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来了,面对日益“内卷化”的竞争,要想孩子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出平时的学习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考生和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少人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现在眼前的情况是:面对考试,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孩子,更可能会在考试中发挥失常,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更别说提分了。
“减压”口 应运而生,但到底应该如何减压?一位高校教师兼全球职业规划师,给出了他的方法……
………………………………….
眼看着进入了6月,随着不断升温的天气,一同升起来的,还有各个年龄段孩子家长的焦虑。因为,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试季。
高考、中考、小升初、幼升小……就连很多一线城市的幼儿园入园都需要考试,说不焦虑是假的。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尽管我自己的孩子今年还没到中考的年龄,但学业的压力不只孩子感受得到,家长一样着急。
别的不说,作业和各科试卷经常让孩子忙活到半夜12点钟以后,每晚可怜的6小时睡眠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他来说,已经是严重不足了。每当这个时候,家长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
然而到了考试季,这种情况恐怕还要变得更糟。
学校和课外班的作业量因为备考都会加大,同时许多家长都会有对成绩的期盼,更别提孩子自己了。
“考不好垂头丧气,考得好扬眉吐气”,在目前“以分数定高下”的大环境下,对提高考试成绩的渴望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在学校、家长、学生之间互相传导,最终还是会集中在学生身上,聚合成一座压力的“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压力山大”,此言非虚。
教育“内卷化”
“只要不学死、就往死里学”
据澎湃新闻 道,杭州10岁男孩小飞(化名)上四年级,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他有个十分强势的父亲,要是没考第一名,就会被批评:“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他还有个“鸡娃”母亲,每天做完作业,还要布置补充练习题。
提到“作业”,他常常浑身抽搐,倒地不起,几分钟后缓解,每天最高发作几十次,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即俗称的癔症或歇斯底里症。
小飞病了,被收治入院,心理咨询师在和他深入谈话后,建议父母减少对孩子的关注,不要给压力,尽量保持平常心。
但住院初期,小飞母亲还会抽查乘法表,父亲更希望孩子治疗后能立即康复。
“父亲的压力,连我们医务人员都觉得对孩子是个负担。”医生与小飞的父母解释沟通,把父亲先“请”回家,再说服母亲配合治疗。
住院治疗后,小飞长高长胖了,已经出院。
有家长表示:
“ 会压力这么大,家长这么做也是没办法,毕竟是为了孩子好。”
“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平庸,可以理解。”
这样的观点不在少数。
我相信,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少家长是“心有戚戚焉”,要真说去笑话人家,恐怕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随着疫情后经济大格局的转变、职场竞争的加剧、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飞速应用,今日的 会“内卷化”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
无独有偶,最近另一条“清华毕业生求职家政”的新闻同样引起广泛关注,这既反映了老百姓对职业选择的不同看法,更触动了大家对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
但无论如何,教育不是世外桃源,也注定无法和“内卷化”划清距离。
然而,即便教育也出现“内卷化”,那我们就只能去鼓励孩子“只要不学死、就往死里学”吗?
家长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尽力多争取些未来的机会没有错,但这种“0.5分也绝不放过”的“内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真的只能是唯一的选择吗?
当今学生的压力水平
已直追阿富汗战场的美军士兵
书里介绍的一些事实发人深省,比如:
今天的青少年患焦虑症的概率是以前的5~8倍——就算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都算上,这个论断也依然成立。
再比如:调查显示,在既富足又竞争激烈的硅谷,有80%的高中生 告自己的焦虑程度正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同时有54%的普通高中生 告自己的抑郁程度也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抑郁症现在已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失能的首要原因。
等学生们进入大学阶段,事情变得更糟。
年轻人面对的典型问题包括:严重的睡眠剥夺、大量缺乏合理利用的非结构化时间、过度饮酒、食品问题、兴奋剂滥用等等。
难怪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而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我无意将中小学阶段的压力和大学阶段画上等 ,也不想将中美两国的情况完全等同起来,但其中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相同点,却不能不引起当代家长的反思。
家长应先帮助孩子
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
我本人也不建议单纯以“加压”的方式来督促孩子应对学业和考试。
个中原因,既源于自身多年的求学经历和体会,也来自后来养育孩子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再一个,学生们的压力,的确已经够大的了。
彼得·德鲁克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不同人的学习方式很可能并不相同。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
德鲁克说,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有人靠写来学习,有人在实干中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作曲时从来不看。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差别很大,所以面对学业和考试,家长们其实首先应该做的,是带着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哪些作业可以更好地帮助备考,而哪些方式又是事倍而功半的。
当这些搞清楚了,事情的轻重缓急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当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但是孩子们却未必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对于任何人而言,“不管怎么样,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不大可能成功。但是,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德鲁克的经验值得借鉴。
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孩子
更可能会在考试中“翻车”
为什么说“加压”的方式不可取?
一方面是当今学生们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另一方面“加压”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尤其是面对考试,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孩子,更可能会在考试中发挥失常,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更别说提分了。
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_Dodson Law),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动机(压力)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面对来访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要求对方先做一个小测试,题目是:“用1000+40,然后再加1000+30,然后再加1000+20,然后再加1000+10,请问答案是多少?”
他要求学生们要快速回答,不假思考。正确的答案是4100,而大多数人会回答5000。导致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压力,人脑在压力下的运行会出错,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压力。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高中生。她当时在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排名年级前五,目标是 考北京大学。她妈妈告诉我,这个孩子一到大考前就头疼或拉肚子,经常影响她的考试成绩。但是平时,她的发挥就没有问题。
《小舍得》剧中的颜子悠也是一到数学竞赛就拉肚子,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高考前,她 考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不得不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忙于各家名校的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在短短几个月内在国内各个城市穿梭。
那段时间,她的压力感受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大增加。最后,她还是通过正常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前可能也没有得到心仪的自主招生加分。其实,以她的实力,如果正常发挥,是有可能裸分考入北大的。
备考前如何减压?
不妨试试“捕食者”心态
面对日益“内卷化”的竞争,要想孩子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出平时的学习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恐怕“减压”才是最好的备考技巧。
“减压”的方法有很多。越临近考试,复习知识点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小,而调整心态的作用就越大。
美军曾研究过士兵在压力下的心态和他们探测简易爆炸装置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简易爆炸装置造成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大伤亡。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特别善于在模拟中发现炸弹的士兵往往认为自己是捕食者,而不是猎物。”
“捕食者”的心态被证明是这些士兵成功的关键,通过减少他们的焦虑,它让这些士兵从满心恐惧的同辈中脱颖而出。
考试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们在考试中的表现,非常受到他们的情绪,尤其是他们的焦虑感影响。很多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出于恐惧,他们在考试中改变了自己的应试手段,最终招致毁灭性的结果。
在考试前感到紧张完全正常,但学生们还是可以通过选择对考试的态度以改变这种压力。
你要想着征服考试,而不是在考试中夹缝求生。
运动员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来帮助他们在比赛那天“进入状态”。进考场的时候是带着“唉,我的未来胜败全在此一举……”的焦虑态度,还是带着“我要让这些废物尝尝我的厉害”的“捕食者”态度,可全靠你自己选。
家长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在考前花点时间来想象这次考试,并在脑海中排练一下,“把它想象成你在打比赛。不要想象自己没骨气地去参加考试,而要把自己想象成面对对方顽强的防守,完成一次精准的本垒打或三分球。”
想想出这张可怕卷子的老师,她们拿到你的卷子,恐怕都要哭鼻子了,她们的“计谋”都被你识破了!
只要确信自己是个“好猎手”,你就一定会在森林里满载而归。
当然,“好猎手”并不一定非要什么猎物都打、什么猎物都必须得到,只要晚上尽兴而归,“打猎”的过程充分斗智斗勇、充满乐趣、发挥了水平,这样的猎手就基本属于“好猎手”的心态。
总之,学生们在面对考试时,一定别躲避,别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学校和考场的“猎物”、“受害者”。
转变心态,可能是考前帮助孩子提分的最便捷方法,“内卷”的考试季来临,“减压”会是当前家长们能配合孩子做到的最好的备考技巧。
参考资料:
1.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自驱型成长》,机械工业出版
2.德鲁克,《德鲁克经典五问: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哈佛商业评论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百度百科
4.《“怎么才99.5分”:10岁男孩被父母“鸡”到癔症发作》,澎湃新闻
5.《清华毕业生求职保姆?家政公司:还有北大、海归毕业生求职》,澎湃新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