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预置软件不能卸载无可厚非

封面图片来自 络

道法自然 | 陈兴杰专栏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商业上有很多“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事情。旅行 明知带游客逛商场讨烦,他们照做无误;酒店明知禁带酒水一些客人不高兴,他们依然强硬。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手机领域,手机商家明知预置不可卸载的软件消费者会烦,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指责商家唯利是图,缺乏道德感,这很无力。看似极不合理的背后,是这些事情大行其道。消费者都是任人宰割的羊羔?说说里面的合理机制吧。

首先,消费者对一些预置软件并不排斥。买手机包括买软件,这已经深入人心。QQ微信基本是手机标配,未安装反而不方便。即便不能卸载,消费者也没有痛感。一些游戏软件同理。部分软件强制安装,带给多数人的便利远大于少数人的不痛快。从制造卖点,迎合消费者的角度看,商家舍此就彼很合理。

预置软件不能卸载,这是否侵犯消费者权利?很多人说,我购买手机并不想玩游戏,没什么 交需求,就想有基本通讯功能,听一听音乐就好,凭什么安装这么一大堆东西呢?这难道不是强制搭售,侵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这话听起来有理,其实大有问题。自由选择权是很模糊的概念,它仅指消费者在买和不买之间抉择。生意成交之前,商品主权属于商家,以何种价格,何种质量、形式、搭配进行售卖,这是商家权利。消费者挑三拣四,舍此就彼,都要获得商家同意,谈不上“自由选择”。举个例子,很多会代卖火车票和机票,同时搭售礼品卡或出行保险。在这里,票务和搭售商品是一个完整服务,消费者只有买和不买的选择,却没有挑选的“选择权”。

无法卸载的软件构成手机体验的一部分。有些软件和手机相得益彰,有些不太有所谓,这好理解。对多数消费者而言,有些软件则是多余,商家坚持不让卸载,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软件构成手机商家收入的一部分。安装一个软件(主要是游戏、理财和电商软件),手机商家往往可以“提成”一至五元,一些软件可能更高。预安装一二十个软件,手机厂商就能获得几十元乃至上百元收入。

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国产手机利润微薄,软件预安装是商家赖以维持,甚至是继续杀价的本钱。手机不只是硬件工业的产品,还是软件行业的一环,软件业承担了手机成本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手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很多手机价格低得不可思议,商家仍在源源不断生产。消费者能享受便宜的手机,预置软件居功甚伟。

既然商家以预置软件赚钱,他们会不会无限安装呢?显然不会。前面说了,预置软件构成手机体验的一部分。安装太多且无法卸载,消费者一开机头皮发麻;耗电、占内存,手机变慢变卡,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商家会在收入和用户体验两端做出小心翼翼的平衡。越是高端手机,他们有能力通过品牌溢价获取高收入,他们更重视用户体验。苹果手机素以简洁著称(这也和iOS系统闭源有关),这是他们强大实力所决定。即便如此,苹果手机也有本公司软件无法删除。

国产手机竞争激烈,他们一边获取额外收入以便杀价竞争,一边提高用户体验,需要权衡。低端机用户关注价格,用户体验不太敏感,预装软件自然泛滥。有些人说,如果仅仅安装常用软件,我也就忍了。安置几十个垃圾软件,搞得手机很难用,找谁说理去?我只能用“便宜无好货”的古话劝慰。如果想用好手机,大可以多花点,用心挑选。这个行业千姿百态,产品非常丰富。消费者通常是循阶而进,慢慢体验。在这个行业顶端的苹果手机,我基本听不到这种抱怨。

法律规定预置软件可以卸载,这将降低预置软件的价值,商家获益减少。手机行业高度竞争,任何成本上升和收入减少都会影响供应。很多低端手机无法维持,即便小米、华为、魅族这些大公司利润也会减少。价格竞争的底线提高,低端手机产量将减少,这将使手机价格提高,利益受损最大的是低收入阶层。他们将买不起手机,或无力换新。一两百块钱对很多中产阶级而言,无甚所谓。对低收入阶层而言,就是他们一部新手机的差距。他们的利益被无视了。

在手机使用体验方面,握有话语权的是中产阶级、媒体,有些甚至是发烧友。他们既贪图手机便宜,又希望卸载恼人的软件。他们为此呼吁政府干预。贪得无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不过他们看不见而已。就像很多媒体以食品安全为由取缔路边摊,他们满足了自己的道德感,市容环境为之清新,却忽视贫困阶层。这种“强制的更好”显然是伪善的。

最后说一个问题,这也是很多人呼吁可以卸载软件的原因。据说很多软件在后台“偷流量”。“偷流量”的解决之道是制止欺诈,甚至起诉这种偷窃行为。这和强制安装不强制安装,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一些强制安装软件会“偷流量”,勒令所有软件可以卸载,合法软件的捆绑权受到侵犯,这显然是无谓的诛连。此外,我阅读了几十条“装装软件偷流量”新闻,看不到真正坐实者。所谓“偷流量”大部分是用户使用方法错误,或者习惯不好造成。举例说,一些软件(比如说地图、导航类)开机运行,这里面有逻辑合理性,用户可选择关闭。一些软件则是用户没有真正关闭,后台仍在运行。这些情形占绝大多数。

通常说,手机厂商不会选择野鸡公司作合作伙伴,预装软件再怎样多馀,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关闭软件的的操作还是存在。所谓“偷流量”“偷话费”,多是消费者下载不规范软件造成。媒体不愿细加区别。在他们看来,只要“强制安装”就一定是居心叵测,用户抱怨证明了阴谋存在。他们大加炒作,希望借政府之力一扫而空。在正义感十足的 道中,我很少看到他们的专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15年11月1日

相关推荐