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浓缩提炼为阅读“加速”,这真是件好事吗

除了小说,非虚构作品都行

“你知道吗?那些 络小说动辄三五百万字,我都快把眼睛看瞎了。”拿到天使轮投资的“收获故事工场”变身“谷臻故事工场”后,走走离开工作10多年的《收获》杂志,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影视IP的孵化中。做影视版权,第一步就要在小说“海洋”中,选出有改编潜质的作品。海量阅读,就是巨大的负担。

有没有一个软件可以迅速把小说读完,直接提取情节?技术团队经过8个月开发,果真做出个“读书神器”,也就是如今的AI“谷臻小简”。提取完情节,能不能直接出故事梗概?对AI的要求步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走走和她的团队发现,人工智能也有短板和长板。要浓缩一部小说的精华,目前人工智能的阅读水平仍旧比不上人。“这不奇怪,读小说的过程是感性的,联想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常常是被一部小说中的一句话所打动。浓缩过的小说,很可能丢失的就是打动你的那句话,那就价值尽失了。”

听书一年多,什么都没记住

听书平台很多,有的照本宣科,有的会归纳提炼,有的把书说得面目全非。“客观”成了AI浓缩书项目的卖点和痛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和权利,我们不代替读者咀嚼。”这一两年,以得到、樊登读书会等为代表的知识付费阅读平台如火如荼。走走的话,很容易被联想为一种“叫板”。

“两年前开始加入知识付费大军,从刚刚兴起的喜马拉雅、蜻蜓FM,到罗胖的得到APP,再到樊登读书会,一个不落,全部注册会员。每天早上听,晚上听,走路听,坐车听,忙里偷闲也会听。大量信息流入大脑,各种最新资讯、 会热点、名人成功学、心灵鸡汤、科学理论、书籍名言,一通狂轰乱炸。每天要是不听一听,生怕被 会抛弃,生怕自己知识落后。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再次打开手机,看着听过的音频记录,似乎都挺陌生。每个标题都好像见过,但没有一段内容记得了。” 友“一草一竹”记录的心路历程颇有代表性——每段内容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加起来也有上千小时了,竟然什么都没记住,“这是在学习呢,还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呢?每天都好像在追求进步,实则是空虚、焦虑作祟。”

“听书平台很多,说书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照本宣科,一字一字读完,有的会自己归纳、提炼,说出书中精华。”90后用户吴颖的手机上装着喜马拉雅、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等多个APP,“会根据内容使用,碎片化时间拼起来能读完一本书,对上班族很有吸引力”。但最近她也发现,有的“听书”节目把书的内容解读得面目全非,“听书完全是接受的过程,不像看书还能前后翻阅,听书是跟着解说者的思路往下走,有时候节目会迎合用户口味,把经典变得特别简单,有些甚至扭曲了,而你听着,却浑然不知,很难去判断节目的质量。”

春节前,“谷臻小简”AI浓缩书项目在喜马拉雅以“AI导读”形式上线,经过AI浓缩的书再由AI朗读软件“讯飞有声”进行录制,成为用户可以订阅的专辑。专辑页面上,对于主讲人的介绍写道,“实现AI导读的谷臻小简是谁?国内首个实现人工智能浓缩书的产品、AI客观提取10%全书干货、速读 科历史、经管励志、人文传记精华——世界是主观的,知识是客观的。”

显然,“客观”是AI浓缩书项目希望吸引用户的卖点和痛点。

软件是杠杆,看你撬动什么

“我们想撬动的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图书馆的导读系统。甚至在家庭里,也可以建立一个传递家庭藏书的知识体系。”

当知识成为一种产品,当阅读在碎片化时间中沉浮,用AI为阅读“加速”是好事吗?

走走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纸质书时代,或许很普遍。走进一家书店,花几十分钟到一两个小时,在书架里翻翻拣拣读读,选定自己喜欢、想要完整阅读的书带回家。在她看来,“AI导读”其实就是帮读者完成“翻翻拣拣读读”的过程,你可以通过AI浓缩的框架、观点、精华,判断这本书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阅读全书。

“AI浓缩书”建立在电子书版权基础上,10%一般也是电子书可以提供试读章节的上限,目前已在喜马拉雅上线30个专辑,与国内10多家出版机构合作,此后还将在亚马逊、豆瓣、掌阅、懒人听书等各大平台上线,与更多出版机构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在喜马拉雅,目前订阅者最多的两个专辑是《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和《全球通史(上)》,前者已有将近6000次播放记录。之所以称为专辑,而不是一本书,是因为经过AI提炼,书的内容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知识包”乃至课程。比如《全球通史》,基于包括埃及、德国、柬埔寨、泰国、加拿大、土耳其等8个主题在内的上海 科院出版 系列出版物,形成上中下三个专辑,23集音频内容。

名为“党员学习小书包”的专辑则包含《丹麦廉政建设》《今天怎样做党委书记:一个任职30年国企党委书记的自述与思考》《上海国企党建实践与探索》等多本书的精华,针对性颇强。

“AI导读确实更适合知识性、学习性阅读。对于虚构类图书,一来AI不具备浓缩能力,二来读者享受的体验本就是阅读过程而不是结果。从目前上线的内容来看,试听后购买整个专辑的转换率挺高的。”走走说,《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的订阅者最多,用户的选择也是一种启发,“应该是目前创业环境导致的,这个标题的指向性又非常强,很多人就是需要10人以下小团队的管理经验。这其实是一本老书,对出版 来说,可能也是翻新库存内容价值的一种途径。未来,我们还可以在AI导读的产品页面同时提供纸质书的下单渠道,希望能为整个出版环节创造更多价值。”

“一个软件是一个杠杆,看你撬动的是什么。我们想撬动的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图书馆的导读系统。甚至,在你的家庭里,也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传递家庭藏书的知识体系。”(施晨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