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加上代码 Review 环节,你真的不知道小伙伴们能在代码里干出什么事情来。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缺少这个环节,你的项目都会陷入可能的风险之中。
图片来自 Pexels
说一件真事……
你能想象么,在给客户上线的 jar 包中,我们发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小电影,这件事一直在公司的内部流传。
虽然从来没有在经验分享会上分享过,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
始作俑者早已经离开了公司,但他的传说一直在流传。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项目属于早期团队的作品,技术经验都不是很足,他们使用的 Java 系的技术,用的版本管理器是 svn。
某一天之后,大家发现上线的时间变的特别的长。
上线没有高大上的持续集成,大家需要使用远程管理软件,把打好的 jar 包传到客户的机器上,然后手工执行。
这都是老掉牙的处理方式了。但后来,光拷贝文件,就需要接近十几分钟的时间。
但很神奇的是,大家都能忍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上线人员就坐在电脑前看着进度条在那里缓慢的前进,顺便能喝一壶茶。
PS:不要 diss 这种上线方式,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做项目的前线队员们,在用原始古老的远程拷贝法。
直到有一天有个上线人员因为 速原因,传了几次都没传上去,实在受不了了,打算看看 jar 包里到底有什么。
他使用 winrar 解压了 jar 包,然后就发现了宝藏。里面有一个奇奇怪怪的文件夹,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电影。
即使是 svn,也有提交记录的。有懂行的终于追溯到了原因,那是一次午夜的提交。
有一段时间,项目加班,经常到半夜。大多数成员在公司百无聊赖,于是有个小伙伴打算分享一下自己的资源,但是传到哪里好呢?
想了半天,就传到 svn 服务器上吧。反正代码都能拉下来,电影怎么能拉不下来?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之后,svn 留下了他的印记。
真是让人尴尬呀。领导默默的把 svn 仓库删掉重建,抹光了所有的提交记录。
开发人员的水平能差到什么程度,你是永远无法想象的。
世界上并不全都是 BAT,无数的项目在使用非常初级的开发人员堆人力,尤其是一些大量使用外包的项目,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项目按时完工。
所以甲方的系统到底是什么鬼样子,可想而知。
我还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
这背后隐藏的现实,是无数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的抱怨,是无脑招聘人海战术的终极演进,是什么价位配什么系统的尴尬现状。
但现实情况大多数是,宁缺毋滥是拼不过人海战术的,那些差的团队,因为人多,会获得额外的关注,Leader 也会迅速成为管理型人才。
什么代码 Review,出现问题只不过是概率问题,几年之后早就和现在的团队 Bye Bye 了,谁又在乎长远的利益?
简介:聚焦基础架构和 Linux。十年架构,日百亿流量,与你探讨高并发世界,给你不一样的味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