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
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 》2版
1997年1月24日,《北京日 》2版
1997年5月18日,《北京日 》2版
2001年3月15日,《北京日 》16版
2001年1月6日,《北京日 》6版
本周日,第六届世界互联 大会将在浙江乌镇开幕。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 络走入北京市民的生活是在两年后——1996年,堪称北京的 络年。这一年,互联 来到普通人的身边,迅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北京迎来 络年
1993年,“家用电脑热”席卷大江南北,1995年全国卖出110万台个人电脑,其中北京人购买的数量、比例都稳居第一。
随着互联 联入中国,已经用上电脑的人,不再满足于“单兵作战”,而是迷上了新玩意儿——电脑联 。
京城百姓开始和 络结缘。1996年,以建立百姓 为目标的“瀛海威时空”开办仅一年,就吸引4000多名北京电脑发烧友上 ,230万人次登录进 交流。很多企业、单位、部门也是在这一年动手建立“局域 ”。
“联上Internet,就等于和世界联了 。”1996年,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单位纷纷举办科普、展示活动,向人们介绍 络。北大方正与世纪互联通讯公司达成合作,新出厂的方正电脑全部预装Internet入 软件,享受8小时免费上 ——买了电脑就等于买了 络。
北京的 络市场日趋火爆,世界大型 络企业也纷纷进入北京。
计算机界人士当时提出,1996年是北京的 络年, 络将最终来到每个人身边,改变我们的生活。(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 》2版,《北京 络热起来》)
吧亮相北京街头
1996年11月19日,北京第一家 络咖啡屋“实华开 络咖啡屋”在首都体育馆西门外开门迎客,随后,“ 吧”这个新名词迅速被人们所熟知。
截至1997年初,本市陆续开业的 吧有近10家,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中关村地带。“我觉得北京人挺‘潮’的,什么时髦都能赶上。去年 络那么热,我们就尝试着开了这么一个 吧。”坐落在北京大学南门口的赛博 吧的负责人说。(1997年1月24日《北京日 》2版,《“ 吧”悄悄在京城街头亮相》)
嘶哑拨 声链接“新世界”
络刚开始走近人们身边的时候,上 的人并不多。1996年1月,中国电信的ChinaNet在北京的拨 端口只能支持2000个用户,但当时全北京也凑不够这么多个用户,上 很少占线。
随着 费的下降,被俗称为“猫”的调制解调器(MODEM)逐渐畅销,伴随着嘶哑的电话拨 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 络的魅力。
1997年年底,北京地区的因特 用户已经超过10万户, 民数列全国第一,申请开户上 的市民仍天天不断。每个因特 的开户账 往往不止一个人使用,北京 民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家庭电话刚兴起时的装机速度。
络到底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995年时,考一个居京生活常识:“怎么买火车票?”“北京通”会详细而复杂地告诉你:提前三天买票去人民大学预售处;提前一天去前门;买当天的票到北京站。此外,还必须提醒你买票时千万不要站错队,排京广线的队,买不到去上海或者哈尔滨的票。
而到了1997年,这一切变得简单多了,随便到哪个售票点排个队,你都能买到去各地的票——因为所有的售票处都电脑联 了。
诸如此类的变化还有很多:银行联 后,在石景山银行存的钱,可以到王府井买东西时再取;听音乐会不必先去音乐厅查节目单, 上可以查到节目预告甚至大师们的介绍……联 ,使北京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大大改变,而且这种变化越来越大。(1997年5月18日本 2版《联起信息化 络 方便你我他生活》)
1998年, 上购物在北京初见端倪。购物者稳坐家中,在电脑上进入商家虚拟的商店浏览商品信息,填购物单。然后再进入银行主页,在虚拟的银行业务中填入个人信息、商家编 及所选商品信息。银行确认消费者的信用卡有效就立即通知商家送货上门。(1998年6月29日《北京日 》2版,《信息化距我们有多远》)
北京城乡华懋商厦是京城较早开设 上商城的大型零售企业。1998年8月正式运营后,每天有近百人浏览 上商城。
上挂 、 上看病不再是梦想。1998年,北京市电话局推出“首都在线”服务,先期开通了 上挂 业务。
民们利用因特 ,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围棋中方俞斌九段与日方小林觉九段的一番厮杀,在 上直播,令无数围棋爱好者感到新奇有趣;大学招录新生、音乐厅购票等也都开始在 上进行了;清华紫光等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把自己产品的性能、 价等送上了 络,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国外用户…… 络,让中国与世界贴得更近了。(1997年12月8日《北京日 》1版,《京城十万 民 上游世界》)
曾经高额的上 费用
1996年时, 吧的电脑上机收费是每小时30元。当时,使用国际长途电话打往美国和澳洲一分钟就高达21元多,打往欧洲地中海地区每分钟26元。所以一些人愿意通过互联 来和大洋彼岸的亲朋联络和沟通。
但是,如此高昂的上 费用还是制约了互联 走入普通家庭。
1997年,国家计委的价格调查组调查了 络运营公司的运营细节,核定成本,促成了互联 的一次大降价。年底时,ChinaNet采用计时收费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每月50元,限3小时通信量;每月100元,限6小时通信量,超时部分按每小时20元计收;每月300元,限75小时通信量,超时部分按每小时30元计收;凌晨2点到早上6点时间段内特价,每月100元,不限通信量;如果用户只使用电子邮件功能,则每月30元,不限通信量。另外,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非假日21点至次日7点,用户使用的信息量减半计算。用户除支付入 服务费,还需支付市话费。(1997年11月21日《北京日 》2版,《怎样加入因特 》)
1999年4月1日起,北京再次大幅下调上 费。ChinaNet拨 上 用户 络使用费在1小时至60小时内,每小时4元;超过60小时部分,每小时8元。电话通话费给予适当优惠。(1999年3月6日《北京日 》7版,《电信资费调整办法》)
提起上 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是何物,但在拨 上 的年代,大家都用上 卡。1999年5月17日,北京电 局推出上 卡,这就是后来使用率非常高的163上 卡。购买此卡的用户拥有一个入 用户名和密码,然后使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拨通北京电 局163上 电话,就能够畅游Internet。(1999年6月12日《北京日 》2版,《163 卡推出》)
虽然资费不断下调,但当时的上 费和现在比起来,还是不能让人随心所欲整天挂在 上, 友们为了省钱可谓煞费苦心。
2001年3月15日本 16版刊登的《上 省钱招数全》一文中就介绍了不少方法,例如未拨 前,先打开数个浏览器窗口和E-mail窗口,可大大节省上 后再启动的时间;发送E-mail时,先写好信再拨 上 ,并将常用的地址存入地址簿等。
曾经高额的上 费用
除了资费问题,上 时还有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 速。
2001年时,56K和128K的拨 上 速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 络多媒体时代的需要。在家里拨 上 的时候,好半天才一点点呈现出来的 页让很多人心急如焚,有时下载大文件时意外断线,更是让人崩溃。
速就不能快点吗?
正是在人们的这种企盼中,宽带来了。
2000年8月,北京电信推出“神速空间”和“ 络家园”两项宽带接入品牌,很快,北潞园、回龙观等小区和北京饭店、京都信苑饭店等商务楼座就开通了宽带业务。清华同方大厦、中关村大厦等数百座写字楼,康乐园小区、今典花园、中科院青年公寓等住宅小区中的3000个楼座也与北京电信签订了宽带业务协议。
当年,宽带初入楼宇时,只有10兆的带宽。现如今,很多北京市民家里已经用上了上百兆的宽带 ,很多公共场所也都有免费WiFi,上 对于大家来说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去 吧的人大大减少,也没人再管上 叫做“冲浪”,回头再看20多年前北京刚刚联入互联 的这一段时光,我们不禁感慨生活的巨变。(本版文字:侯莎莎 制图:焦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