信息安全负责,不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收集个人信息要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并经个人信息主体自主选择同意;
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倡导运营者在定向推送新闻、时政、广告时,为用户提供拒绝接收定向推送的选项。
另外,该专项治理也在公告中提到,鼓励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运营者自愿通过App个人信息安全认证,鼓励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明确标识并优先推荐通过认证的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
综合:南方+、人民日 、App个人信息举 、广东市场监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